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辛棄疾別開生面的送別詞,一席賦兩篇均流傳至今,後首是千古佳作

作者:由 詩詞曲精品齋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9

一起耍什麼意思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辛棄疾賦閒在家,他的友人鄭厚卿即將前往衡州赴任,時當寒食前後,辛棄疾受邀參加送別宴會,在宴會上,辛棄疾傷感友人的離去,於是先後寫下了兩首送別詞。這兩首送別詞均流傳至今,尤其是後一首,更是角度新穎、構思巧妙的千古佳作,跳出了一般送別詞的窠臼,後世評價極高。

辛棄疾別開生面的送別詞,一席賦兩篇均流傳至今,後首是千古佳作

在前一首《

水調歌頭·送鄭厚卿赴衡州

》中,辛棄疾對友人的離開,充滿了不捨,同時又對他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他到任後,可以重視農桑,積極幫助百姓發展農業,讓他們都過上好日子,詞曰:

寒食不小住,千騎擁春衫。衡陽石鼓城下,記我舊停驂。襟以瀟湘桂嶺,帶以洞庭青草,紫蓋屹西南。文字起騷雅,刀劍化耕蠶。

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奮髯抵幾堂上,尊俎自高談。莫信君門萬里,但使民歌五袴,歸詔鳳凰銜。君去我誰飲,明月影成三。

小注:【1】停驂[cān],驂,為駕車的馬,停驂,即停車之意;【2】尊俎[zǔ],尊和俎,為酒杯與盛肉的器具,此處代指宴席;【3】民歌五栲[kǎo],《後漢書·廉範傳》中記載,蜀中舊制,為了防火而嚴禁百姓夜裡點燈,廉範到任後,一改舊制,令儲水以防火,開放不讓生火的禁令,百姓因此大為方便,於是寫歌讚美:“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栲。”辛棄疾此處是以典故來勉勵鄭厚卿到任會取得政績,得到百姓擁戴。

辛棄疾別開生面的送別詞,一席賦兩篇均流傳至今,後首是千古佳作

這首詞上片主要送別之情,詩人知道留不住友人赴任的腳步,因此便連用瀟湘、桂嶺、洞庭、青草、紫蓋五個地名,接連形成了一場送別的道路,彷彿詞人也跟著友人來到衡州之地,辛棄疾知道衡州百姓們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所以希望友人到那裡之後,可以體察民情,化刀劍為農桑,讓百姓過上安定日子。

下片是對友人的勉勵,也是對友人才能的肯定,他知道以友人卓越的才能,一定會在衡州幹出一番事業,到時候,深受百姓愛戴的友人,也必定會委以更大的責任,朝廷會十分倚重。詞至此處,一直都是對友人的美好祝福,直到末尾兩句,突然筆鋒一轉,說“

君去我誰飲,明月影成三

”,將李白的名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化用在詞中,突出了友人離開後,自己的孤獨心境,點出了此時此刻離別在即的傷感,以及與友人的深厚感情。

辛棄疾別開生面的送別詞,一席賦兩篇均流傳至今,後首是千古佳作

辛棄疾的這首送別詞,是很有特點的,他勉勵友人以自己的才能造福百姓,做一個地方好官,只在末尾道出離別,既有離別傷感,又有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送別詞一般寫過之後,很少有再寫第二首的,因為兩首很容易重複,從而成為敗筆,但是辛棄疾寫完這首之後,似乎感情還未宣洩出來,於是緊接著又寫下了一首《

滿江紅·餞鄭衡州厚卿席上再賦

》,這首詞,別開生面,藝術成就遠超前一首,成為角度新穎、膾炙人口的千古送別佳作。

滿江紅·餞鄭衡州厚卿席上再賦

辛棄疾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還記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對花渾醉夢,而今醒眼看風月。恨牡丹笑我倚東風,頭如雪。

榆莢陣,菖蒲葉。時節換,繁華歇。算怎禁風雨,怎禁鵜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棲棲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閒愁,因離別。

小注:【1】鵜鴂[tí,jué],一種在暮春時節叫聲悲切的鳥,有人說是杜鵑,《離騷》中有“

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之句、張先《千秋歲》雲“

數聲鵜鴂,又報芳菲歇

”、姜夔《琵琶仙》“

春漸遠,汀洲自綠,更添了幾聲鵜鴂

”。在詩詞中鵜鴂常被用來表現芳菲盡落、歲月蹉跎、年華虛度、青春遲暮等情感。

辛棄疾別開生面的送別詞,一席賦兩篇均流傳至今,後首是千古佳作

上片開篇便語出驚人,令人耳目一新,“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

”!荼糜花開在春末,所以一旦荼蘼盛開,往往意味著春天即將落幕,辛棄疾說不要折這荼糜花,好像這樣就能留下幾分春色一樣,這種“痴心妄想”,非惜春之人不能想到。

轉眼已是暮春,於是詞人想到,前不久在還一起遊覽玩耍,“

還記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

”,當時,一起對花醉酒,現在只有牡丹在東風中,笑話我們頭白如雪。短短數天,自然不能白了頭,但詞人用這種誇張手法,卻讓我們感受到時光暗換、日月催人老的無奈,相聚很短,轉眼又要送別。

辛棄疾別開生面的送別詞,一席賦兩篇均流傳至今,後首是千古佳作

下片開篇更突出了這種時光匆匆的感覺,“

榆莢陣,菖蒲葉;時節換,繁華歇

”,榆錢墜落,菖蒲吐葉,時節在不停地轉換,曾經繁華如錦的春天,現在都慢慢落幕,只有這幾朵荼蘼尚在,但這是春天即將離去的訊號啊。

如此驚人的變化,怎麼能不令人感慨,更何況風雨又來,杜鵑又淒厲哀鳴,“

算怎禁風雨,怎禁鵜鴂

”!花、柳漸漸老了,只有蜜蜂和蝴蝶仍然忙碌不停,“

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棲棲者蜂和蝶

”,它們忙忙碌碌又有什麼意思呢?徒令人傷感罷了。春秋時,孔子為恢復周禮而奔走各國,有個人看到很不解,問道“丘何為是棲棲者與”?詞人這裡,自然有心懷天下的憂慮,這更突出了年華易逝的悲涼。

辛棄疾別開生面的送別詞,一席賦兩篇均流傳至今,後首是千古佳作

但詞人寫到此處,卻突然筆鋒一轉收束全詞,直直點出送別,“

也不因春去有閒愁,因離別

”。不是因春去,是因為離別。這似乎有點口是心非,因為春去意味著年華逝去,聯想詞人的理想抱負,那種“愁”自然見於言外了。這樣一來,離別之愁,就顯得渺小一些了。

辛棄疾這首送別詞,以惜春為載體,借送春、傷春的深沉慨嘆,表現了詞人的情感,看似處處無心,實則以比興手法,寫出了國家的現狀與前途,個人的希望與失望,而在末尾點出的離別之情,也寓意深遠,遠超出了離別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