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當古老南音邂逅現代交響

作者:由 光明網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4-15

撲燈蛾怎麼產生的

原標題:當古老南音遇上現代交響

透過作曲家深入採風,讓獨特的中國聲音成為創作素材,在交響樂中完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多年來中國交響樂團為豐富中國交響樂創作而努力的方向。此前備受好評的《哈尼交響》就是這不懈努力結出的豐碩果實。日前,在北京音樂廳的舞臺上,中國交響樂團又成功為古老的南音增添了交響的聲音。

這場名為《南音交響》的音樂會由中國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邵恩執棒,大提琴演奏家許玉蓮、中阮演奏家馬蘭花、洞簫演奏家何泓濱及南音琵琶演奏家王進鑫擔任獨奏,會集了鄭陽、楊帆、王華諳、王喆、仲晨晨、黃凱然和劉青7位年輕作曲家的作品。

當古老南音邂逅現代交響

《南音交響》音樂會由中國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邵恩執棒

南音,又稱弦管、泉州南音,因其保留了唐宋時期的中原古音古韻,而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是集唱、奏於一體的表演藝術,以泉州方言演唱,主要用琵琶、洞簫、二絃、三絃、拍板等樂器演奏。現存3000餘首古曲譜,保留了不同類別的曲目,音樂風格古樸、典雅、細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研究價值。2006年,南音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古老南音邂逅現代交響

《南音交響》音樂會現場

以交響樂來營造南音古樸淡雅的氣質,並非易事,但7位年輕作曲家運用豐富的想象和純熟的技法,做出了各具特色的嘗試。其中,鄭陽創作的交響詩《南音的穿越時空之旅》,運用多種音樂素材,以對峙、拼貼、融合等手段,進行誇張的藝術處理,表現出南音與人類歷史之間的關係;楊帆的《夜鳴——為大提琴與樂隊而作》,主題素材取自南音古譜《八展舞》中【醉落花】【綿搭絮】【撲燈蛾】三章,以交響語彙展開想象;王華諳創作的《錦賦——為管絃樂隊而作》,將南音韻味貫穿於交響樂的語言之中,詮釋她心中的南音;王喆的《緊疊——為洞簫、南音琵琶和樂隊而作》和劉青的《走馬隨想——為管絃樂隊而作》,雖然都選取了南音四大名譜之一的《走馬》作為素材,但表現手法截然不同;仲晨晨以南音歌者的潤腔和地方方言的平仄為靈感,創作了《平·仄——為管絃樂隊而作》;黃凱然的《荼蘼——為中阮與樂隊而作》則提煉了南音曲牌【短相思】的音律,用中阮的特殊音色來訴說他理解的南音氣質。

優秀的作品離不開生活的滋養。為創作《南音交響》,中國交響樂團先後組織作曲家進行了10餘次深入採風,聽南音、學曲牌、賞樂器、讀歷史……作曲家們不僅逐步瞭解了這清雅的“音樂活化石”,更在心中漸漸描繪出了屬於自己的“南音”。

當古老南音邂逅現代交響

當古老南音邂逅現代交響

《南音交響》音樂會現場

“我一共參與了兩次南音採風。在福建泉州採風時,南音藝術家給我們講述了南音的歷史發展及傳承,並演繹了多種南音曲牌。那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感受這古老的樂種,當時就被南音那優雅而純粹的韻味迷住了,猶如濃茶回甘般的甜美,又有柔中帶剛的張力。這‘活化石’歷經千年,卻仍保留著它最質樸清雅的本色。”王華諳認為,南音和交響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創作《南音交響》不應只是簡單的依附與搭配關係,而應該以深入思考為基礎,讓它們相互融合又不失各自風格。

“有一次採風途中,我們一行人去喝茶,突然茶樓裡傳出了南音,和我們坐在劇場裡聽到的南音完全不同,那是直達心靈的南音,我一下子就找到了創作的狀態。”楊帆介紹,他先後參與了4次南音採風,與廈門市南樂團藝術家們的交流讓他獲益匪淺,“以中國元素來創作交響樂作品,我認為比起技術上的表現,情感上的勾連更為重要。我從南音所吸收的靈感是全方位的,南樂團藝術家們對於南音傳承和發展所作的努力和探索,甚至是藝術家們演奏時穿著的服裝,都對我有所幫助。”

雖然在創作中,楊帆沒有選擇南音特色樂器,而是以大提琴作為獨奏樂器,但許玉蓮的演繹已經非常南音化了。“在和許玉蓮交流時,我給她聽了很多南音,她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音樂會上,她的演奏已經和傳統大提琴的演奏不一樣了,而是更貼近南音的演奏。”楊帆說。

當古老南音邂逅現代交響

《南音交響》音樂會現場座無虛席

從《哈尼交響》到《南音交響》,黃凱然都是採風與創作的親歷者,也是受益者。“離這個時代太遙遠了”,是黃凱然在採風中對南音的第一印象。“無論是音樂本身還是傳遞的精神內容,都不是能輕易被這個時代所習慣和接受的。”但正是因為這種距離感,令創作者得以從現實世界中抽離出來,進入南音的精神世界。後來幾次探訪,拜訪了樂團和傳承人、藝術家,堅定了他對南音的看法,“它不僅是一個古老的音樂門類,更有一種獨特氣質在其中,換句話說,南音的特點與其說是‘音’,不如說是它的‘氣質’。”

“3年來,我到雲南採風4次,創作完成了《哈尼交響》中的交響音畫《雲間》;赴福建10餘次,《荼靡》才得以完成併成功首演。‘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創作機制讓我受益匪淺。從今年起,文化和旅遊部將‘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創作機制更加細化,我也有幸成為第一批赴民間長期‘蹲點’的青年創作者。我相信這樣的細化定能對我們的藝術創作產生積極的幫助和影響。”黃凱然說。

版權宣告: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