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塘坊村裡“名堂”多

作者:由 九派新聞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2-02

名堂多里的多字是動詞嗎

窮——家家戶戶種玉米,一年收入只有兩三千元,僅能解決溫飽。

苦——吃的是玉米饃、黑麵饃,穿的補丁衣服,住的是土木結構的瓦房。

落後——路是土路,還沒路燈,下雨兩腳泥,下雪直打滑,天一黑,整個村漆黑一片。

……

說起從前,富縣張村驛鎮塘坊村的村民們有道不完的“苦水”。

塘坊村位於張村驛鎮西北約4。5公里處,耕地面積1306畝,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近年來,塘坊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讓昔日的“破落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幸福村”。

村南頭,常來福經營著9畝魚塘和61箱中蜂。

“以前的光景不堪回首,住的房爛得不成樣子,8畝玉米地一年收入不足7000元,娃娃們受不了窮,都跑出去打工了。”老常回憶道,“現在光魚塘和中蜂,一年收入可達3萬元。”

村東頭,孫化榮正在自家的2畝黑花生地裡忙活。

“腳踩一踩,又能扎些根,還能多結些花生。”孫化榮高興地說,“這2畝地,今年預計產400公斤、收入8000元不成問題。根本不用愁銷路,明年我還要多種些。”

村北頭,新恢復的372畝水稻長勢喜人。

“秋收的時候,這片水稻就能見利了!”村支部書記鄧建新說。

黑花生、水稻、中蜂……塘坊村打破了傳統玉米種植的單一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加速邁入鄉村振興的“快車道”。

3年來,共種植黑花生20畝,恢復稻田680畝,發展中鋒357箱,養雞2000只,202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9300元,292戶村民家家有產業。

振興產業讓村民們富起來了,塘坊村就想著在人居環境上下功夫,讓村子更美麗宜居,讓村民們住得更舒適。

“以前房前屋後是柴草垛,巷道沒人掃,垃圾隨處倒,一到夏天,蒼蠅到處飛,臭得家門都不敢開。”村民江向鄭說,“現在,水泥路修到家門口,路燈能照進院子裡,房前屋後都是花,廣場上跳舞的、玩器材的,可熱鬧了。”

現在,400餘平方米的文化廣場、7條2600米砂石化生產路、137盞路燈、1萬餘元的健身體育器材、1座衛生公廁、3間文化活動室……一個嶄新的塘坊村呈現在人們面前,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塘坊村將農民富裕富足、鄉村宜居宜業的美好畫卷變為現實。

“今後來,村子還會大變樣!”鄧建新高興地說。

【來源:延安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