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君正》44法度者,正之至也

作者:由 潯陽野老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1-10-09

順應民心 什麼意思

《黃帝四經》對儒墨思想也有所吸收

《經法》篇《君正》章,君之正政

【原文】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省]苛事,節賦斂,毋奪民時,治之安。無父之行,不得子之用;無母之德,不能盡民之力。父母之行備,則天地之德也。三者備,則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桀(傑)票(驃)雄,則守禦之備具矣。審於行文武之道,則天下賓矣。號令闔(合)於民心,則民聽令;兼愛無私,則民親上。

【譯文】

法令、制度,必須至公至正的存在。依法治國,不能任意妄為。創立制度、頒佈法律,不能隨意而作。秉公辦事,公正無私,賞罰分明,便能取信於民,這便是盛治之道。省去樊苛之政,節減賦斂,不要在農忙時徵調徭役,國家就能安定、穩固。君主如果不行像父親一樣的德政,就不能使子民盡心竭力;如果不行慈母一樣的仁愛,百姓就不能鼎力相助。具備瞭如仁父慈母一般的良政,便是具備了天地一般的恩德。如果在天、地、父母這三個方面的德行都充分具備了,就沒有不能成功的事。自然能招攬天下驍勇豪傑之士,於是就具備了堅固的防禦力量。審查於文治武功的興衰之道,天下百姓就會往奔而歸順了。發號施令能順應民心,百姓自然能聽令效力;兼濟天下,慈愛並施,秉公無私,那麼君主就必然受到百姓親近、愛戴和擁護。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君正》44法度者,正之至也

【詳解】

《黃帝四經》已開篇就講了“道生法”,可見對“法”的重視程度。這一篇專門講君王施政,又針對性地強調了“法”的重要性。“

法度者,正之至也。

”這裡的“法度”並沒有明確是天道法度,還是人間的法度,或許二者都包括在內了,我們按照這個邏輯解讀一下試試看。同樣,“正”也可以解讀為“政”。一句話,包含兩層意思,在《黃帝四經》中很常見。

天道法度,是至公至正的存在;人間法令、制度,也是順道而治,執掌權柄的精妙之所在。“

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

”“而”在這裡可以唸作“能”,也可以念“兒”。也是兩解,能夠依照天道法度而治者,不可以擾亂其秩序;而嚴格以人間的法令、制度,不能使之懈怠。“

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

”而制定法令、制度的人,不可以不心誠實意;天地之道,能允許你創立法令、制度,是不會允許你胡作非為的。

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

”只有精工無私,賞罰分明,才能夠取信於民,只有這樣,便能興旺大治。

這一段,如果知道用一字二解的辦法去解讀,沒有什麼太難的地方。下面接著就具體的要點回應之前“賦斂有度”之說,“

省苛事,節賦斂,毋奪民時,治之安。

”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省去樊苛之政,精簡機構,省去繁文縟節,節減賦斂,更不要在農忙時徵調徭役,耽誤農時,如此國家的治理就能安定且穩固。

很顯然,《黃帝四經》在孔子、墨子之後,有益地吸收了儒家和墨家的一些理念。“

無父之行,不得子之用;無母之德,不能盡民之力。父母之行備,則天地之德也。

”從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到《黃帝四經》的父母之行備,能看到儒家對黃帝思想的影響。“

三者備,則事得矣。

”“三者”就是“父母之行”加天、地之德,三個方面都具備了,如此人間之事就都可以實現了。

具體體現在文武兩個方面,也就是前面說的文治武功。“

能收天下豪傑驃雄,則守禦之備具矣。

”能招攬天下驍勇善戰的豪傑之士,於是就具備了強大的攻防力量。“

審於行文武之道,則天下賓矣。

”詳審於文治武功之道,國家興旺大治,天下百姓自然就會往奔而歸順了。

號令合於民心,則民聽令

”,君上發號施令能順應民心,百姓自然能聽令效力。“

兼愛無私,則民親上。

”兼濟天下,慈愛並施,秉公無私,那麼君主就必然受到百姓親近、愛戴和擁護。“兼愛”是典型的墨家思想,儒墨思想的吸取,在這一部分格外明顯。

潯陽野老翻譯撰寫,版權所有,禁止非研究用複製,如需引用轉載必須標註來源。更多《黃帝四經》及《老子》解讀請在往期中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