首頁 > 俗語

各地大力開展農民評職稱,讓“泥腿子”變身“新農人”

作者:由 政協君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3

柴油機抽水不上是什麼問題

文 | 人民政協報記者 奚冬琪 張文敬 雷蕾

近日,人社部官網釋出訊息,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永飛家庭農場負責人李永平憑藉過硬理論知識和豐富生產實踐經驗,通過了石家莊市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與鹿泉區鹿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於江一起,成為全市最先取得初級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訊息一出,人們紛紛叫好,認為評職稱是對農民的認可和激勵。

其實,農民評職稱並非新鮮事。早在2017年7月,浙江省就提出打破戶籍、地域、身份、人事關係等制約,將新型職業農民納入農業系列職稱的評審範圍。2018年中央一號檔案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此後,山東、甘肅、寧夏、湖北、廣東等地陸續開展了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工作。此次農民評職稱再次成為新聞熱點,也引發了社會關於農民職業發展路徑的思考和討論。

各地大力開展農民評職稱,讓“泥腿子”變身“新農人”

劉學亮(左一)在濟南市章丘區辛豐村早熟蘋果基地,向果農們講解蘋果冬剪技術。

有技術的農民就是土地裡真正的專家

11月6日,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白雲湖街道辛豐村豐源蘋果園裡,年屆50歲的

濟南市章丘區政協委員、豐源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學亮

,正在進行果樹的冬季管理——修剪枝葉。“春梢長,秋梢短,中庸健壯好豐產;秋梢長,春梢短,來年仍然是光桿。”劉學亮一邊操作一邊說,冬季管理不單純是修剪的問題,這其中的門道多、學問大,靠的不是書本而是經驗。

“嘎啦果樹的修剪四季都可以,但冬剪最重要。修剪時機上,最好是避開寒冷的時候,天太冷剪口易受凍害。另外,樹不見光不結果,枝不見光不長粗,所以在修剪中要特別注意調節光照。”說起果樹種植,劉學亮總能侃侃而談。他說,這些經驗都是長年累月待在果園裡總結出來的。

已經種了22年嘎啦蘋果的劉學亮是這個行業名副其實的專家,不僅獲得了諸多榮譽,而且手握一項“硬指標”——2020年,他通過了2019年度濟南市新型職業農民中級職稱評委會評審,成了一名農民農藝師。

在山東,最早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審的是東營市。2018年10月,東營印發了《東營市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工作方案》並正式實施,先行開展初級、中級職稱評定,名稱分別為農民助理農藝師、農民農藝師。2019年,又開展了副高階、高階職稱評定,名稱為高階農藝師、正高階農藝師。在東營市試點兩年後,山東省全面推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製度。截至2021年1月,全省已有2224名新型職業農民透過評審取得職稱,其中高階41人、中級626人、初級1557人。劉學亮就是其中的一位。

說起如何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成為擁有中級職稱的“新農人”,劉學亮坦言,靠的就是自己不斷的努力和國家的好政策。

2010年,劉學亮牽頭髮起成立豐源蘋果專業合作社,以辛豐村為中心,輻射周邊十幾個村莊,帶動周邊村民新種植蘋果1000多畝,產值700餘萬元。“蘋果越種越好,我也得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跟得上新發展。”劉學亮說,從2015年開始,他先後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經營管理班、農作物植保員培訓、山東省新型農民創業培訓、農科院鄉村人才培訓等培訓班。“後來瞭解到國家有職業農民評職稱的政策,2019年就參加了中級職稱培訓,想證明一下自己的能力,結果還真評上了。”

對於自己的種植技術,劉學亮一向信心十足。用他的話說,有技術的農民就是土地裡真正的專家。擁有職稱既是對職業農民的肯定和認可,同時也提高了農業技術人員的“含金量”。“評上職稱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服務果農的時候底氣更足了!我還想著再努努力,爭取晉升高階職稱!”劉學亮說。

不僅是劉學亮,很多評上職稱的農民都感覺更受重視了,從事農業生產的信心也更足了

。剛剛拿到初級職稱的

石家莊農民於江

在接受上游新聞和極目新聞採訪時說,自從評上職稱的訊息出來後,周邊很多朋友都來關心他,詢問他日後有什麼打算,他也感受到了一些壓力。但他相信,自己會將這份壓力轉變為動力。“必須幹好。”於江說,獲評職稱後,區裡對他的支援特別大。自己目前初步打算要擴大生產,區裡已經開始給他協調土地的問題了。另外,於江也說,他不會在拿到初級職稱後就此止步,未來,他仍將繼續參加學習,拿下自考本科學歷,衝擊更高的職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要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河北石家莊兩名新型職業農民獲評職稱,就是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體現

