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做人要本分,為人要安分,就在於:“知命安身”

作者:由 學思觀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1-08-01

盡心知命什麼意思

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知命安身”的成語,就在於揭示做人要本分,為人要安分的人生道理。

成語“知命安身”,出自元代無名氏所著的《滓範叔》。原文為:“量範睢是一愚瞽之夫,則可待時守分,知命安身,未敢希望功名也。”

這一成語,有的解釋為服從命運安排,安於自身所處的地位。實則不然,孔孟之道的“知命安身”,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意指求諸己以為盡己性命,而不奢求外在的功名獲得。

做人的本分,就是成仁以成人,居仁由義;為人的安分,就是盡己能為,而見得思義。盡己人事本分,而得之有道,就是“知命安身”的人生真諦。

做人要本分,為人要安分,就在於:“知命安身”

知命立命,方可為君子。

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中,固然有以“命”為運數、命運之說,如“死生有命”(《論語·顏淵》),但它又有天命之性的意旨,“天命之謂性”(《中庸》)。知命,非是知運命,而是知天命。

知天命,就是知己有的天命之性。正基於此,孔子提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的論說。不知己之性命,就不能立志而盡己能為,而遂其性命。“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孟子·萬章上》)“進以禮,退以義”,是知命儘性的人性本分;得之不得的“有命”,是得之有命的人生安分。

聖人之修為,求諸己而不求諸外,立命儘性而不奢求功名利祿等外在的獲得。知天命之性,就要為己立命,命定於仁義之德,而終身由之。“殀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立命的前提在於知性知命,而知命方能“順受其正”,盡行乎人生之正道。

要能“順受其正”,就要知命。一方面,“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不落入桎梏之死。桎梏而死者,既違揹人性之本分,又脫離人生之安分。一方面,在於“盡其道而死”。“盡其道而死”,方是真知命、真立命,而做人本分,為人安分。

做人要本分,為人要安分,就在於:“知命安身”

安身立身,乃可以有止。

安身者,是安其身家性命,也是求諸己而立身安分之修為。為人之安分,既是安於人性之本分,又是安於得之有命的定分。安身,就在於立身,亦即是做人要堅守本分,為人要知道安分。

立身之本,乃在於學。“夫學者,崇名立身之本也。”(《說苑·建本》)猶如砥礪琢磨可以利金一樣,人藉由切磋琢磨的學習可以成智厲心,進而儘性至命。

學可以反情治性,而盡才長德。若能“厲中益知”,就會“以分別理”,最終達致“處身則全,立身不殆”的目的。

學以知命,知命則立命以立身。非知命不能立身,非立身不能安身。安身者,既是知止其性命之分,又是安止於“由仁義行”的分定。

安身而能靜止,則必能做到“勢利不能誘,聲色不能淫,辯者不能說,智者不能動,勇者不能恐”(《文子·九守》)。聖人不失性命之守,則身安分定而止於至善。

做人要本分,為人要安分,就在於:“知命安身”

知命安身,在盡己性命。

儒家思想中的“知命安身”,非是順從命運的無可奈何,而是主動作為的修身以俟。“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脩身以俟之”乃在於“立命”,而“立命”方能在弘道上“殀壽不貳”,盡己之正命。

盡己之正命,就在於存心養性以“事天”,或者說是“率性”(《中庸》)。從人性自覺上言,“率性”就要藉由教學的“自明誠”。“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從“自誠明”上言,聖人盡己心則知性命,“反身而誠”。

對於人性而言,“四端之心”和良知良能皆備於我,故盡心、知性、知天三者異名而同旨。“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易·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是順受正命之本分的立身立命;“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是精義入神的知命安分之安身。

做人要本分,為人要安分,就在於:“知命安身”

知命安身,非是對命運採取消極逃避和自欺欺人的態度,而是要求採取正確而積極的精神。雖是“有其才不遇其世”,而為“得之在命”(《文子·符言》),然人皆能盡己性命本分,有能力和權利自由自在地做個堂堂正正的人?

君子之修為,雖然“能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為非,而未必免於禍”,但正道而行則無愧於心。人能求諸己而不求諸外,就是“逢時即進,得之以義,何幸之有?不時即退,讓之以禮,何不幸之有?”

人生不得志,則知命安分於獨善其身;人生得志時,則知命安分於兼善天下。人性的本分,既是得志時的兼善天下,又是不得志時的獨善其身。各當其本分,安於時中境遇之分,便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做人要本分,為人要安分,就在於:“知命安身”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

·

·

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

·

·

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微信公眾號“我的學思觀”

願為此盡微薄之力,不懈探究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