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1619年看似平常的薩爾滸之戰,後金贏了先機,明朝輸了生機!

作者:由 文史越山河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8

為什麼喜歡白色衣服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明朝廷派出包括朝鮮、遼東葉赫部在內的四路大軍共計20多萬在薩爾滸圍剿努爾哈赤。孰料,十幾年前剛剛打勝“萬曆三大徵”威風凜凜的大明軍隊,僅僅幾天之內陸續被努爾哈赤所打敗,主帥兵部左侍郎楊鎬也慌的不知所措,只有南側李如柏一部倖免於難,一時朝廷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與其他戰役不同的是,此戰後沒幾年主帥楊鎬被朝廷所殺,倖存的李如柏將軍為了家族名聲也選擇自殺,加上戰死的其餘三路將帥,弔詭的是參加薩爾滸戰役的大明將領全部死亡。看似一場平常的戰爭卻成為大明與後金對決的一場分水嶺,更重要的是明朝失去了廣闊遼東的控制權,後金贏得了先機,而大明從此走向滅亡。所以這一戰立刻引起了史學界的關注和研究。

1619年看似平常的薩爾滸之戰,後金贏了先機,明朝輸了生機!

而這一戰的來龍去脈又是怎樣的呢?

01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生於1559年(嘉靖38年),女真族,今撫順新賓縣人。父親是塔克世,祖父是覺昌安,外祖父是王杲(音gǎo)。努爾哈赤,梟雄也,原是明末第一名將李成梁的“義子”(一說家奴),期間跟著李成梁學會了用兵打仗,所以很多人都說努爾哈赤後來的壯大是李成梁縱容的結果(史學家一直有爭議)。

李公最大的功勞是鎮守遼東30年間,率領遼東鐵騎先後取得大捷十幾次,在歷任邊帥中武功之盛,二百年來前所未有。在此期間將遼東女真各部、蒙古等各族治理得服服帖帖。

1615年李成梁病逝,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正式釋出對明朝的“七大恨”起兵討伐明朝,並陸續佔領明朝重鎮撫順、清河等地。

明朝廷大怒,決定派兵討伐努爾哈赤。

02

當時的萬曆帝在財政非常緊張的情況下籌措200萬兩白銀的軍費,集結軍隊20多萬,並親自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使,主持本次討伐大計。

楊鎬者,萬曆進士出身,歷任基層官員,曾作為副手和大帥董一元夜襲蒙古取得勝利,開始了一路升官。1597年在明朝挺進朝鮮的平壤之戰中高估了自己的軍事能力,導致一敗再敗,損兵折將。朝廷想治罪於他,但楊鎬此人做官頗有人緣,在首輔趙志皋的保護下竟然有驚無險。並將自己責任撇得一乾二淨,竟也引得很多官員的同情和理解。

1619年看似平常的薩爾滸之戰,後金贏了先機,明朝輸了生機!

1618年,撫順明朝守城主將都戰死,朝廷覺得楊鎬非常熟悉遼東和朝鮮地理環境,於是再次重用他討伐努爾哈赤。

03

1619年正月,楊鎬制定進攻方略,決定分兵四路攻打努爾哈赤,引起閣臣徐光啟的反對。徐光啟認為努爾哈赤驍勇善戰,應該集中優勢兵力給予沉重打擊,而不能分散兵力以免讓敵人各個擊破。

結果三月份出兵時天降大雪,軍隊行軍緩慢,出兵時間又被洩露出去,正如徐光啟所預料那樣:西路軍杜松在二道關中埋伏,全軍覆沒;北路軍馬林被努爾哈赤居高臨下俯衝,大部被殲,再覆前轍;東路軍劉綎(tīng)按計劃挺進300裡地,努爾哈赤眼看此人佈陣嚴實,於是派人穿著明軍旗號進行偷襲,結果東路軍三覆前轍;只有南路軍努爾哈赤的“乾哥哥”、李如松的兒子李如柏一部行軍遲緩,從而逃過一劫。跟隨出兵的朝鮮軍隊也投降了後金。

孰料,朝廷和軍中謠言四起,說李如柏給努爾哈赤通風報信,而努爾哈赤也投之以桃,放了李如柏一馬。不久後李如柏為了自己家族聲譽,自殺而死。而作為統帥的楊鎬也嚇得驚慌失措,各路軍陸續失敗也無法拿出良策。

此戰僅僅幾天時間(三月初一到三月初五),一線文武官員戰死300多人,士兵戰死45000多人,騾馬損失28000匹,更為關鍵的是上萬門火器輕而易舉落入努爾哈赤之手,讓敵人的軍事實力瞬間突飛猛進。

1619年看似平常的薩爾滸之戰,後金贏了先機,明朝輸了生機!

萬曆帝聞此慘狀不禁憂慮萬分,不久後也病逝。

04

歷史告訴我們,雙方一場如此大的戰役瞬間就分出勝負,實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之結果,我們不妨以1619年為準線倒推二十年時間,看看大明與後金在此以前二十年時間各自又在幹什麼呢?

萬曆十七年(1589年)開始,明神宗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首輔葉向高甚至一人苦苦支撐了七年內閣工作,到萬曆中後期中央六部九卿中,只有戶部和通政司中有主官(部長),刑部和工部沒有長官,工作只能由戶部長官兼任,而吏部,禮部和兵部根本沒人管,部門裡一個人也看不著。都察院和大理寺的情況則更為悽慘,別說工作人員,就連辦事兒的公章也弄丟了。

朝廷如此混亂,地方更加不堪,各級官吏趁機渾水摸魚、貪墨公款;邊關各級將士也是軍心渙散,毫無戰鬥力。更要命的是在1600年以前,明朝打完“萬曆三大徵”,損兵折將無數並且花去上千萬兩白銀。此時的大明朝已然是外強中乾、大廈將傾。

讓我們再反觀努爾哈赤這二十年又在做啥呢?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被明廷任命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自制),經過二十餘年征伐,統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以北的女真諸部。為適應當時需要,建立了“上馬為軍、下馬為民”驍勇善戰的八旗軍。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於赫圖阿拉建立“大金”(後金),自立為天可汗,並用金錢和地位招服了大量明朝降臣為其所用,並正式建立了政權與明朝對立。

1619年看似平常的薩爾滸之戰,後金贏了先機,明朝輸了生機!

結束語:

明軍自遭此慘敗,開始全面陷入被動,到天啟年間,遼陽、瀋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明朝退守遼西,局勢萬分危急。明朝方面自此對後金由進攻轉為防禦,而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明朝最後失去大部分遼東領土以及山海關的控制權。到了崇禎末年又恰逢國內農民義軍四起,朝廷再也無力對抗內憂外患。

1644年,崇禎吊死煤山,大明朝宣告滅亡。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我們個人,失敗往往都是由自己內部原因開始的。如果此戰朝廷不選“假大空”的楊鎬,而任用其他一般實戰將領,開展時間至少不會選在大雪紛飛的冬季,而這正是大明軍隊的短處。結果也許不會失敗,即使失敗也不會這麼慘,但歷史往往沒有假設。

看似一場平淡無奇的戰爭,讓大明朝走上了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