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曾國藩智慧:謙虛使人進步,過度謙虛就成了另一種態度

作者:由 國學秘籍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1-08-23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是誰說的

自古以來,我國的傳統文化一直秉承著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觀念。中國的傳統文化以“謙虛”為基石,但是生活中很多人將謙虛以此理解的有些偏頗,總以為這裡的謙虛就是一味的謙讓,甚至有時候還表現得有點懦弱。其實老祖宗的本意並非如此,謙虛是在自己權衡事件利弊之後的一種師傅處事態度,而不是毫無原則和底線的謙讓甚至懦弱。老話中雖然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說法,我們在生活中適當的選擇退讓也確實能夠更好的成全他人、成就自己。但是如果長久以往一直持退讓的態度,只會適得其反。

曾國藩智慧:謙虛使人進步,過度謙虛就成了另一種態度

在特殊情況下,不爭一時的成敗得失是一種大智慧的體現。就如同《道德經》中老子所說的唯有不爭的處事態度,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這就是以曲成全的道理。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立場,而不同的立場就會成就不同的看法和觀點。當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碰撞到一起時勢必會產生火花。這其實無所謂誰對誰錯,即便是其中一個人佔據了優勢導向,也只不過自己的主觀情感罷了,對人生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和意義。退一步,有些時候往往會在不經意間成全他人、成就自己。

曾國藩智慧:謙虛使人進步,過度謙虛就成了另一種態度

我們都曾聽說過六尺巷的故事。話說清朝康熙年間,在桐城境內有一位大學士名叫張英,他與一名吳姓男子是鄰居。這位吳先生想要蓋房子結果侵佔了張家的隙地,張家人人不下去就鬧到了當地的官府。要說兩家在當地都是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想得罪其中任何一家,再加上有意偏袒張家於是就決定將事情交給張英定奪。遠在京都的張英受到家裡人的來信之後寫了一首詩作為回信。信中最有名的兩句就是“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張家人收到回信之後二話不說就拆讓了三尺。吳家一看張家的做派十分感動,於是自己也退讓了三尺,就這樣流傳世間的六尺巷誕生了。這個故事其實就很好的體現了退讓的藝術。

曾國藩智慧:謙虛使人進步,過度謙虛就成了另一種態度

只不過現在的人好像都把“退讓”二字理解錯了,不知什麼時候退讓竟然和懦弱畫上了一個等號。要知道無論什麼時候我們的退讓都應該恪守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如果凡事都想著退讓,那就真的和懦弱沒什麼兩樣了,這樣非但得不到他人的感激反而會失去體現自己價值的機會。《菜根譚》這本書就教育人們對待心善之人我們要寬容仁慈,對待奸詐小人我們要嚴厲打擊,對待平庸之輩我們就應該恩威並施。在面對任何事的時候我們都要結合當下的環境去做出判斷,而不是單一奉行一種處事態度。用不同的態度對待不同的人,才能在堅守原則的情況下成就自己。

曾國藩智慧:謙虛使人進步,過度謙虛就成了另一種態度

別把懦弱看做是自己的寬容,也別把自己的碌碌無為看做是平平淡淡,這一切無非就是自我的欺騙。一切隨心隨緣才能夠擺脫人生中那些不必要的痛苦,但是這絕對不是我們不上進的藉口。如果遇到合適的機會就應該強硬一些,展現出自己的價值所在,這才是人生最好的選擇。如果一味的只知道退讓,那毫無疑問就是懦弱的體現,不僅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反而會毀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