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作為當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偶像崇拜指的是什麼?

作者:由 嘉林說財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9-25

崇拜的解釋是什麼意思

以2010年上映的《大武生》為例,主演韓庚和吳尊都來自流行音樂團體,配角之一的劉謙是一位魔術師,均屬於跨界出演。特別是韓庚,來自韓國超人氣男子偶像組合SuperJunior,自2009年12月21日與韓國SM娛樂有限公司解約並宣佈單飛後回國發展,跨界主演了他的首部電影《大武生》,其粉絲群體在支援其偶像方面更為瘋狂:電影製作中對劇組進行了應援,為劇組提供了各類零食及日用品等;

在發行環節,粉絲在首映會上為媒體送上了自發印製的禮包,裡面除了關於與電影相關的介紹之外,就是韓庚的周邊產品以及一些零食等,自發的公關行為甚至比專業的公關公司還要操作成熟;在觀影環節,以上海地區為例,上海分會的庚飯們自掏腰包送出800張電影票,粗略估計達5。6萬元,此外,當天她們還包下了5場《大武生》首映的電影票電影。粉絲在電影全過程中表現出的自發行為不僅成為“粉絲電影”高票房的保證,也是“粉絲電影”區別於其他型別電影的最獨特的特點。

作為當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偶像崇拜指的是把明星作為自己的偶像來崇拜,這一現象盡數表現在粉絲身上,是一個群體而非個體或少數人的行為,粉絲對於其心中偶像的崇拜極度喜愛、熱情,有的甚至到了狂熱、執著和迷戀的程度。作為“明星制”電影和“粉絲電影”的核心,即以人氣偶像明星作為主演,其實就是利用粉絲的偶像崇拜來吸引以粉絲群體為主體的觀眾對電影進行消費。

作為當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偶像崇拜指的是什麼?

相比均以“明星”作為賣點的“粉絲電影”和“明星制”電影,前者中的明星有了更新且獨特的特點。“粉絲電影”中的“明星”的出身更為多元化,不再侷限於具有戲劇經驗累積而成的專業演員,一些非影視界的人氣偶像明星及新生代網路紅人日漸成為主力。

這些新晉的人氣偶像主演多為跨界出演,一般透過流行音樂、電視選秀節目或其他娛樂形式被觀眾們所熟知,更有不少透過社交網路而走紅的草根和網路紅人也被邀請參演,如魔術師劉謙、模特張亮、奧運冠軍田亮、小品演員小瀋陽以及網路紅人白客等。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但都因為自身所具有的“明星光環”而有了超強的票房號召力和影響力,因此具備了作為“粉絲電影”主演的條件和資格。

跨界而來的偶像明星作為“粉絲電影”的標準,其本質就是利用粉絲的偶像崇拜來更多的贏取不同的粉絲群體,拓寬電影的受眾群,以此來預測並保證票房。2013年,一檔電視真人秀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來自不同行業的五位真人秀嘉賓及其子女都成為了當年最具人氣的偶像明星,並借勢參演了《爸爸去哪兒》大電影。

作為當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偶像崇拜指的是什麼?

這是一部具有紀錄片性質的綜藝電影,也是憑藉五對超高人氣的父子明星為核心的“粉絲電影”,目的觀眾定位在其真人秀綜藝節目的粉絲群體身上。其中五位爸爸來自不同行業和領域,分別為演員郭濤、奧運冠軍田亮,超模張亮,影視歌多棲明星林志穎以及導演王嶽倫,這樣的主演配置豐富了“粉絲電影”明星主演的型別,而由真人秀節目改拍的電影也成為“粉絲電影”一種全新的嘗試。

相較於普通的商業電影,“粉絲電影”一般投資額偏低,製作成本較低。因為對投資方而言,電影是一項高風險的投資,拍攝週期越長意味著需要投入的財力物力就越多,而電影上映週期短,即盈利週期短,因此,電影票房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衡量一部商業電影是否成功的標杆。在這樣的背景下,眾多投資方選擇邀約具有票房號召力的人氣明星來為電影票房上保險。

因此,眾多電影投資方和製片方一方面選用參演費高昂的人氣明星來保證票房,另一方面則儘可能的縮短電影製作週期及其他費用來壓縮製作成本,以快餐式的製作方式來完成一部“粉絲電影”的銷售,實現最終的商業投資變現。

作為當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偶像崇拜指的是什麼?

