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盆景藝術】山水盆景的造型與風格

作者:由 彙集經典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1-07-21

山水盆景的盆子怎麼做

創作立意,是盆景創作的重要的一環。盆景的創作立意,實際上是一個確定意境,並構思、表達這個意境的過程,一般說來有兩種表達方式:①先立意並根據這一立意,經過構思選用適當的樹、石、山。草等素材,在盆盎空間中進行排列組合來完成這一立意。②根據具體的山、草、樹、石的形狀特點,生髮某種立意,然後構思並運用這些山、石、草、樹的形狀特點,進行排列組合來完成某一景觀和意境的構成。由於盆景景觀構成受到具形素材的限制,因此這種立意構思方法是山石及各組合類盆景造型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構思結合製作的方式。

由於山水盆景是山、石、草、樹在盆盎空間中的排列組合,因此這種組合就存在一種山勢或結構組合的規律。

山水盆景一般有景觀造型開合之說,山體構成複雜的山水盆景一般有一個開會或兩個開合或三個開合的取勢方法。開合,就是在山水盆景中具有主、客、散點石等完整山體的構成景觀,當山體擺放在盆盎中時,它能形成盆盎中具有空間位置的視覺單位,由於構成意義上的“張力”作用(全方位雙向輻射),因此人們的視覺心理上造成了一種擴張感(即“勢”),具有佔據空間的效能。同時,因為它具有三度空間中的方向性(比如山體在盆盎中的朝向),並且非對稱地佔據空間,所以在人們的視覺心理上和畫面上,形成了一種動感。動感的造成,實際上就是點或塊面等視覺單位的展開線在畫面中輻射所造成的不平衡,這和山體決面在“完型空間”中的位置有關。中國山水畫論在談及畫面山體佈局時說:“欲使其右,必先其左,欲使其左,必先其右,欲使其上,必先其下,欲使其下,必先其上。”就精闢地論及了畫面構成動感張力的特點。因此,所謂“勢”,就是山石體面在盆盎中非對稱、有方向地佔據空間時。在人們視覺心理上產生的一種視覺張力和擴張感。正是這種張力和擴張感使我們感覺到盆景景觀造型中,靜止的山體有一種動感,有一種韻律和節奏化的山勢走向。

山水盆景中的“勢”,既然是透過“置陳”而得的(“置陳”指排列組合有如佈陣),那麼在排列組合山體塊面時,山體張力必然形成富有變化的山體張力質即不同的“勢”。一般說來,山水盆景的“勢”包括“起”、“承”、“轉”、“合”、“落”、“結”等幾個方面。

在一個開合格局的山水盆景造型景觀中,我們在盆盎中擺置主山,實際上就是在畫面空間中進行主勢的定位,主勢的定位,我們稱為“起”勢;

在主山的左邊或右邊錯落地放置僅次於主山的客山,使主山的勢同其他山體的勢之間有一個過渡和承接,我們稱為“承”勢,“承”勢有兩種,即“正承’與“反承”;

客山一般是同主山相對,與主山走勢有著對立統一關係的山體,在景觀整體畫面中與“主”勢形成了一個總勢的開合,而其勢向與主勢相反,故稱為“轉”勢;

主山勢頭下落時,有時有過渡,有時無過渡,有過渡就得找過渡山體的落點,而這落點就是“落”勢,一般山水盆景中緊靠主山的陪襯山體是主山體勢的落點。

而主山之勢和客山之勢在盆面空間的結合點就是山水盆景一個開合造型畫面的結點,稱為“結”勢,這結點通常是用盆景畫面中的散點石來表現的。

有時,我們會在主山或客山上點綴或栽種一橫飛出的植物或點綴物,必然在畫面中打破主山和其他山體所構成的態勢的平衡,一般我們稱為“走”勢或“破”勢,因為“走”或“破”,使整個相對平衡的畫面的勢的張力增大或變化,使人們觀賞盆景時,視覺心理張力連線出現了向外奔趨的現象。

襯托與對比在山石盤景的造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襯托與對比的含義是比較寬泛的,是相對而言的。比如大與小的襯托與對比,主體和客體的襯托與對比,疏與密的襯托與對比,藏與露的襯托與對比等等,虛與實的襯托與對比,前與後的襯托與對比,石與樹的襯托與對比,這些都必須根據創作主題和創作手法來具體體現,只有掌握創作規律,才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