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雲南勐臘:會龍村的好日子甜如蜜

作者: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4

甜上加甜是什麼

本文轉自:人民網-雲南頻道

走進雲南省勐臘縣補蚌村委會會龍村民小組,寨子內的主要公路兩旁,喇叭花、三角梅、玉蘭、玫瑰……各色鮮花、野花競相綻放。村民家家戶戶,房前屋後,栽種的柚子、芒果、緬芭蕉樹等枝葉繁茂,門前掛滿了一串串成熟的玉米。

此時,漫步在整潔、清爽的水泥路上,感覺好像來到了一座鳥語花香的大花園,鮮花、綠樹、應季的水果,一幢幢紅牆灰瓦有哈尼族特色的小樓房,能和縣城裡的別墅媲美,誰敢相信這是幾年前的貧困村。

會龍村是一個哈尼族聚居的山區村落,雖然距離勐臘縣城不算太遠,但在過去山路崎嶇、坡陡難行,交通不便,村民都不太願意外出,自家產出的農產品幾乎沒有銷路,爛在地裡很可惜,村民主要經濟來源較為單一,就靠種植橡膠和茶葉。

雲南勐臘:會龍村的好日子甜如蜜

組織村民做好村內人居環境建設。會龍村小組供圖

高海拔山區、交通閉塞、產業單一,層層疊加的影響因素,在以前是明顯束縛了會龍村小組的發展。一共42戶172人的村寨,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戶34人,佔比21%。

村內的公路旁,有一家面積不太大的“文忠副食店”,店主名叫李文忠,現年36歲,經營這家小店10餘年了,店面從過去老舊的木板結構,到如今的民族式小樓磚混結構,它一頭反映了李文忠家的變遷,另一頭見證了會龍村脫貧致富的大變樣。

“我開這家店沒想過要掙錢。”李文忠作為一名黨員,在村裡幹會計工作,是全村最會算賬的人。不賺錢?那開店圖什麼?為了解答這個疑惑,李文忠講起了過去的會龍村。“原來的會龍,山路是彎多坡陡、坑坑窪窪,村民沒有重要的事,基本不出寨門。但是,誰家都會遇到炒菜沒有鹽、燈泡壞了不能換的情況,我就想著方便大家,才開了這家店。”

2011年7月30日,這是一個屬於李文忠值得紀念的日子,文忠小店的經營業務又邁上一級臺階。“在勐臘縣菸草專賣局工作人員的指導幫助下,我對商店經營的觀念有了轉變,能服務好大家我也很高興。”村民們常去文忠小店購買必需品,“農忙的時候,文忠商店幫我們解決了一些燃眉之急。”村民們說道。

環顧四周,小店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種生活日用、副食雜貨等商品琳琅滿目,村民們日常需求都能夠滿足。“這幾年,多虧黨和政府的政策好,為村子裡鋪了水泥路,外出很方便,很多家都買了小汽車。”聊到脫貧奔小康,李文忠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現在出門方便,不過大家習慣了來我家買東西,人氣還是很旺的。”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從產業、教育、住房、醫療等多方面保障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村子經歷了過去貧困、落後、基礎差到如今富裕、宜居、新農村的美麗蛻變。”會龍村小組黨支部書記鮑永學說。

村民們生活富裕富足,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村小組建立了文化大棚,配備了健身器材、圖書和文體設施,利用活動室組織開展文明新風教育,每年在村小組內開展“十星級文明戶”等評比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團結、向上的生活方式,樹立文明新風尚。

“一直以來,我們都很重視文化建設。這是我們在建的民族文化展示廳。”李文忠介紹到村裡的未來發展,還聊起了關於本民族老輩人口中的一個傳說。“我們不是土生土長的西雙版納本地民族,村裡人都是從墨江遷過來的,我們自稱為‘卡多’。”“卡多”的哈尼語與“嘎多”諧音,意為“掉隊的人”“落伍的人”。

“今天,我們要珍惜和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遺產,所以才建了這個文化展示廳,讓更多人瞭解我們哈尼族的歷史和文化。”李文忠自豪地說。

回龍村被縣上評為“民族團結示範村”,利用本村山地特色建立了精品果園,村民們自家種植的蔬菜、瓜果,自採的蜂蜜、菌子,自釀的苞谷酒等,只要手腳勤快拿出去賣,都可以帶來不錯的收益。“現在我們的生活是越過越好,甜得就像山上的蜂蜜。”李文忠高興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