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為啥10個OKR,9個都做成了KPI?

作者:由 悅文天下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2-27

全速前進成就怎麼達成

「來源: |儒思HR實戰智庫 ID:cuixg111」

作者:小飛(薛陽)

現如今,似乎一個公司不搞OKR,都感覺自己沒跟不上時代的潮流;

OKR的培訓,工具,書籍多到眼花繚亂;

過去這一年,我聽到HR談論最多的就是OKR轉型。

為啥10個OKR,9個都做成了KPI?

但是請警惕,我們是否真正在做OKR,還是披著OKR外衣的KPI?

OKR 和 KPI 太像太像了。如果你問我這兩者有啥區別,就是OKR 比 KPI 多了個O。如果你問我怎麼設定OKR, 就是比KPI 多設個O。

為啥10個OKR,9個都做成了KPI?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

OKR 和 KPI 完全是兩碼事

OKR 不是一個政策;不是一個系統;更不是一個為了計算獎金的考核工具,

而是:一個思維框架,深入思考業務,聚焦核心目標;一個工作習慣,開放溝通,高頻互動。

OKR 的落地,首先要明確這個工具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組織開放自主協作文化的養成,很難一朝一夕就瞬間變化到位。

處境越來越尷尬的KPI

為啥10個OKR,9個都做成了KPI?

KPI 是科層制的產物。科層制幫助一個企業不斷分工。分工是管理一直以來沿襲的主線。分工幫助組織獲得相對穩定的效率,分工產生相對穩定的責任(分權),進而產生相對穩定的結果(分利)。泰勒提出的管理科學對組織有一個前提假設,就是組織彷彿一臺精密的大型機器,一切都是可以被精準測算,被量化用數字表示的。在這個時代,工人的勞動成果可以透過計件來計算,從而得到報酬,如果工人想要更高的報酬,那麼就生產更多件數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負責監督整個過程,並有權確認最終的數字是否有效。

權力產生的博弈

權力在科層制裡可以被精準的定義,每個人都非常明確“誰是我老闆”,然而漸漸的這也滋養出了每個科層組織都逃不掉的官僚機制。每個人都渴求成長髮展,在科層制下,員工對於發展的理解就是“升職”。升職加薪,升官發財似乎成了每一位員工在組織裡的訴求。而在大部分的公司,關於一個人能否升職的這把權力的利劍,就捏在每個人的領導手裡,領導透過為員工設定KPI, 以及評價KPI的結果,幾乎決定著一位員工在組織裡的成敗生死。可想而知,員工對於領導者,對於權力的敬畏之心,這使得員工和領導者之間很難形成開放公平的談話空間。更多的,為了獎金和利益,員工會和你展開一場博弈。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目標長時間處於無法充分理解,被動接受的狀態,我們怎麼能奢望這個人會為此全力以赴呢?

過於追求精準穩定,無法應對VUCA

在KPI剛誕生的那個時代,對於大部分的企業他們都處於一個相對穩定可預測的商業環境中。組織基於確定的能力,確定的目標,確定的資源,透過確定的流程,實現確定的結果。在這個時代,一切都是可以標準化的,一切皆可量化。

可控的秩序給我們帶來效率和安全感。組織將人看作工具,看作資源,人是可以由數字組成的。HR 人力資源部則負責提供這些數字並進行紛繁複雜的資料分析,今天我們深處VUCA,複雜和模糊讓我們在數字遊戲中越算越算不清楚,不確定和不可預測性讓KPI跟不上腳步,永遠處於滯後狀態,這已經不是一個1+1=2的世界了,KPI所提倡的區域性+區域性=整體,這個答案已經不對了。

利益驅動,只作用馬斯洛底層需求

以前,人們工作是需要工資,需要生存養家。如今,錢都是同質化的,每個地方的錢都是一樣的。因此員工希望從工作中獲得更多,他們需要尊重,需要興趣,需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甚至富有挑戰力的事情,需要從工作中獲成就感,和意義感。如果單純的還僅僅只是利用胡蘿蔔+大棒的方式試圖去激勵新一代的工作者,他們早就不買賬了。

為啥10個OKR,9個都做成了KPI?

OKR成功落地的四個關鍵點:

1、OKR 不是為了考核的,是為了協作的

為啥10個OKR,9個都做成了KPI?

OKR 本身不是一個考核工具,而是一個團隊協同工具。眾所周知,google從intel 那裡學到了OKR, 並將其發揚光大。其背後與google的人才觀高度相關。google早年的人才策略是“天才策略”,啥意思呢?就是他們只招收天才。把這些天才級的人物找到了一起,難不成給他們按個領導再把他們管理起來?google當然沒有那麼傻,自組織吧!既然你們都這麼優秀。

然後團隊發現,自組織了團隊協同還是很需要的。我們需要一個工具,開放知道各自在一段時間的目標是啥,關鍵期待結果是啥,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打配合,確保我們是在為了共同的目標奮戰。

從這點你也不難理解,OKR不是一個HR的工具。是任何一個團隊,領導者需要的管理工具。OKR 幫助我們明晰團隊目標,支援我們的資源分配,解決衝突達成一致。領導者為OKR的推動是否成功,應付全責。

HR說話了,那我幹啥呢?OKR 將促使團隊需要召開各種會議,例如制定OKR, 對齊OKR。這些會議都是需要專業的教練去引導的,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HR的角色需要從行政規則的推動者,變成文化,能力的培養者。

為啥10個OKR,9個都做成了KPI?

2、信任的文化帶來開放

為啥10個OKR,9個都做成了KPI?

