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從“靠水吃水”到“護水吃水”皖河水碧見證百姓富生態美

作者: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6-20

水靠是什麼樣子

走進懷寧,行走皖河,三個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1992年譚小紅在船上成了家,又在船上生了兩個娃娃,在船上漂泊營生將近30年;

2019年李金宇拆掉了自己的三條漁船,但仍緊守著皖河,慢慢看魚蝦成群;

2021年丁江波在忙碌著缽盂湖專案招商引資,精心守護五年的缽盂湖生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綠水青山也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三個故事,見證著皖河沿岸人們從“靠水吃水”到“護水吃水”的歲月變遷。

昔日:靠水吃水

皖河是長江的支流,懷寧縣皖河干流水域是長吻鮠大口鯰鱖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涉及平山、江鎮、洪鋪、月山等鄉鎮。

今年52歲的譚小紅自1992年嫁到江鎮就一直生產生活在船上,她說:“打漁十分辛苦,每次都是夜裡兩三點鐘開始捕撈,趕在早市前把魚蝦送到市場。最可怕的就是翻船,汛期的時候,河道里樹啊、石頭啊橫衝直撞,不記得撕破了多少張網、撞翻了多少次船。”

譚小紅丈夫兄弟七人都是專業漁民,“我們都沒文化、沒手藝,沒有別的營生,只能靠水吃水,這輩子也沒想有什麼奔頭了。”她深知漁民的辛苦,堅決讓孩子們讀書、學技術,“兄弟幾個的孩子都爭氣,老六家的孩子還讀了研究生;我家兩個讀了大專,學了技術。”譚小紅說。

本以為沒了奔頭的譚小紅在去年迎來了減船退漁,她積極響應號召,主動上交漁船,洗腳上岸,和她一起上岸的全縣專業漁民共有25人。“政策特別好。”譚小紅掰著手指頭一項一項算:一次性拿到了20多萬的補貼,還發了全年的生活補助,交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連孩子們到外地上班都發了交通補助……

如今:保水護水

漁民們上了岸,搬了新居,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卻仍捨不得這片水:有的成了巡河員、有的成了執法大隊巡邏艇的駕駛員、有的成了專業護漁員……

像李金宇,退捕後留在江鎮沒有離開,他承包了離皖河主河道最近的一處魚塘,魚塘雖不大,意義卻特殊,他幾乎每天都帶著孫子在河邊轉一轉。“我在這條河上呆了40多年,我得天天看看它。”李金宇這麼天天看呀看呀,一年多還真看出了不少變化。“河裡的魚蝦多了。”他掩不住笑容,滔滔不絕地說起來,“以前我們一早上一籠最多裝幾斤蝦,有時候一斤都沒有,現在你看看,真要一網下去,兩百斤保證沒問題;還有,河岸上,堆著的垃圾全都沒了,處處都是花紅柳綠;河道里,那些漂著的垃圾也見不到了,河水乾淨了許多。”

水清岸綠的背後,有著一大批守護者。比如,縣級河長周著,每個月都要到包保的大小河湖進行巡查。比如,鎮級河長丁江波,基本每週都要對轄區河湖開展巡查檢查。比如,村級河長鬍斌,隨時檢視河面、岸線。比如,無數叫不上名字的民間河長、義務護河志願者,他們隨時隨地加入涉河環境整治之中……

未來:護水吃水

沿皖河一路行進。

入洪鋪鎮。七里湖、八里湖近三萬畝溼地內,對自然環境“挑剔”的白鷺成群結隊在此覓食、棲息。

追隨其支流——珠流河,便入了清河鄉。其境內5公里的珠流河,經過禁捕和綜合治理後,河道兩邊建成近3000畝藍莓基地,曾經的“荒山禿嶺”如今已經成了“花果山”。

到平山鎮,便會遇到缽盂湖。曾經,這裡每到汛期就是“水窪地”,十年栽種九年荒,處處雜草叢生;如今,透過五年的綜合治理、精心養護,這裡已經成為一座生態公園,綠水青山讓人流連忘返。而特色林木種植、拓展訓練體驗、生態觀光等一系列規劃藍圖始終記掛在鎮長丁江波的心中,“我們將持之以恆的保護好皖河及周邊水域,還要招商引資,做好提升利用,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老百姓吃上綠色發展的紅利。”

(全媒體記者 江露露 通訊員 檀志揚)

【來源:報社】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