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突然怕冷可能是因為它們,用這7個方法讓身體暖和起來!

作者: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1-12-11

身體怕冷西醫怎麼治療

突然怕冷可能是因為它們,用這7個方法讓身體暖和起來!

突然怕冷可能是因為它們,用這7個方法讓身體暖和起來!

人體各個系統的執行都是需要能量的。人體的能量來自於食物的動力效應、基礎代謝和活動。由於天氣冷,身體新陳代謝減慢,血管容易收縮,血液迴流能力減弱,就會出現手腳冰涼的情況。但是,如果近期內突然明顯怕冷,就要引起注意。那麼,為何會出現突然怕冷的情況呢?如何讓身體暖和起來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突然怕冷的八個原因

1。貧血。

貧血會出現頭昏、乏力、怕冷、心慌氣短、食慾減退等症狀。由於貧血的種類很多,因此若有上述症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血常規等檢查,明確貧血種類。

2。 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

甲狀腺素是調節人體代謝的主要激素,而甲減正是由於甲狀腺合成或分泌甲狀腺素不足,或周圍組織對甲狀腺素反應不良引起的一種內分泌疾病,因此甲減患者的機體代謝會減慢,出現怕冷症狀。此外,患者還會伴有疲勞、瞌睡、體重增加、食慾低下、月經不調等症狀。

3。 快速減肥。

脂肪是很好的防散熱組織,快速減肥或做了抽脂手術後會出現怕冷症狀。此外,厭食症患者出現體重下降、怕冷的問題也很常見。

4。 血管病變。

如下肢動脈硬化狹窄,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出現患側肢體乏力、腿腳怕冷、發麻抽筋等症狀。

5。 外周神經病變。

如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中常見的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幾乎可累及全身任何神經,引起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自主神經病變。其臨床症狀就有手指、腳趾及下肢的發冷、麻木、疼痛等。

6。 下丘腦病變。

下丘腦是大腦皮質下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的最高中樞,是人體的體溫控制中心,因此它的病變可引起機體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怕冷、脫髮、肥胖等。

7。 區域性損傷。

燒傷患者由於面板損傷,區域性排汗功能減弱或喪失,導致體溫易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從而易出現怕冷現象。

8。 藥物副作用。

如降壓藥β受體阻滯劑,常見的有心得安、美託洛爾、比索洛爾等,廣泛用於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副作用,如失眠、怕冷、性功能障礙等。

保暖好身體8個部位能增壽

保暖部位1:頭

中醫認為,“頭是諸陽之會”,體內陽氣最容易從頭部走散掉。這種現象在西醫看來是由於頭部面板薄,血管及毛髮毛孔既多且粗,所以體內熱量從頭部大量往外蒸發。而陽氣散掉了,熱量蒸發了,頭部自然畏懼冷風,隨著年齡的增大會越來越怕風。頭部一旦受風著涼,容易引發感冒、頭痛、牙痛,甚至誘發腦血管疾病。

支招:暖頭神器當屬“帽子”兄弟,選擇毛線、呢絨等質地厚的帽子比較保暖。如果不想戴帽子,那就選擇一塊時尚頭巾。

保暖部位2:鼻

中醫說,“鼻為肺之竅”,鼻又是呼吸換氣的出入口。在寒冷天氣裡,鼻常以“紅鼻頭”、“流清涕”示人,發出“受凍”訊號。而鼻子受寒容易誘發鼻炎、鼻出血、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

支招:勤做健鼻操,每天早晨和睡前,用雙手食指指腹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32次,有利於促進氣血流通,增強鼻子的禦寒能力。大風天外出最好戴上口罩,避免冷風刺激。

保暖部位3:耳

在寒冷的季節,雙耳長時間裸露於冷空氣中可能被凍紅、凍僵、長凍瘡。對於有些人,冷風灌入耳,甚至有種“凍到頭疼牙痛”的感覺。耳朵接觸空氣的面積大,熱量容易散發,且“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通過於耳,因此一定要做好耳朵的保暖。

支招:南方人去北方旅遊,必須選擇耳套或用寬大的帽子、圍巾遮住耳朵。從寒冷室外回到室內,不妨用手搓搓耳朵,讓其儘快回暖。

保暖部位4:頸

頸部上連腦袋下接軀幹,受涼後會引起區域性血管收縮,可誘發眩暈、大腦供血不足等不適。“風從項後入”,脖子後面最容易受風,原因在於頸後有三個重要穴位:風府、風池和風門,成為風邪侵入的漏洞。有句話說“神仙也怕枕後風”,“枕後風”即指“頸後風”,這賊風從腦後偷襲侵入人體,輕則傷風感冒,重則中風癱瘓。

支招:工作或學習時座位後面對著窗子或空調,要小心“頸後風”,建議豎起衣領,用圍巾或絲巾圍住脖子,護住脖子的要穴。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病、心臟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及頸椎病等的人群,最應該戴圍脖。

保暖部位5:背

常聽老人說後背怕冷,有的甚至說後背冒涼氣。中醫認為“腹為陰,背為陽”,風寒外邪極易從背部經絡上的諸多穴位侵入人體,損傷陽氣,使陰陽平衡受到破壞,導致人體免疫功能下降,容易誘發疾病或加重病情或引起舊病復發。