信任帶來資訊的開放,資訊的開放帶來效率。這不僅需要團隊內的成員知道彼此的OKR, 團隊的成員還能夠知道自己領導的OKR,其他部門領導的OKR, 同事的OKR。簡單一句話,在一個組織裡,你可以開放了解到任何人當下的OKR。

在我們支援的大部分企業,都將”公開自己崗位的OKR“變成了每個人在這個集體裡需要承擔的義務。他們還允許夥伴們評價彼此的OKR,這在我看來是個很有意思的過程,促發更多的團隊對話,和共同思考。還有的企業培養出了將OKR融入團隊週會,逢會先看OKR的文化。

3、達不成,不丟人,不丟錢

為啥10個OKR,9個都做成了KPI?

OKR 要開放,以及不和績效掛鉤,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OKR鼓勵人們設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

這樣的組織,是人的發展是目的。而不是透過人的能力提升,目的僅為了績效和利潤,發展只是副產品。當組織內生成了這樣的文化,員工就不再會因為沒有達成目標而感到羞愧。反之,幫助員工和團隊創造一次共同覆盤,反思的機會。

為啥10個OKR,9個都做成了KPI?

O - Objective: where to go。 I will。。。

目標是我想要達成的事情。我最想幹什麼?幹成了對這個組織是有意義的。目標的設定需要具有挑戰性,鼓舞人心,有意義和價值感。

KR- Key Resullt: How to get there。 Measured by。。。

KR 是為了O的達成路徑。KR是相對目標達成的充分說明和詮釋。KR如果不服務於目標而只是孤立存在的一些數值指標(類似KPI),則KR不具備意義。如果l領導者的KR 讓下屬承包,那領導者這級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今天咱們先不詳細展開OKR是具體的內容和怎麼設定。我更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當一位員工,或者團隊設定了O,是否人們會為此感到興奮,有能量,有動力,躍躍欲試,摩拳擦掌想要立刻動起來。這個目標既不會引導員工思考是否達成,達成什麼比例自己的獎金能拿多少,而開始內心算來算去,規劃如何和領導討價還價。這個目標也不會高遠到離譜,讓人們從一開始就覺得毫無可能,洩氣放棄。只有這樣,OKR才能夠真正調動個體和組織的潛能,從KPI的績效管理目的遷移到團隊激勵團隊高效協作的目的上。先要實現這一點,自主確定OKR是至關重要的。

4、我為我的O和KR負責,老闆和同事來幫助我

為啥10個OKR,9個都做成了KPI?

網際網路只有一個面,就是外面。如果工業時代企業把人們組織在一起的目的是效率,那麼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則更重要的目的是創新力,是激發每一個人的潛能和創造力。組織同時也需要更加廣泛多元的視野,緊密的互聯,開放的格局,敏銳捕捉快速變化帶來的張力。進而不斷滿足客戶需求,創造價值。

要實現這一點,組織內部則需要是一個松耦合的關係。所謂松耦合關係,是指組織能夠有意識,能力,以及是實實在在的動作來打破“上司+下屬”這種超穩定的權力結構。否則你試想一下,在KPI的邏輯裡,老闆給員工定的目標,因為權力和層級,從某種角度講員工不能夠反駁的,或者員工會預設反駁也幾乎不會改變什麼。在這樣的上下級關係下,權力使得領導跟員工對話的時候,領導就是權威。

沒有自組織,OKR很難發揮其價值。自主管理的模式,讓每個人開始真正為自己承擔的角色負責,而不是為老闆幹活。人們開始建立我是我自己角色的“領導者”的認知,則也開始有意識我需要為我承擔的角色設定目標,並開放分享。當然,其他夥伴在彼此對焦OKR的時候,也可以不斷提出張力,持續迭代各自的OKR。

擁有系統觀,聚焦OKR

如果想要成功落地OKR, 光掌握並推行OKR工具本身是不夠的。領導者還需要從如下維度入手,自檢當下組織管理現狀,並思考如何推動,為OKR發揮價值保駕護航。

企業文化 – 提供OKR實施的土壤業務牽頭 – 戰略業務的管理工具執行原則 – 為OKR的落地建設道路組織結構 – 賦能/賦權/開放的組織作為基礎 系統工具 – 保障OKR的高效使用

績效考核怎麼辦?

與此同時,很多企業做OKR 解不開的結就是,那績效考核怎麼辦,獎金怎麼發?不用KPI了,用了OKR則模模糊糊的表示,將OKR結果作為績效獎金的參考,有的團隊提出“直接考核”,“間接考核”的方式,但其實很多時候,一參考就又回去到了KPI。

我們還看到一些組織採用雙系統模式,用OKR管理目標,支援協同。同時仍舊沿用KPI,用於績效考評,獎金髮放。我個人是不太建議這樣的方式。這會讓員工感到混亂,並且加大了組織管理的運營成本。就彷彿你試圖開一輛法拉利,希望它能全速前進,同時需要遵守賽場規則,和城市交規,很顯然,這臺車的司機會手足無措,很難開快起來。

那麼到底我們該怎麼辦呢?如果讓OKR和績效獎金體系脫鉤,以給到團隊足夠的安全空間,全力向前奔跑。同時又可以給到組織另一條通路來計算獎金?我們的建議是,開放透明,基於價值。如下是組織創新領域我們對此提出的新思路,我們或許可以試圖跳出 “固定工資+年終獎金”的概念,實際上這本身就是一個價值創造,價值分配的命題。如果我們可以think out of the box,那解法就很多了。

為啥10個OKR,9個都做成了KPI?

後語

無論是KPI 還是 OKR都只是一個工具。劍鋒利與否自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舞劍的人會怎麼舞,為何舞。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