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學會反“蔡格尼克效應”,為常態化的痛苦人生止痛

作者:由 EMO的劉叨叨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6

好書如摯友是誰的名言

叔本華說過:“在人的心理自然趨向上,我們卻又常忘記自己過去的快樂經驗,對於痛苦的遭遇卻很少能磨滅,這就證明人在根性原是與痛苦同在的。”

這種說法對於人性已經是相當客氣的表達,他把人的心理說成自然趨向上,看上去還有些褒義的成分,但現實一些的說法是人的心理

是容易被慾望裹挾的,一個滿足了,就會有下一個,永無止境。

學會反“蔡格尼克效應”,為常態化的痛苦人生止痛

快樂和痛苦,歸根到底都源於慾望

即便隨著生存環境的高速發展,人類越來越多的與動物產生差距,但卻無法避免

保留了動物貪婪的原始本性,只是目標從單純的獵物,變成了更加複雜的慾望。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人的一生都是在個體慾望的指引下,不斷地在設定目標、達成目標的過程中無限迴圈的。就像動物總是在發現獵物、捕獲獵物的過程中無限迴圈一樣。動物要保持活力,就要讓自己永遠感到處於飢餓狀態,而人生要保持活力,就要讓自己永遠感到有待完成的慾望。

如果因為人類的本性使然,讓各種慾望前仆後繼的充斥著自己的人生,總是不斷地設定更難更復雜的新目標,那麼慾望終將會有達成或達不成的兩種結果。達成了,獲得快樂;達不成,感受痛苦。

學會反“蔡格尼克效應”,為常態化的痛苦人生止痛

“蔡格尼克效應”的微妙作用

人生對痛苦的記憶遠長於快樂

我們假設上帝是公平的,人生中慾望的達成率在50%,那也應該是快樂與痛苦並駕齊驅的,但現實是如果人生中會有一半的慾望無法達成,那我們感受到的痛苦會遠遠大於快樂。

這正如叔本華所說的人類對痛苦的記憶遠遠要長於快樂。生理上,快樂和痛苦的產生,都來自於身體因某種事件刺激(這裡說的事件可以是有形或者無形的)而產生的激素變化,比如多巴胺或內啡肽的分泌。由此可以看出,快樂和痛苦的長短,源於事件刺激延續的時間,當刺激停止時,快樂和痛苦的感受就會停止。

學會反“蔡格尼克效應”,為常態化的痛苦人生止痛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蔡格尼克效應”,或許可以解釋其中的原因。“蔡格尼克效應”是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甚至會維持很長的記憶。這就好像在愛情中,人總是對愛而不得的感情念念不忘,甚至懷念一生,這都是人的本性。

在人的一生中,小到一次好的美食體驗,大到階段性人生目標的達成,每次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事件,無論大小都是已達成的慾望,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已完成事件,在心理上我們本能的不會對它再產生過多的關注,所以在它讓我們產生快樂感受之後便會被我們遺忘,很難再產生持續的刺激,也就不會再產生快樂的感受。這就好像當你的月收入從5000元漲到10000元時,能讓你快樂的永遠是第一次領10000元薪水的那個月,之後的每個月它將變成你的既得利益不再被關注。

而因慾望無法滿足而產生的痛苦事件都是未完成事件,也會因為“蔡格尼克效應”而持續得到我們的關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遺忘,因此這個痛苦事件就會持續對我們產生刺激,激素就會讓我們持續產生痛苦感受。試想如果你的收入從10000元降到5000元,讓你痛苦的絕不會只有第一次領5000元的那個月,我相信之後的每個月你都會在痛苦的支配下尋找跳槽的機會。

人在根性是與痛苦同在的,是我們執著於未完成慾望的本性,讓痛苦成為了一生修行的課題。

學會反“蔡格尼克效應”,為常態化的痛苦人生止痛

面對痛苦常態化,我們如何自處?

如何減少人生中的痛苦感受呢?那就是要學會反

“蔡格尼克效應”,

和未完成的慾望和解,只有將它從心理上變成已完成事件,就會停止痛苦感受的產生。

時刻提醒自己所有無法推動其發展的事件都已完結,只是結果有好有壞,完美的結果是完結,不完美的結果也是完結。要學會接受生命中那些即便不完美但也已完結的結果,並基於它的存在去覆盤人生中那些完美的結果,讓快樂重回主導地位,才是抵抗痛苦感受的根本。

學會反“蔡格尼克效應”,為常態化的痛苦人生止痛

上帝是公平的,每個人一生中快樂和痛苦的比例都差不多,只是基於你的性格特徵和生活環境略有不同。就像收穫了歲月靜好的家庭生活,就很難收穫叱吒風雲的職業生涯;收穫了細水長流的安穩,就很難收穫轟轟烈烈的浪漫。反之,亦然。

你終將明白,你的人生已經被上帝放置了足夠多的快樂,那些讓你久久無法解脫的痛苦,往往是因為你覬覦了本不該屬於你的快樂。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