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西施為何會消失不見?范蠡是否是殺害西施惡罪魁禍首?

作者:由 歷史尋疑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1-05

范蠡為什麼殺西施

自古紅顏多薄命,歷史上很多女子因為天生麗質而榮極一時,也有很多的女子因為自己傾國傾城的容貌而被冠之以紅顏禍水的罵名,最終落得個香消玉殞的下場。

臥薪嚐膽

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說的是越王勾踐在吳王夫差打敗越國以後,勾踐忍辱負重,韜光養晦,最終一舉滅掉吳國,一雪前恥的故事。而在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忍辱復國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千古奇女子常常被後世的人提起,那就是被譽為古代

四大美女

之首的西施。

西施為何會消失不見?范蠡是否是殺害西施惡罪魁禍首?

西施被後世之人尊稱為

西子

,她本是現今浙江省紹興市諸暨苧蘿村人

自幼隨同自己的母親在江邊浣紗。相傳西施在西邊浣紗時,連水裡的魚兒們也都覺得她花容月貌,驚為天人,不由得羞愧地沉入到了水底,而這也正是

沉魚落雁

這一典故的由來。

勾踐亡國之後,他帶領文種和范蠡兩位大夫來到吳國,向夫差負荊請罪,來到吳國的勾踐幾欲對生活喪失信心,但是在文種和范蠡的扶持下,勾踐最終憑藉儘可能地放低姿態,並且透過賄賂吳國太宰伯嚭,終於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返回越國。

回到越國的勾踐非但沒有因為在吳國的不堪遭遇而喪失鬥志,反而因為這些經歷更加堅定了他復國的決心和鬥志。他為了讓自己不要忘記此前所受的屈辱,為了讓自己始終銘記著復國的使命,痛定思痛的他逐步開始了自己臥薪嚐膽的艱苦歷程。臥薪嚐膽中的勾踐和越國的百姓同甘共苦,勵精圖治,而且他還聽取了大夫文種的

伐吳七術

,一步步針對吳國實施自己的計劃。文種為勾踐進獻的

伐吳七術

中,其四便是利用夫差好色的性格,向他實施美人計。

勾踐於是命令范蠡為他在越國網羅美女,范蠡在為勾踐網羅美女時,便來到了苧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初次來到苧蘿村的范蠡,目光一下子便被溪邊浣紗的西施吸引住了,望著不遠處那位擁有沉魚落雁之姿的女子,他久久不能回神。在一些傳說中,范蠡和西施兩個人一見鍾情,只是為了越國的復國大任,兩人選擇犧牲自己的愛情。當然這種說法也是見仁見智而已。

西施為何會消失不見?范蠡是否是殺害西施惡罪魁禍首?

范蠡將西施帶回越國以後,勾踐剛一見到西施,便立刻驚為天人,若非他清楚知道自己當下的首要任務是伐吳復國,若非身邊文種等大臣看破他心思後的極力勸阻,恐怕他早已經將西施收入到了自己的囊中。於是勾踐安排專門的人開始教習西施各種禮儀和舞步,就這樣過了三年,才終於把西施獻給了夫差。

面對西施這種貌若天仙的美女,沒有一個男人是能夠冷靜下來的,夫差自然也不例外。得到西施的夫差當下如獲至寶,整日與西施如膠似漆,形影不離,最終也導致他漸漸荒廢了朝政。西施最後也的確沒有辜負勾踐的期待,她憑藉自己的姿色離間了夫差和伍子胥之間的關係,最終也間接導致伍子胥自殺身亡。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終於被越國攻破,夫差也最後拔劍自刎,而西施也隨著吳國的滅亡而徹底消聲匿跡。後世的人們沒有誰知道西施最終的歸宿是什麼,只能透過史料當中關於西施的零星記載,不斷去猜測西施的去向,於是就漸漸衍生了關於西施最終去向的不同版本的說法。

在這些不同版本的說法當中,大概形成了以下六種主流的觀點:

第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認為,西施完成了自己滅亡吳國的任務以後,選擇和范蠡當一對神仙眷侶,兩人最終攜手泛舟,歸隱山水之間。這種說法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在後世很有市場,後世的大多影視作品也是取材於這個說法。但就個人看來,這這種說法多少有些立不住腳。不說西施和范蠡兩人一見鍾情的說法,也僅僅是後世之人的美好想象,即便這不是想象,難道這世間真的有二十年如一日的一見鍾情嗎?

