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兒時記憶之過年(上篇)

作者:由 愛生活的建造師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1-12-21

能提前買紙錢放家裡嗎

馬上又要到過年了,大家關於過年的話題也多了起來,看到有的條友討論起童年過年的場景,也勾起了我兒時過年的記憶。兒時的過年,物質是匱乏的,氣氛是莊重的,心情是期盼的,儀式感是必須的,鞭炮是要放的,霧霾是沒有的。

兒時記憶之過年(上篇)

期盼過年的心情是從放了寒假就開始的,我和大妹從放寒假後就開始數算著還有多少天就過年,用一根燒焦了頭的木棒,在倉囤後面劃槓記錄還有幾天過年,那個倉囤早就沒有了,原來倉囤的位置被老爺子開墾出來撒上楊樹種子育苗了。倉囤後面那一道道的黑槓也就只存在了我的記憶中。下面圖中就是原來老倉囤的位置。

兒時記憶之過年(上篇)

隨著過年的臨近,過年的氛圍也越來越濃厚,那個時候過年的氣氛真的很足,走在大街上都能感覺到快要過年了,不跟現在一樣,到了年三十都感覺不到多少過年的氣氛。最開始過年的氣氛,是從娘天不亮就開始去碾上推地瓜幹開始的,把地瓜乾子在碾上弄成碎的,然後回家泡上,再用家裡的石磨磨成糊子,然後就開始烙煎餅,記得需要弄好多天,烙好的煎餅放在甕裡,滿滿的一大甕,還要蒸些餑餑(就是饅頭),也放在甕裡,這叫備年。

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是祭灶的時候,也是掃屋的日子,娘帶著我和大妹,把家裡的罈罈罐罐都搬到天井(就是院子)裡,搬不出來的大件就用東西蓋上,然後父親就用毛巾包住頭,把笤帚綁在木杆子上,在屋裡掃屋脊屋樑上的灰塵。等到打掃完了再把東西搬進去。到了晚上把新的灶王爺像掛上,放上糖果、軟棗等供品,伺候灶王爺上天彙報一年的家裡事,供完了,把舊的灶王爺像揭下來,新的也收起來放好,需要年三十才能再貼上。把提前準備好的紙錢,還有用燒紙疊好的麻袋連同舊灶王爺像一起燒了,送灶王爺上天,娘一邊燒一邊說:上了天要光說好的,給你多帶錢,到處打點好,麻袋也給預備了,回來的時候多背金銀財寶回來。燒完紙,放一掛鞭,這就把灶王爺送走了,接下來一直到年三十,灶王爺是不在家裡的,到天庭彙報工作去了。送走了灶王爺,那些糖果軟棗等供品一部分就成了我和大妹的了,一部分被娘藏起來了。這個送灶王爺的習慣,我結婚後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堅持著按照娘那時候的樣子,每年小年都這樣送灶王爺。

再就是臘月二十五趕大年集了。我們到大集有八里路,父親推著獨輪車,我和大妹一路步行跟著去趕集,在路上趕集的人絡繹不絕,大多都是步行,偶爾有個騎著大金鹿腳踏車的,一路鳴著鈴鐺得意的快速駛過,遇見熟人就大聲打著招呼,腳踏車後面無一例外都帶著人。到了大集,父親先找熟悉的擺攤的把獨輪車放在人家那兒,就帶著我們逛集,需要買肉買海帶,買鹹魚等等過年需要準備的東西,青菜也需要買一點,也就是買點芹菜啥的,大妹最喜歡的就是跟著父親去買年畫,我最喜歡的就是去鞭市,鞭市上賣鞭炮的大聲喊著:楊家城子的鞭就是響。然後就是噼裡啪啦一陣鞭炮聲,那邊也有不服氣的賣鞭炮的人大聲喊著,也放一掛鞭表示自己家的鞭不比楊家城子的差。那時候鞭炮都是農家自己做的,做鞭炮不是誰都能做的,都是祖傳的手藝,我們那兒做的最好的就是楊家城子村,這個村子祖祖輩輩家家戶戶都做鞭炮,當然現在不做了。那時候每年那個村裡都有做鞭炮的人家出了事炸了的。父親會買上三掛鞭,不捨得多買,一掛是年三十去上墳放的,一掛是年三十晚上放的,還留著一掛是過了年開犁春耕的時候放的。以後隨著家裡經濟條件好了,父親就會多買一掛,包完餃子放一掛,發zhi ma(不知道是哪兩個字)放一掛,所以說那個時代大年夜聽誰家放鞭多也可以看出這家人家的富裕情況。父親還會給我買點小豆炸(一種小孩放著玩的鞭炮)、摔鞭。曾經一位同齡小夥伴把摔鞭放在兜裡,睡覺的時候穿著衣服就睡了,那時候都是睡土炕,炕上燒的熱乎乎的,翻身的時候把裝摔鞭的兜那一面壓倒了身下,然後就悲催了,鞭炸了,把新衣服炸了個大洞,大過年的被他老孃揍的哇哇大哭。趕集到了最後,父親照例給我和大妹一人買兩本小人書,然後把買的東西放到獨輪車上,就往家裡趕。下圖是現在的農村大集。

