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秦腔自古以來有哪些表演形式?

作者:由 秦腔大觀園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4-25

秦腔因以什麼為擊節樂器又稱梆子腔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體制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醜,共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鬚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等角重唱,俗稱“唱亂彈”。秦腔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盪”,正是緣於秦腔演唱的特色。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厚重、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一般戲班,都要按行當建制,配備以“四梁四柱”為骨幹的三路角色。頭路角色包括頭道鬚生、正旦、花臉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鬚生、二花臉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餃者,均可掛頭牌演出,其餘即為配角。條件優越的戲班,常不惜重金邀請名角。各行皆能,文、武、坤、亂不擋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稱“戲包袱”,或叫“肚肚滿”。

秦腔表演技藝十分豐富,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抖馬、拉架子、吐火、跌撲、掃燈花、要火棍、錢背、頂燈、咬牙、轉椅等。神話戲的表演技藝,更為奇特而多姿。如演《黃河陣》,要用五種法寶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長串焰火,金鉸剪能飛出朵朵蝴蝶。除此,架子花臉講究做功,以顯威武豪邁的氣概,群眾稱其為“架架兒”。

秦腔自古以來有哪些表演形式?

秦腔自明代中葉形成以來,演出多以廟臺、圍欄等“廣闊之地”為主,據乾隆十年(1745)巡撫陳宏漠五次禁戲的微文可知,陝西各州府縣節慶、喪葬、廟會、秋神報賽演戲成風,“於廣闊之地搭臺演唱,日唱不足,繼之徹夜,男女奔赴,數十百里之內,人人若狂。”無固定的演出場所,隨著中路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等四路的出現,舞臺裝備了簡陋的帷幔、臺賬、一桌二椅和桌圍椅褡,分割前後臺的雕花隔扇和以“出將”“入相”為上下場門的簾子,舞臺照明用吊在臺口的清油盆燈。表現宮廷和民間生活以及武打所用的各種砌末漸臻完備。劇裝以明代宮服為基礎,逐步形成規範。伴著角色行當的發展,化妝出現了黑、白、紅、金黃等多種顏色的臉譜藝術。

秦腔自古以來有哪些表演形式?

清代乾隆時期以後,淨角臉譜出現了粉、墨、青、紅,縱橫於面的複雜構圖。服飾、砌末亦逐漸齊全(見乾隆年間風翔戲畫)。清代末期,西安、漢中、大荔等地,相繼出現了許多戲裝作坊,有了自己的設計師和刺繡工,專門設計製作具有地方劇種特色的服飾和砌末。如西安城隍廟的“復興白”“泰盛宮”“天福齋”等,宮廷演出所採用的一些機關佈景和彩砌,也不斷傳到陝西。據清光緒十六年(1890)長安大德勝班所用八副戲箱賬單統計可知,秦腔班社當時演出所用戲衣、鞋帽,計有蟒袍、花岐、道袍、袖衫、都督冠、王帽、軟巾等81件,砌末有門簾、木刀、槍、雲紅旗等53件,裝扮有口條、梢子等41件。

秦腔自古以來有哪些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