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水下巧挖防空洞——記上海市廣富林遺址公園湖底人防工程

作者:由 一頓煮74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7

防空洞怎麼挖

水下巧挖防空洞——記上海市廣富林遺址公園湖底人防工程

水下巧挖防空洞

記上海市廣富林遺址公園湖底人防工程

■李葉楠記者樊晨

上海市松江區廣富林遺址公園,以漂浮在湖面的博物館等獨特景觀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然而,更加令人稱奇的是:一輛輛接踵而至的私家車行至碧波盪漾的富林湖畔,眨眼間便消失無蹤了。

“我們有一座建在湖底的停車場。”順著松江區民防辦工作人員的手指方向望去,記者看到一塊印有人防標誌的引導牌指向湖底。走進湖底停車場,發現這裡空間寬敞、燈光明亮,進出車輛絡繹不絕。

“這座停車場可同時容納800多輛車,戰時或者突發自然災害時可轉換為人防工程,能夠掩蔽近4萬人。”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國內首家、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湖底人防工程。

水下巧挖防空洞——記上海市廣富林遺址公園湖底人防工程

在人們印象中,人防工程都建在地下,防空洞就是地下人防工程。在水下特別是在佔地250畝的富林湖下挖防空洞,需要承受住巨大的湖水壓力,一招不慎洞內就可能是一片汪洋。

松江區民防辦工作人員介紹說,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也曾猶豫過,但只有把工程建在湖底,才既能滿足景區大量停車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節約土地資源,還能把車庫建設對周邊古代文化遺址的影響降到最低。最後,他們下定決心:發揮上海科技資源優勢,突破水下人防工程建設難題。

由於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鑑,人防部門一邊開展實地調研,一邊請來專家集中研討,為消除工程頭頂上的“水隱患”出謀劃策“。防排結合,以防為主;剛柔結合,以柔適變……”在專家組反覆推敲後,湖底人防工程建設的方案應運而生:以結構自防水為主,有機、無機附加防水材料相輔助,實現剛柔相濟、優勢互補,形成整體包裹層,規避內部出現裂縫。

水下巧挖防空洞——記上海市廣富林遺址公園湖底人防工程

“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工程對歷史建築的影響?”“如何提高人員在工程內的疏散效率?”……面對一系列的問題,人防部門和專家組群策群力,最終形成一個外可抵禦襲擊、內可順暢通行的設計方案。工程於2014年10月竣工驗收,完全符合人防工程建設標準,被評為“上海市民防杯”工程。

工程所在的廣富林遺址公園,是一處遊覽勝地,因此,工程建設既要確保安全,又要講求美觀,對工程設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程與外界相連的樓梯不能直接伸出湖面,而內部環境相對封閉,一旦發生火災後果不堪設想。一段時間內,消除火災隱患竟然成為這座水下人防工程的頭等大事。

水下巧挖防空洞——記上海市廣富林遺址公園湖底人防工程

不能直出水面,就通到岸邊。記者發現,工程內的一條避難通道與岸邊的樓梯相通,遇有險情人員可沿著避難通道進行疏散,避難通道面積達7700餘平方米,外出疏散口多達16個,岸邊的樓梯淨寬超過2米,加之明顯的指示標識,大大提高了人員疏散安全係數。

工程分為8個防火分割槽、15個防煙分割槽,區域之間的分隔牆體耐火極限大於3小時,每個防火分割槽均有朝2個方向疏散的消防出入口。雖然用作車庫的人防工程面積將近3萬平方米,但從車庫的任何位置到達安全疏散門的距離均小於60米。

水下巧挖防空洞——記上海市廣富林遺址公園湖底人防工程

松江區民防辦領導介紹說,為消除短距離內人車混行帶來的安全隱患,工程採取立體交通的方式,將車庫內人行通道與車行通道垂直分離、完全脫開,實現了人車分流、各行其道。此外,工程內還安裝了智慧化停車、尋車引導系統,方便車主快速出入和找尋車輛,戰時這些系統還可發出引導群眾掩蔽和疏散的指示訊號。

“廣富林遺址公園湖底建成防空洞,是人防建設兼顧文物保護和景觀維護的一次有益嘗試。”松江區民防辦領導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將繼續挖掘上海的優勢資源,尋求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的最佳平衡點,努力實現戰備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高度統一。

水下巧挖防空洞——記上海市廣富林遺址公園湖底人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