。這對兩位農民本人,以及我國當下鄉村人才培養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

一直十分關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對於此次又有“新農人”獲得職稱,他認為這既是對兩位農民個人能力的肯定、社會地位的認同,同時也能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農業技術的熱情,進一步促進農民從“身份”到“職業”的角色轉變。同時,評定職稱也為鄉村人才培養髮揮了示範引領作用,能帶動更多鄉村人才學習技術、增長技能,引導激勵農民掌握農業生產經營技術,在鄉村形成人才匯聚的良性迴圈。

評定職稱,轉變的是身份,提高的是效率

近年來,隨著獲得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越來越多,也有人疑問:

為何要給農民評職稱?沒有高學歷,他們靠什麼評職稱?評了職稱有什麼用?收入能增加嗎?

“給農民評職稱與傳統意義上的職稱評定相比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顯著的一點就是

打破了職稱評定的條條框框

。”蘇華提到,農民職稱評定的參評門檻低,對參評人員的專業、論文、科研等不作要求,而

注重業績導向

,例如技術水平、業績貢獻、經濟社會效益和示範帶動作用等,

這能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打實地推動我國農業發展

農民評職稱雖然不重學歷、論文,但仍有“門檻”。以全面推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製度的山東省為例,青島市對申報農民初級職稱的,要求從事相應農業技術工作3年以上,此外還需滿足一些附加條件。在臨沂市給出的附加條件中,則按照不同農業類別給出了參評標準。但同時,這些“門檻”也可以為“綠色通道”讓道。比如,青島就對業績顯著、貢獻突出的部分職業農民提供可“一步到位”的直評機會。

對於已經評上職稱的農民,到底能得到啥好處?

作為山東第一個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試點的城市,東營市對取得職業農民初級、中級職稱的個人,分別給予3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補助。除此之外,根據相關規定,獲得職業農民職稱的人員享有優先安排為科技示範主體;享受國家給予的良種、農機具及資金等方面的扶持;優先享受技術服務、技術培訓;享受國家規定的信貸、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納入人才選拔、政府表彰獎勵、發展黨員、選拔村幹部、其他招聘招考等方面的優先物件等權利。

“據我瞭解,

多地出臺的職稱評定製度均有配套激勵機制,如證書激勵、物質激勵和政策激勵

,可以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蘇華說,以政策激勵為例,獲得新型職業農民職稱的人員可優先享受新技術培訓,優先承接新品種、新工藝的實驗示範等,同時涉農部門各類農業專案、強農惠農獎補政策也將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這也是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有效措施。

“給新型職業農民評‘職稱’,我們已配合市農業農村局評選了兩批了。第一次是2019年,當時只評選了初級和中級。去年12月份出臺新的評價標準後,我們又加評了副高階職稱……”濟南市人社局專技處處長亓曉麗介紹,如今,越來越多的“田秀才”“土專家”評上了職稱,意味著“農民”從一種身份變成一種職業。“從被動承受到主動選擇,越來越專業的新型職業農民也將為當地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從“泥腿子”變“新農人”,農業需要更多高素質從業者

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農民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泥腿子”。可如今,農民所從事的具體事務與傳統農民早已大不相同

,如機械化種植、鄉村旅遊、電商農業等,都需要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正在蓬勃成長。對此,蘇華認為,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發展的主要任務、改革的主攻方向都在發生改變。為適應新形勢下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必然要求具有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現代農業從業者。

“不要小看了新型職業農民評職稱,這在推動鄉村振興、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中,有重要意義。”蘇華說,

一方面,獲評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一般是專業大戶和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領辦人和骨幹

,可以促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以點帶面”,精準發揮職業農民帶動效應。

另一方面,是對新型職業農民的一種肯定,從國家層面上幫助人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把“農民就是個種田的”陳舊觀念,轉變為“農業也是一個好行當”“幹好了同樣有出息”的現代觀念,把農村青年留住,並吸引更多外部優秀人才迴流,鼓勵更多人才加入農業生產與經營。

“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是培育‘新農人’的一項重要且有效的制度,應該在全國範圍內大力宣傳推廣。”

除此之外,蘇華還建議可以在其他方面著力,推動“新農人”的成長成才。比如,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主體作用,實施鄉村人才技能培訓計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鼓勵更多農村青年學農務農,不斷提升農民隊伍整體素質。蘇華說,還應充分發揮職業院校的平臺作用。職業院校要強化服務“三農”意識,增強人才培養適應性,擴大面向農村招生的規模,透過訂單、定向、委託等方式為農村培養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的帶頭人和各類技術技能人才。

原文刊登於2022年11月14日《 人民政協報 》 第 5 版民意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