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都聽過“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作者:由 清唐文化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30

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怎麼懟回去

父母對子女的愛總是無私的,

如果世界上哪個國家的的父母為子女犧牲得最多,那應該就是中國父母了。

與歐美大多數父母孩子成年後就當甩手掌櫃不同,大多數中國父母為兒女買房、結婚掏空了一輩子的積蓄,退休後還給兒女當免費的保姆,甚至倒貼自己的退休金,

他們無怨無悔,為兒女犧牲一切,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都聽過“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古語有云:

兒孫自有兒孫福

。老祖宗的意思是,

兒女長大了

,他們有自己的人生,做長輩的這時候就應該放手了,

讓兒女自己去走他們的路,不要過多幹涉,不要老把孩子拴在身邊。

其實,這段古語還有下半句,但是知道的人卻不多,有很多人認為,他的下半句才經典,那麼到底是哪句話讓人產生了共鳴呢?它的下半句就是

“莫為兒孫做牛馬”。

都聽過“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這句話出自誰的口中,現在已經無從考證,據說這段古語是從明代的時候開始流傳的。

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秀才姓羅,很有才學,在他的家鄉很有名氣,他刻苦努力,知識淵博,只是家境貧寒,沒有多餘的錢財給官員好處,雖然他對自己的考試成績很有信心,但每一年都落榜了。

這讓家鄉的人開始嘲笑他,於是他就遠離故土,跑去了一個偏遠的山村教書,但內心過得一直很憋屈。

都聽過“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其實這個時候,秀才已經結婚了,並且有了一個兒子。但他實在不想繼續在家鄉待下去,因為到處都有人指指點點,於是他就一個人負氣離開了。

這時候,整個家庭的重擔,都壓在了他妻子身上。這位妻子不僅要承擔家裡的農活、家務,還要帶個兒子,生活很是艱難。

但那個年代的女人都很堅貞,認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儘管生活很苦,但這位妻子還是沒有離開這個所謂的“家”。

都聽過“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秀才在外面漂泊了幾年,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家三口其樂融融,於是他也開始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於是,

他就辭職了,準備回家好好陪妻子和兒子一家三口共享天倫。

此時,他的兒子已經7歲了,看到他就像陌生人一般,畢竟他走了好幾年,兒子早就對他印象模糊了。

秀才同妻子講,這個年齡要送去上學了,我得考考他是否有讀書的天賦。

都聽過“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秀才突發奇想,想讓兒子跟自己對對子,那麼小的孩子,連字都不認識,當然對不出對子來。

要知道,他離家之後,他妻子操持農活和家務已經非常繁忙,懂事的兒子還幫他做事情,根本沒有時間教她學習認字。

此時的秀才很生氣,認為這個兒子沒用,並不斷指責自己的妻子沒有教好小孩,讓他現在成為了一個睜眼瞎。

妻子和他大吵了一架,就問他,你這些年為這個家做過什麼?

都聽過“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本來就鬱郁不得志的秀才,如今還要面臨妻子的指責,他居然就想不開了,連夜離家出走去當了一個和尚。

妻子此時也死心了,覺得這些年吃過的苦太不值得了,但是她看到兒子無辜的眼神,她覺得就算再苦再累也要把兒子好好培養成才。

於是,她日夜辛苦,給人家洗衣,縫補衣服補貼家用,一方面又請了好老師來教自己的孩子。雖然自己過得很苦,但此時的兒子進步神速,並且寫了一手好字,逢年過節,來求字的人很多,他兒子也能賺點錢補貼家用了。

都聽過“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一句才是經典,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在這位妻子的全力培養下,兒子也很上進,後來科舉考試,居然考中了狀元。這個好訊息讓整個縣沸騰了,來恭喜的人絡繹不絕,很多人都在等狀元郎榮耀歸鄉。很快,兒子就坐著高頭大馬,一身紅袍地回鄉了。出家的秀才自然也就聽到了這個訊息,於是他想回去看一看。到了家門口,很多人一看是個和尚,以為他是要飯的,

秀才這才知道,他為這個傢什麼都沒有做,沒資格進去,於是就說了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當牛馬。

其實,秀才這是在自我安慰,因為兒子考中狀元他確實什麼都沒有付出。但是後半句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尤其是國內的父母

,他們總是打著為兒女好的名義,處處干涉兒子的家務事,雖然他們貼錢貼人,但總能引發家庭矛盾,

給兒女做牛做馬,大多數換來的都是兒女的不理解。不如學會放手,自己安然地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兒女有困難就幫一把,如果他們自己能搞定,就果斷地讓他們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