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中捷鹽場工人“鐵筆生花”

作者:由 今日滄州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2-04

鹽場工人是鐵飯碗嗎

中捷鹽場工人“鐵筆生花”

本報記者 龐維雙 通訊員 夏召聖 攝影報道

一片樹葉、一把竹刀、一隻鐵筆,萬千形態,躍然紙上,惟妙惟肖。近段時間,在樹葉上雕刻與烙畫,是劉玉棟潛心研究的方向。

劉玉棟是中捷產業園區晶山鹽業公司的普通工人,鑽研火烙畫已有近20年的時間。他自幼喜歡書畫、工藝美術,擅長烙畫、烙書,他的各種作品在中捷農場對外推介會暨駐華大使交往年會中被展出,得到外國友人讚賞、收藏。現在,他已經是滄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窪稀莊子火烙畫代表性傳承人。

鐵筆生花繪丹青

劉玉棟今年47歲,研究火烙畫以來,作畫材質從棉布、宣紙、葫蘆、蛋殼,到如今正在研究的樹葉,不斷更新。他說:“我想讓火烙畫與時代發展相結合,使之不斷融合新元素,可以烙刻在更多的材質上面,得到更廣的傳承與發揚。”

在研究樹葉烙畫之前,劉玉棟上一種作畫材料選擇的是蛋殼。他說,蛋殼烙畫講究的雖不是一氣呵成,但也絕對不能出錯。它不像在紙上作畫,錯了還可以擦掉或者加上幾筆完善,在這種材質上烙畫,錯一點兒,都是不能彌補的。蛋殼作畫,於他而言是技藝上的挑戰,力度、溫度、精細度都要從“零”摸索。

開始,他完成一件蛋殼作品需要兩天時間,現在,他一個多小時就能完成一件。熟練掌握這種技藝,劉玉棟花了大半年時間。這個過程中有失敗也有失落,但劉玉棟從沒有想過放棄。“失敗的時候,就想著再試一次,一定能有更大的進步。”劉玉棟認定了一個方向,總會堅持往前走。

中捷鹽場工人“鐵筆生花”

18年來,每一次挑戰,劉玉棟都在堅持。他歷時4個多月在宣紙上烙出《清明上河圖》,歷時4個月烙成《百鶴圖》,又用8個月的時間烙出《龍池競渡圖》。十幾年間,每一幅作品都傾注了他的心血。為了在蛋殼上打造新奇蹟,讓小小蛋殼也能“逆襲”,他天天往家買雞蛋,孩子們吃雞蛋吃到提出“抗議”,賣雞蛋的老闆誤以為他是“怪人”。

正是這種堅持與不懈的努力,讓他的烙畫作品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風格、色彩運用、繪畫技巧等都有了自己的“獨創”。就像現在在樹葉上烙畫,對劉玉棟而言,又是一次挑戰。接下來,他不知還要攻克多少難關,但他知道,他會一直這樣堅持下去。

傳授技藝進校園

認識劉玉棟的人都知道他對於火烙畫的痴迷,見過他作品的親戚朋友,無不被精美的作品所折服。多年來,在中捷友誼農場對外推介會暨駐華大使交往年會中,他的作品一直備受外國友人喜愛。

2015年,泊頭師範學院渤海校區(中捷職業技術學校)的領導找到他,希望他能到學校教授孩子們剪紙、烙畫。想到可以把自己喜歡的這門藝術分享、傳遞給更多的人,劉玉棟心裡別提多開心了。

到現在,已尼有10個班的藝術課結課,簡單的創作、複雜的臨摹,孩子們都已基本掌握。學校裡有一面展示牆,就是專門用來展示孩子們的作品。作品會定期更換孩子們,不斷有更好的作品出現。他的學生有時會把課堂作品拿回家給父母看,好多家長都會以為那是孩子買來的工藝品。

劉玉棟,盡己所能,讓更多的人瞭解烙畫,學習烙畫,那一刻,他覺得那是自己人生價值的又一種體現。

中捷鹽場工人“鐵筆生花”

申報非遺廣傳承

劉玉棟作為烙畫愛好者,很希望這種文化能夠被傳承,而不是被漸漸遺忘,所以,他想到為火烙畫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7年11月,劉玉棟正式成為滄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窪稀莊子火烙畫代表性傳承人。

劉玉棟說:“我喜歡火烙畫,熱愛的不僅是這項工藝文化,鑽研的也不僅是作畫的技巧,更多的是我可以在烙刻的過程中悟出很多人生的道理。與烙刻相互陪伴,我也想盡自己所能地去推廣傳承火烙畫,讓更多人的知道、瞭解,並且喜歡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