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學中醫,死記硬背是否有必要?

作者:由 手寫雨天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1-10-01

死記硬背的背意思是什麼

有人認為,現在搜尋這麼方便,學中醫,沒有必要死記硬背了,只要有了辨證思路,百度一下,方劑、中藥都是現成的。

理論上來講,是可行的。

實際上是不可行的。

如果每天只有三五個病人,操作起來似乎還能行,如果每天有二三十個病人,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如果是在醫院的門診上班,每個病人只有三五分鐘,絕對行不通。

原因有二:

第一,費時。

點搜尋按鈕確實是很快的,但是,檢視搜出來的結果,很費時間。網路上的資訊,真假混雜,質量高低不同,重複內容多,分辨起來非常困難。想要找到自認為可以的資訊,隨便都要花費半小時、一小時。

遇秋對這方面深有體會。自己建立的中醫文字資料庫,內容相對權威,都是出版過的內容,而且基本沒有重複的內容。如果搜尋的關鍵詞特異性小,或者是相關內容多,一搜就有一兩百本書出來,檢視一遍搜尋結果,沒有半天是搞不定的。

而如果記在自己的腦海裡的知識,只需要一瞬間就能想到,這個時間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想要快速反應,還得死記在腦海裡。用的時候速度才快。

第二,真假。

網路上的內容,真假難辨。

同一個方子名稱,不同的組成、用量。

同一味中藥,如附子,有的說毒性大,有的說毒性不大,親自一次喝過200克也沒問題。

到底以哪個為準?

同樣的一種疾病,不同的醫家經驗差別很大,甚至完全相反。

比如治療中風,孫思邈喜歡用續命湯系列的方子,後來的醫家認為用續命湯治中風就是奪命,再到現在,有不少醫家又認為小續命湯是治中風的重要方劑……

搜到的文章是看完了,但是到底能不能用小續命湯來治中風?還是個問號。聽誰的好呢?

同時,治中風的方子這麼多,選哪一個才合適?總不能一個一個試吧?病人不願意。

這個是中醫愛好者經常面臨的困境。

每個方子、藥性的知識,需要專門去學習才能掌握,不可能透過搜尋一下就能掌握到位。腦海裡沒有記住一定量的中醫知識,真假都分辨不出來,更不可能拿來使用了。

對中藥、方劑死記硬背,背誦的時候確實費神,但以後看病開方,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精力,是划算的。

有人認為,只需要記住藥性,不需要去記方劑,看病時自己組個方就行了。這樣做的醫生應該是有的。但是,歷史上的名醫,比如張仲景、孫思邈、李東垣、張景嶽等,都是將自己臨床有效的經驗方劑寫在書裡,流傳至今。如果真的只需要掌握藥性,這些書還能流傳到現在嗎?

當然,如果只記方劑,不專門學習中藥知識,肯定也不行,只記方劑,臨床只能合方,不會加減,可能為了治某一個症狀而合上了一整個方子。

綜上,學中醫,死記硬背是必經之路。死記硬背之後,不一定能成為好醫生,但是,不死記硬背,基本上不可能成為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