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正義保持初心,反派“黑化”更立體,《狂飆》:掃黑劇的變與不變

作者:由 環球網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2-02

狐假虎威中什麼的老虎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韓林 唐牧茂】由徐紀周執導,張譯、張頌文等人主演的掃黑題材連續劇《狂飆》,14日在央視八套和愛奇藝和觀眾見面。該劇一開播就備受關注,尤其是劇中對反派“發家史”的深挖,以及正義一方的道德糾葛和理性掙扎,讓觀眾看到了國產“掃黑劇”的新變化。

正義保持初心,反派“黑化”更立體,《狂飆》:掃黑劇的變與不變

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年

39集、已經播出11集的《狂飆》,由中央政法委宣傳教育局、中央政法委政法綜治資訊中心指導,劇情從指導組進駐京海市開始,逐步揭開當地黑惡勢力的犯罪活動以及背後的保護傘,全景式呈現政法部門對於掃黑除惡的決心和初心。

《狂飆》導演徐紀周表示:“希望透過掃黑除惡的故事勾勒出中國社會的變遷,展現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走向。”《狂飆》劇情時間跨度長達20年,涉及京海市各級幹部、基層幹警、調查指導組,以及涉黑商人和手下等群像。

《狂飆》中張譯飾演的警察安欣和張頌文飾演的黑勢力頭目高啟強之間存在多年恩怨。二人情感層面的描寫尤為生動,透過紮實的演技和豐富的細節,再現一個賣魚小販是如何“黑化”為黑社會大佬,一個充滿正義感的警察又為何變得唯唯諾諾,以及身處其中的每個人站位和心理。

作為一部“掃黑劇”,《狂飆》從一開始就給人以“暗流湧動”的氛圍感。指導組尚未正式進駐“掃黑模範”京海市,當地官場就已經嚴陣以待,而前政法幹部突發心臟病“被嚇死”,市長“頂多是一陣風”的自語,讓觀眾感受到當地盤根錯節的複雜關係。面對“鐵板一塊”的京海市,指導組選擇已經調任宣傳崗位的安欣作為突破口,透過倒敘方式,揭開“強盛集團”老闆高啟強的發家史,而曾是高啟強恩人的安欣淪落至此的原因更是引發觀眾興趣。

賣魚佬的“發家史”

《狂飆》在敘事上的蒙太奇結構,同樣營造出逼真的時代感,從世紀之初至今的20年中,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劇中人物的階層和身份也在流動、互換,曾經的朋友會反目成仇,而敵人也可以成為盟友。《狂飆》獨特之處就在於呈現出這種人性的變化,劇本設定上也給出令觀眾信服的理由,使得角色更加豐滿立體。

已經滿頭白髮,在指導組面前欲言又止的安欣,當年也曾是意氣風發、充滿正義感的基層刑警,沒曾想出於好意幫助過的“賣魚佬”高啟強,反而會利用這層模糊關係,狐假虎威借勢上位,透過“黑吃黑”等手段,逐漸“黑化”為京海市最大的黑社會勢力頭目。在兩個不同年代,張譯演出了青年人的純真和中年人的謹慎。

張頌文則準確地演繹底層魚販是如何在品嚐到權力的味道後,誘發出心底的惡,淪為心狠手辣的黑勢力頭目。無論是早期在審訊室對安欣的衷心感謝,感謝後者對弟弟妹妹的呵護;還是發跡後的“殺人不眨眼”,張頌文的表演都恰到好處,讓人想起他在電影《掃黑·決戰》中的同類型角色。

而身為廣東人的張頌文,與劇中的社會背景和風俗民情也融入得更為自然,這種逼真感,也側面反映出指導組要挖出這個犯罪團伙和其背後的保護傘有多麼艱難。

更加精彩的“正邪對決”

目前已經播出的劇集中,《狂飆》詳盡展現反派高啟強的發家過程,這在以往的“掃黑”題材中並不多見,正因為有充足的鋪墊,才讓之後的“正邪對決”顯得更加精彩。該劇導演徐紀周恰好也是從2000年開始從事電視劇創作,從早年的《命案》《中國刑警》《打黑風暴》,再到近些年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他對這類題材經驗較為豐富。

此次徐紀周再度迴歸掃黑題材,選擇聚焦人性善惡的轉變,犀利揭示“權”和“利”對人的腐蝕程度和重申“不忘初心”的不易。以往的掃黑題材影視劇,也曾塑造過一些高智商高情商的反派:《黑冰》中王志文飾演的郭小鵬,《黑洞》中陳道明飾演的聶明宇,這些人自鳴得意的罪惡理論背後是人性的扭曲和墮落,但這在近年來的反黑題材中一度變得少見。

2017年播出的《人民的名義》中,許亞軍飾演的同樣屬於“英雄墮落”,但並沒有像《狂飆》中展開得這麼詳細。此外,2020年的《巡迴檢察組》《三叉戟》、2021年的《掃黑風暴》等有關涉案、掃黑、除惡等題材影視劇中,對於正反派角色的心路歷程都有所挖掘。

其中《掃黑風暴》中對於涉黑官員的董耀的刻畫同樣令人印象深刻。起初董耀只是住建委的一個小科員,但他所處的位置讓他有機會接觸地產界人士,隨著理想信念逐漸崩塌,董耀竟然為了掩蓋工程真相與黑惡勢力合夥殺人。成為殺人犯的董耀就此走上不歸路,不僅迷失在燈紅酒綠中,還被黑惡勢力捏住把柄。

掃黑劇屬於現實主義題材,此類作品不僅要讓觀眾單純從觀感上得到刺激,更需要沉浸在當下大環境中,得到與作品主題密切相關的現實反饋,同時實現普法教育。因此對於製作方來說,不僅需要保持掃黑劇“正義必勝”的核心,也需要在人物設定和敘事方式上下功夫,讓觀眾關注劇情的同時,加深對劇集主題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