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中國山水畫的精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由 文眼看世界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6-11

遠近不同的山怎麼畫

1。面面而觀

與“焦點透視”相較而言,中國繪畫更強調錶現畫家心中的藝術世界。

在我國古代繪畫中,表現自然山水的畫作比比皆是。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董源的《夏山圖》、趙幹的《江行初雪圖》等,都是在“方寸之中,體百里之回”。這些畫作在透視上的獨有表現,被稱為“散點透視法”,其產生的根源就是中國人對自然物象的獨特認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觀察事物的角度與方法不同,給人的綜合感受也就不同。中國傳統山水畫提供的視角不是靜止的、平面的,而是活動的、立體的,給人以峰迴路轉、煙霞明滅的藝術感受,以及妙不可言的意境。有時候,它們甚至會突破空間侷限,使有限的畫幅產生“無盡”的效果。

南宋李嵩的《西湖圖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畫家在描繪蘇堤六橋、雷峰塔、白沙堤、孤山、葛嶺等處時,顯然是從不同視角對西湖全景進行綜合表達的。正因為採取了“面面而觀”的散點透視,畫家才可選取自己感覺“賞心”的一面進行藝術再現,這樣既忠於西湖實景,又能儘可能地反映西湖全貌,還免去平鋪直敘的流弊。

中國畫講究位置經營和空間表達,有時會把近景推遠,有時又會把遠景拉近,不受畫幅的侷限。例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所畫人物,依照圖中景物的遠近來看,幾乎都屬於“遠人無目”的距離,可畫卷中的人不但有目,連發眉、嘴角的表情都被勾勒出來,這顯然是更為高超的繪畫技藝。

中國山水畫的精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千里江山圖》(區域性)(北宋)王希孟

中國山水畫的精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西湖圖卷》(區域性)(南宋)李嵩

之所以能如此表達,是因為中國古畫不似西方“焦點透視”那般,將視點視域固定於一點,而是採用“散點透視”這種多個焦點透視組合的方法。也有人認為,用“散點透視”來解構中國古畫並不完全恰當,因為中國古畫多用“均角透視”,並無焦點。

2。仰畫飛簷

其實,西方誕生的“焦點透視”繪畫技法傳入中國之前,利用透視法追求立體、逼真的效果,在我國古典繪畫中就已有例項出現。

唐代繪畫就十分講求“存形”,其中以吳道子的技藝最為高超。蘇東坡曾這樣描述吳道子的壁畫:“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吳道子所畫的人物像雕塑一樣具有立體感,人物形象比例結構準確,是典型的再現型繪畫。

宋代的花鳥畫更是精緻異常、栩栩如生。如果以是否準確再現自然物象為標準來檢測中國唐宋繪畫的“視法”,我們會發現,中國古代的畫家不僅追求寫實,而且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南唐畫家周文矩有一幅著名的傳世畫作——《重屏會棋圖》,作者對於三維空間的表現能力令人歎為觀止。周文矩採用“平行透視法”來表現桌案、屏風、圍棋等物體。以圍棋盤為例,每邊有十九格的正方形棋盤在畫中轉變為銳角45度的菱形棋盤。這與我們今天的二維平面圖並無二致。

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利用“畫中畫”來表現畫面的“深度”空間關係。在圖中,人物背後是一個屏風,而屏風上又有繪畫,畫一老翁斜臥榻上,床榻後面又出現一個三折屏風,屏風上則呈現出新的畫面。因此,這幅畫也被稱為“重屏圖”。

中國山水畫的精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夏山圖》(區域性)(南唐)董源

兩重屏風的床榻和陳設的邊線方向完全一致,所繪的人與物前大後小,很符合透視原理中的“近大遠小”原則。不僅如此,兩重屏風中出現的影象還發生了重疊關係,加深了“空間深度”:圍坐下棋的諸人構成第一重空間(近景);背景屏風中“偶眠”的老人等構成第二重空間(中景);老人床榻後的三折屏風再一次將畫面向縱深方向拓展,構成第三重空間(遠景)。如此,一個神秘的、具有強烈視覺體驗的深度空間就被創造出來了。

雖然沒有采取西方的“焦點透視法”,但中國畫家對於傳統“遠近法”的運用卻照樣得心應手。北宋郭熙提出的“三遠法”就是中國透視法的重要理論。郭熙對於“三遠”的解釋為:“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宋代韓拙也提出“迷遠”“闊遠”“幽遠”的理論,但他更注重自然界陰晴霧靄的變幻。

中國山水畫的精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重屏會棋圖》(南唐)周文矩

北宋山水畫三大家之一李成筆下的亭館樓塔,屋角都高高翹起。

據李成解釋,人從低處往高處望,就像平地望塔一般,只能見到塔下的椽子,因而要“仰畫”。從科學的透視原理來看,他的畫法是對的。因為李成尊重“焦點透視”的規律,在視點確定的基礎上,準確地再現了自己視覺中的自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