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從拍價4.1億的蘇軾《木石圖》,看中國傳統文人畫特點

作者:由 黃寬大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9-25

文人畫有什麼特點

從拍價4.1億的蘇軾《木石圖》,看中國傳統文人畫特點

《木石圖》區域性

《枯木怪石圖》又稱《木石圖》,是大約一千年前北宋文壇領袖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所作,該畫自北宋一直流傳到1937年,由書畫商古董商白堅夫收藏,然後轉到日本消失了近百年,在香港佳士得2018年11月26日專場拍賣中,以總價4。636億港元拍出,折算人民幣為4。112億元。為近年來中國古代書畫第二拍賣高價,僅次於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書法《砥柱銘》的4。36億元人民幣,單看繪畫則為中國古代繪畫拍賣第一高價。

從拍價4.1億的蘇軾《木石圖》,看中國傳統文人畫特點

木石圖區域性

《木石圖》之所以能拍出天價,而且還處於有真偽爭議聲中,不僅因為蘇軾畫作存世罕見,更加重要的是因為蘇軾在中國文化史和中國繪畫史上的特殊地位,他是一個罕見的的通才全才,論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論書法是宋四家之一,詩和詞開啟一代風氣,尤其是是詞,不僅開創豪放一派,而且改變了宋以前詩尊詞卑、詞為溫婉小調小情趣、詞必須符合音律便於歌唱等傳統,從而成為一代宗師。甚至在美食、茶道、音樂、水利等上都有造詣,西湖勝景蘇堤,就是他惠及當世和後人的傑作。

從拍價4.1億的蘇軾《木石圖》,看中國傳統文人畫特點

木石圖米芾書區域性

這種什麼都敢改,而且還能改成開創一代風氣的才情豪氣,用在繪畫上自然也提出了他的獨特見解,就是“士人畫”,他的觀點主張成為後世中國古代繪畫的主流即文人畫或文人士大夫畫的理論基礎。

一、不求細節逼真與實物一模一樣,要借繪畫表達作者所思所想所感,這在中國繪畫觀念中是與追求形象逼真的畫工畫劃清界限,在今天中西文化交流中,對比西方繪畫傳統重視透視法求真,如代表性的達芬奇《蒙娜麗莎》《救世主》等,中西巨大差異更是一目瞭然,由此也能理解中國古代繪畫尤其是水墨畫中,那些今天看起來奇奇怪怪的人形了。

從拍價4.1億的蘇軾《木石圖》,看中國傳統文人畫特點

達芬奇《救世主》

蘇軾說:“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便倦。宋漢傑真士人畫也。” 與他的文章觀念協調一致:“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吾書從吾手,不計細節”。看看蘇軾怎麼說,再看看《木石圖》,拋開真實世界的照片實物,去感受一下古人,會不會有新發現?

二、詩畫一體,“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今天的人理解詩畫一體僅限於蘇軾對王維推崇的上面兩句話,不去深究詩在古代的地位和含義,簡單地說,就是“詩言志”,如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古人詩的觀念中天經地義的應有之義,只不過李清照說得更直接罷了,“詩言志”是要包含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態度,決不僅僅是美感。結合蘇軾對詞的改造,突破宋以前詞以表達個人小情調的範籌,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就知推崇王維詩畫畫詩,不僅僅是禪境美景,而且還有胸中寄託了。

從拍價4.1億的蘇軾《木石圖》,看中國傳統文人畫特點

木石圖區域性

站在這個角度去看《木石圖》,再看看蘇軾少年如何春風得意:在二十一歲高中進士第二名,被文壇領袖兼主考官歐陽修問考卷上典故依據時,他竟然說何必有出處,然後在詩詞書畫上大放異彩,併成為北宋中期文壇領袖,然後因對革新守舊兩派都提意見,導致一生坎坷忽上忽下左右不逢源只得罪人,甚至因“烏臺詩案”差點被殺的經歷,或許可以看到蘇軾畫中想說什麼,或許可以看到文人畫想表達什麼。再對比看看西方大師們的作品,這裡不需要對比高低,存在的是兩種文化不同的取向和趣味。

從拍價4.1億的蘇軾《木石圖》,看中國傳統文人畫特點

瀟湘竹石圖

三、蘇軾對士夫畫的示範是文人畫後世繼承的一個標準,即畫什麼是有文人士大夫的隱喻指向或者情趣意氣的。蘇軾存世的作品除了這幅《枯木怪石圖》外,還有《瀟湘竹石圖》,在中國傳統文化意象中,自然的物與形是與人相通的,比如蘇軾說不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虛心是竹有氣節是竹直立於天地之間是竹,所謂怪石,可解釋為胸中有大不平有塊磊翻滾等,所謂枯木——發揮想象吧。所以後世文人畫的題材以山水竹石花鳥為多,在文人筆下成為一個個嚮往的意境,如隱逸靜謐的山林泉水,或者成為胸中不平的代言,如八大山人的怪石怪鳥等。

從拍價4.1億的蘇軾《木石圖》,看中國傳統文人畫特點

八大山人畫

中國計程車人畫或者文人畫,可以從蘇軾的畫論和繪畫作品中看到其特徵和精神,就是不追求細節逼真,以表達個人所思所想所感為重,以具備有傳統文化含義的山林泉水竹石花鳥為題材,使繪畫顯示出文人士大夫的胸懷修養和趣味意氣。這麼看對文人畫是不是能夠增加一些瞭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