兒時記憶之過年(上篇)

過了臘月二十五,離過年就更近了,不時聽到村子裡的某處傳來鞭炮聲,我也趕緊偷偷拿幾個大年集上買的小豆榨和摔鞭,跑出去跟小夥伴一起玩去了。

我們這兒那時候是不過臘八節的,就是到了現在經濟條件好了以後,年輕的才開始臘月二十八熬臘八粥,年紀大的人是不過臘八節的。

臘月二十八和臘月二十九這兩天就是炸菜的時候了,二十九大早起來父親就會從雞窩裡抓出一隻大公雞,宰殺了,收拾乾淨剁成塊。娘就把豬肉切一塊,咣噹咣噹的剁丸子。大部分人家都是臘月二十九,只有富裕些的人家會在臘月二十八炸菜,提前炸完菜的人家,二十九這天最喜歡的就是串門了,我有個叫二哥的就喜歡這樣,到了我家一坐下就問我父親:二叔,才炸呀。父親:嗯,你炸好了?二哥:夜來(昨天的意思)就炸了,早點炸好讓孩子們先吃點。進行完了上述對話,二哥抽顆煙就走了,然後繼續去下一家,繼續上述的對話。我家炸好的丸子、雞肉等我們是撈不著吃的,需要過年做供品,還需要正月裡來客人的時候待客用。我們只能吃點炸魚,這個炸魚可不是真正的魚,是用白麵和成糊,用筷子挑成長條狀放在油鍋裡炸出來的,就叫炸魚,這個因為是面的,所以會多炸一點,我和大妹能吃點解解饞,還有就是炸蘿蔔丸子,這個蘿蔔都是自家種的,所以也會多炸,我們也能吃幾個。炸菜的過程和方法在前邊《老家的八大碗》中寫過,在這兒就不贅述了。

兒時記憶之過年(上篇)

兒時記憶之過年(上篇)

炸完了菜,這一晚上娘還要炒鹹菜,就是把鹹菜缸裡醃的辣嘠噠切成絲,再把大年集上買的海帶泡發了也切成絲,放在一塊炒,每年都炒一大盆,這個主要是配合烙的那一大甕地瓜乾子煎餅,春耕時候上坡幹活捎飯用的。炒完了鹹菜就開始這天晚上的大活了,做豆腐,豆腐不是家家都做的,只有過的日子還不錯的人家才過年自己做一座豆腐,我家因為爹孃的勤勞,不是村裡最好的,也算是中等偏上的,所以年年都做豆腐,我最喜歡吃的就是剛做好的熱豆腐,每年做豆腐我都會熬夜等著,早早自己墩好蒜泥,等著娘給我切出一大塊熱豆腐,沾著蒜泥吃完了,才去睡覺。這個喜歡吃熱豆腐沾蒜泥的喜好,都現在我都還保持著。

時間在孩子們的期盼中,爹孃的忙碌中一天天過去,年三十到了。(待續:兒時記憶之過年(中))

因為兒時的過年是從備年開始的,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過完年,過年這是個大節,涉及過年的可敘述點和風俗比較多,一篇寫完篇幅太長,所以我計劃寫上中下三篇文字:上篇主要是寫的備年。中篇主要是寫年三十到年初一這個過年的高潮期,這兩天一夜風俗很多。下篇主要寫年初二到正月十五這個後過年時期,涉及到走親戚壓歲錢以及正月十五墳上送燈等風俗。

兒時記憶之過年(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