第二種說法是說,在勾踐攻滅吳國以後,悲憤交加的吳國人看到了禍國殃民的西施,於是吳國人抓住了她,並用布匹包裹住她,然後把她沉入到了揚子江裡。這種說法被記載在後世一些文人的遊記當中,多采風於當地的民間傳說。這種說法其實也不足信,即便吳國滅亡,西施也是生活在吳國的深宮院牆之中,普通的吳國百姓又怎麼能見到她呢?

第三種說法通常出現在一些話本和戲曲當中,傳說中儘管西施完成了滅吳的任務,但是她並沒有多少欣慰。相反,她因為終日想起和夫差這二十年間的點點滴滴,想起夫差對她的千般呵護,百般寵愛,不覺間心生愧疚。而這種想法最終也壓垮了她,並直接導致她了最後選擇自縊身亡。儘管一些史料典籍當中並沒有關於她自殺的跡象,但個人認為這種說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畢竟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第四種說法是,傳說勾踐雖然肯定了西施在滅吳過程中的功績,但是他為了防止自己沉湎於美色,步了吳王夫差的後塵,導致自己辛苦建立的功業功虧一簣,所以他狠心賜西施沉江而死。這種說法很符合勾踐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同富貴的性格,但是個人認為,彼時的勾踐剛剛消滅了吳國,真是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而且勾踐臥薪嚐膽這麼多年,彼時大仇得報,怎麼也要好好享受一番,又怎麼會狠心丟掉送在嘴邊的美味呢?

西施為何會消失不見?范蠡是否是殺害西施惡罪魁禍首?

第五種說法是勾踐滅吳以後,欲將西施納入到後宮當中,然而越後擔心西施迷惑勾踐,禍亂越國,最後命令手下將西施沉江。個人認為這種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越後作為勾踐的後宮之人,他既然知道西施的美貌,既然知道勾踐對西施的態度,她還要冒著觸怒勾踐的風險去除掉西施,這是相當危險的一件事,弄不好就會禍及自身,她不見得有那麼愚蠢。

最後一種,也是個人最看好的一種說法,傳說勾踐攻破吳國之後,重新見到了久未謀面的西施,此時的西施褪去了初識的青澀,此時的她經歷時間的沉澱之後,宛如一個熟透的蘋果,更加嫵媚動人,更具吸引力。勾踐便想把她留在身邊,然而范蠡卻極力反對,並勸告勾踐不要重蹈吳王夫差的後塵。於是范蠡假借勾踐的名義,設計將西施騙到船上,到湖中心以後,范蠡便狠心將她推下船,一代美人就這樣溺死在了太湖當中。而這也極有可能是范蠡最終辭官退隱的直接誘因。

勾踐知曉范蠡誘殺西施以後,怒不可遏,不顧范蠡為越國立下的汗馬功勞,執意要殺掉他為西施報仇,但是在文種等大夫的極力勸阻下,范蠡才得以倖免於難。而這也讓范蠡看透了勾踐,范蠡見勾踐對自己已經起了殺心,擔心自己命不久矣,便決意辭官歸隱,臨走時還告誡文種,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讓他好自為之。

以上觀點僅是個人結合一些零星記錄進行的主觀推斷,並不具備權威性。假使西施在初遇范蠡時,確實被范蠡的花言巧語所誆騙,而對范蠡芳心暗許,那麼范蠡明知如此,還向勾踐進獻西施,最後卻又狠心將西施誘殺,這一系列舉動便徹徹底底地映射出了一個偽君子的模樣。

西施為何會消失不見?范蠡是否是殺害西施惡罪魁禍首?

自古紅顏多薄命,負心總是薄情郎。墨子說:

西施之沉,其美也!

作為與西施同時代的人,墨子能發出這樣的感慨,足以見其對西施之人的肯定。西施成也其美,毀也其美。可是美貌又何嘗是一種罪過,真正有罪過的是毀掉美的那些人。西施非但沒有被後世之人歸入到褒姒、妲己等紅顏禍水之流,相反還尊稱她為

西子

,想必也是受感於她心懷大義,為國盡忠的美好品德吧!

那麼話又說回來,在你心目中,西施最後的歸宿又到底是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