因此,“粉絲電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件徹徹底底的商品,以商業價值為執行進行生產。以國產“粉絲電影”的開端《孤島驚魂》為例,投資僅為500萬元人民幣,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3》的成本近2億美元。

一個事物從無到有並呈現出現象級的發展態勢,在其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原因,並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下生成。之所以會在文化消費領域出現“粉絲電影”現象,從消費文化的視域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粉絲電影”現象與當前中國社會、文化和經濟三方面的發展和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生產社會向消費社會的轉型過程中,“消費”成為社會的中心,消費的物件從商品的物質價值變為符號價值,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下,被消費的物件也有了無限的擴充套件,加上“時尚”這一消費社會必不可少元素的影響,社會消費加速。而這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偶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即由生產偶像變為消費偶像,在大眾傳媒的作用下,消費偶像具有了超前性和前衛性,透過傳遞一種新的消費方式、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吸引著社會大眾對其產生好奇,進而引發追捧,以偶像明星跨界成為主創的“粉絲電影”的產生和發展正是植根於消費社會形態的土壤中。

作為當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偶像崇拜指的是什麼?

“今天,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它構成了人類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恰當地說,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在這裡,“物對人的包圍”並不應該簡單得被解釋為物的堆積和龐大的數量,而是指包圍消費者的商品是以整體的面目出現的,即“今天,很少有物會在沒有反映其背景的情況下單獨被提供出來。”

因為“幾乎所有的服裝、電器等都提供一系列能夠相互對應和相互否定的不同商品。”也就是說,商品物的屬性層面的使用價值不再被消費者所看重,而是轉向看重整體意義層面的符號價值,並從其全部意義上來看待一件商品。工業化和機械化使得商品被大量生產和複製,各大型商場櫥窗裡陳列著的大量商品和大眾傳媒創造的各式各樣的廣告資訊勾引著大眾的消費慾望,並使社會呈現出一種“豐盛”的景象。

讓·鮑德里亞所描述的景象真實地再現了消費社會的圖景,“消費”替代“生產”成為社會的中心。在消費社會中,相對生產社會呈現出的商品稀缺的特徵被產品的無限豐裕所取代,增加生產的目的也不再是滿足社會需求,而是轉向為了生產方式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生產力呈現出“過剩”的狀態,這也促使大規模消費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方式。

作為當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偶像崇拜指的是什麼?

在中國,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等一系列解放生產力的舉措,中國社會漸漸進入消費社會,消費成為社會生活和生產的主導動力和目標,消費慾望的膨脹和消費享樂主義也相伴而生“時尚”這一元素成為消費社會不可缺少的要素。“時尚”加速社會消費方向、消費品類、消費等級、消費觀念、消費習慣等所有消費方面的更新,既加速了社會消費迴圈,刺激著國民追追消費,同時也成為生產的催化劑,多樣化的產品被創造和生產,也激發了消費者對個性化消費的追求。

在這樣的社會中,電影從單一的產品製作走向了產業化生產,特別是中國開始電影商業化後,對電影這一用文化進行包裝的商品的消費行為也成為時尚的代名詞。社會的轉型也導致偶像由生產過渡到消費。20世紀,美國社會傳記文學中出現的“偶像”變遷的現象,發生了由“生產偶像”到“消費偶像”的轉型。“消費偶像”是那些與休閒娛樂有直接或間接聯絡的人,即活躍於文藝界、體育界、娛樂界的知名人士,如電影明星、體壇大腕或流行歌手等。

如果說生產社會中的偶像一般是“給予型”:通常來自於提供社會基本需求的生產領域,其特徵是能為社會帶來新的創造力、觀念和價值,例如實業家和科學家。那麼消費社會的偶像則變成“索取型”:不僅不能為社會提供基本需求或價值觀念,而是與休閒娛樂直接或間接相關聯。

作為當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偶像崇拜指的是什麼?

這一轉變致使在消費社會的人不再關注生產和生產方式,對那些能夠給予社會和時代創造力和新的價值及觀念的主人公喪失了興趣,轉而對消遣性的休閒娛樂投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這種轉變與20世紀中以來美國的消費取代生產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愛好的中心,物質消費開始取代精神生活,人們對物的崇拜絕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