支招:穿足夠多的衣服,怕冷的老年人建議加穿一件貼身背心以加強背部保暖;冬天出汗了,一定要及時更換貼身衣物;半夜起床尿尿應披好大衣,防止背部著涼。

保暖部位6:腰

“腰為腎之府”,腰部受到寒冷刺激,人的“先天之本”腎就會受到牽連。中老年人突遇冷風后極易刺激神經,引起腰部疼痛,甚至舊病復發。

支招:不要穿露腰裝,一定要穿夠衣服,晚上睡覺蓋好被子;早晚搓腰眼,用拳眼或拳背旋轉按摩腰眼處使其微微發熱即可;腰不好的人建議佩戴護腰帶,加強腰肌力量同時保暖。

保暖部位7:膝

“老寒腿”過冬難,有關節炎的膝蓋就跟氣象臺一樣,天氣一變冷,膝蓋先知道(膝痛準時報到)。人的膝關節跟其他地方不一樣,膝蓋外面就薄薄一層皮,沒有脂肪,冬天特別怕冷。隨著年齡增大,動脈血管或多或少發生硬化,血供減少。當氣溫降低,血管收縮,膝關節的血液供應就更少了,保護和調節功能下降,寒氣侵入就容易誘發膝關節疼痛。

支招:不要穿短裙絲襪,若遇到大幅降溫,還請老老實實加入秋褲黨;騎車、外出鍛鍊時可戴上護膝,尤其“老寒腿”應該常戴護膝;冬天儘量避免一些過度負重的活動,比如爬山、爬樓梯、提重物等,可以適度地行走、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

保暖部位8:腳

寒從腳下起,腳冷入睡難。由於腳皮下脂肪少,保溫效能差,加之遠離心臟,血液供應慢而少,長時間下垂,就容易發冷。而腳受涼足以引起感冒或使氣管炎、哮喘、關節炎、痛經、腰腿痛等舊病復發。

支招:保持鞋襪溫暖乾燥,建議常把鞋子拿出來曬曬,既殺菌又去鞋內寒氣;每天百步走,散步是促進腳部血液迴圈的最好運動;臨睡前用熱水泡腳,然後用手掌按摩腳心湧泉穴90次,可起到補腎的養生保健作用。

七個方法讓身體暖和起來

1。增加熱量攝入。

天冷人體消耗能量增多,需要適當增加熱量攝入,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為了避免攝入過多脂肪,老人最好選擇低糖、低脂、高熱量食物,如魚肉、雞肉及豆類。用白蘿蔔和蔥、蒜熬煮的“三白湯”,有助於提高人體禦寒能力;還可多喝些薑茶,其中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氨基酸,有助於恢復和改善血液迴圈,防止動脈內脂肪沉積,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2。做些有氧運動。

不少老人開始“貓冬”,這樣只會越來越怕冷。老人應適量做些有氧運動,比如散步、游泳等。起床前可在被窩裡做簡單的伸展運動,然後轉一轉腳踝,可促進全身血液迴圈。

3。穿暖和。

患有頸椎病、咽喉病、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出門前戴好帽子、圍巾,穿上加厚的棉服、羽絨服,可防止頭部、頸部、前胸、後背受寒,預防疾病復發。腹部和腰部積累過多的寒氣,會使血液迴圈變慢,容易感冒。做好腹部保暖,輕輕拍打腹部,可散發熱量,消散體內寒氣。不少老人患有老寒腿,常感到膝關節疼痛,建議戴上護膝,給關節部位“升溫”。

4。暖腳。

腳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寒氣容易從腳部侵入體內,影響免疫力。老人要選擇保暖性較好、舒適的鞋,比如棉鞋。少穿散熱快、材料生硬的皮鞋。每天晚上睡前用熱水泡腳,不僅能放鬆全身,還能感到暖流順著腳蔓延至全身,水中可加入艾蒿、姜、肉桂等,起到驅寒效果。

5。通風、保溼。

暖氣、空調、電熱毯、電暖爐是冬季保暖的必需品,但使用時間過長,會導致人的禦寒能力下降。再加上室內乾燥,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每天開窗通風一兩次。天氣乾燥,人體水分流失快,如果不及時補水,面板容易乾燥、皸裂,還會影響血液迴圈,令老人感到更冷。因此,應養成定時喝水的好習慣,別等渴了再喝。

6。控制溫度。

室內外溫差大、通風不暢時,老人體溫調節能力差,容易引發疾病。建議將室內溫度控制在18℃~20℃,最高不要超過26℃。

7。多曬太陽。

老人最好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陽光充足的時段,多出門曬太陽。這有助於補充維生素D,增加人體對鈣的吸收,防止骨質疏鬆,提高抗寒能力。

編輯:馮靜

稽核:馬東

突然怕冷可能是因為它們,用這7個方法讓身體暖和起來!

突然怕冷可能是因為它們,用這7個方法讓身體暖和起來!

原標題:《突然怕冷可能是因為它們,用這7個方法讓身體暖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