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清末的山東各地傳統的喪葬禮俗依然深入人心

作者:由 威武聊歷史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3-02

應該如何做到敬業樂群

清末的山東各地傳統的喪葬禮俗依然深入人心,因為舊得禮儀習俗普遍存在。人們不敢於挑戰舊俗改變自我,禮制的約束根深蒂固,西式的摒棄程式化禮儀的行為被認為是失禮,是大逆不道。而新的喪禮觀開始被人們接受,並不斷地向民間滲透,喪葬禮儀保留大量舊俗的基礎上除舊佈新,出現了土洋結合的多樣化特徵。

清末的山東各地傳統的喪葬禮俗依然深入人心

僧道誦經超度、苴絰苴杖成為主要去除物件。嘉慶十四年刻本《慶雲縣志》記載:“惟初喪及前二夕孝子詣城隍廟燒紙錢,第二夜,門前西向設祭,焚紙草車馬、童僕等物,曰‘送路’。昔有請僧道伴坐談經行香者,近日此風已息。”這些變革固然微弱,但它終究突破了傳統的禁錮,並最終引發了喪葬禮儀的根本變革。曲阜又稱闕里,祭孔源於闕里,後又遍佈全國。因此,本文中將祭孔統稱闕里祭孔,以便強調地域性。闕里祭孔一直由孔子的直系後裔掌管。

清末的山東各地傳統的喪葬禮俗依然深入人心

每年的祭祀活動大大小小五十餘次,包括四大丁(每年春夏秋冬的丁日舉行的祭祀);四仲丁;八小祭;每年初一、十五的祭拜,一年中不同節氣的祭祀。同時,每當新的朝代制禮作樂時,均由孔子後裔上報前代祭孔的具體範本,提供禮樂依據及修訂方案。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祭孔禮樂的延續性也使祭孔具有了獨立傳承、基本秩序一致的特徵。

清末的山東各地傳統的喪葬禮俗依然深入人心

在闕里祭孔的嬗變程序中,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固的祭祀群體,獨特的從祀配享模式,規範的禮儀秩序和與之匹配的樂舞表演形式。祭孔禮儀共分為六個環節,分別是祭前準備(丁期、滌生、擇菜、出示、修器、演禮、演樂、灑掃、發票、掛牌、傳單、造冊、祝版、填榜、進香、進帛、張榜、迎祝、戒誓、沐浴、齋宿、觀禮、聽樂、迎犧牲、迎粢盛、司儀、省牲、視膳、給燭、陳設、驗祭、點榜)、拜位迎神(更衣、序爵、簽名、序昭穆、踐位、行禮迎神)、獻香獻帛、三獻爵(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送神撤饌、卷班布席

清末的山東各地傳統的喪葬禮俗依然深入人心

。透過儀式,以迎神、送神強化對神的敬畏,並加以擬人化。在此過程中啟戶、闔戶、瘞毛血、望燎、迎神、送神等儀式,是人神“精神交會”的重要形式與過程。進饌、撤饌、三獻等儀式,是人神“物質交會”的重要形式和過程。神在天界,接受虔誠的迎接,人們透過焚燒祝文和祭祀用的帛以及各類物品傳遞給神。

清末的山東各地傳統的喪葬禮俗依然深入人心

在歷代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祭孔禮儀已發展成高度程式化並且相對穩定的儀程。明清時期,闕里祭孔逐步完善了集禮、樂、歌、舞為一體的禮儀程式,其規模之隆超越歷代,達到歷史頂峰。本文從祭孔人員的組成及來源、祭孔規模更迭、從祀增減變化、祭孔樂舞的繼承與創新等方面展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