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內外聚合提能級 強產興城謀跨越

作者: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1-14

能級跨越是什麼意思

本文轉自:三峽日報

導讀

近日,宜昌市人民政府印發《宜昌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2021-2025年宜昌商務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成為未來五年宜昌商務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檔案。

《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認真落實全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佈局,以全面提高商務發展質量和效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把握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力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最佳化資源要素配置和完善平臺功能為抓手,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動力,以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為支撐,以創新商務、開放商務、活力商務、民生商務為依託,著力打造全國“雙迴圈”創新發展重要節點城市、區域性消費中心和內陸開放橋頭堡,為宜昌建設“產業興旺、功能強大、文化厚重、人氣鼎盛”的現代化夢想之城提供有力支撐。

為便於廣大市場主體和社會各界瞭解《規劃》,更好推進貫徹實施工作,宜昌市商務局對相關內容進行詳細解讀。

聚焦重點目標推動能級跨越

《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商務領域要著力爭創全國“雙迴圈”創新發展重點節點城市,著力構築區域性消費中心和內陸開放橋頭堡等重點目標。

爭創全國“雙迴圈”創新發展重點節點城市。發揮宜昌區位、交通、產業、平臺等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著力擴大對外開放,打造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重要樞紐、中西部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全省南向和西向開放門戶,爭創全國“雙迴圈”創新發展重點節點城市。

打造區域性消費中心。最佳化區域商業空間佈局,完善流通體系、促進商旅融合,培育文化創意、定製消費、首店經濟、體驗經濟等高階業態,提升消費創新引領能級,增強城市消費競爭力,打造區域性消費首選地。

打造內陸開放橋頭堡。深入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推進開放大通道、大平臺、大通關建設,高質量“引進來”、高水平“走出去”,促進經濟外向度大幅提升,開放平臺、功能和環境全面最佳化,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走在中西部非省會城市前列。

為確保發展目標順利實現,《規劃》提出5條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把創新擺在商務發展的核心地位。以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作為驅動商務發展的主動力,加快傳統商業轉型升級、創新商務數字化應用、最佳化對外開放創新平臺,推動商務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堅持以人為本。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商務發展的根本目的。以技術、標準、品牌、服務為核心,營造放心安全的消費環境,提供便捷優質的消費體驗,最佳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充分發揮商務發展在擴大就業容量、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的促進作用,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獲得感。

堅持內外統籌。把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商務發展的應有擔當。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激發潛在消費,培育強大內需市場。打通流通堵點、連線供需斷點、疏通迴圈痛點,推動生產和市場平衡對接。主動融入國家開放發展戰略,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堅持深化改革。把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作為商務發展的重要引擎。圍繞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加快商務領域改革,更大力度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發揮自貿片區、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疊加優勢,持續推動先行先試,提升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水平。

堅持融合發展。把推動商務經濟與其他產業的跨界融合作為商務發展的新增長點。應用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科技成果,推動商務與文旅、線上與線下、內貿與外貿相融合,催生新增長點,培育新發展動能,形成商務經濟與特色優勢產業深度融合、互促共進的新局面。

實施“四大工程”打造區域性消費中心

《規劃》提出,牢牢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充分發揮消費促進生產、服務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大力實施商業設施提檔升級、消費場景提升、農產品流通富民、消費環境最佳化等四大工程,最佳化消費環境,搭建消費平臺,提升消費品質,培育消費品牌,構建現代商貿流通新格局,加快打造立足宜昌、輻射鄂西、面向全國的區域性消費中心。

實施商業設施提檔升級工程。拓展城市消費供給體系。完善商業配套服務,構建以城市商業中心、城區休閒中心、社群便民中心和特色街區為載體的多層次消費供給體系。推動縣市休閒購物中心和特色市場建設,提升縣域消費供給能力。支援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商圈建設發展,最佳化完善核心商圈交通網路,著力改善消費環境。以“促進龍頭做強、促進提質發展、促進投入運營、促進開工建設”為路徑,大力推進重點商圈建設,構建佈局合理、業態豐富、錯位發展的消費平臺體系。

培育品牌特色商業街區。加快推進集聚效應顯著、文化底蘊深厚、地域特色鮮明、基礎設施完備、街區管理完善、拉動消費作用明顯的特色街區建設,支援二馬路、環城南路、解放路步行街等步行街提檔升級,建立省級高品位示範步行街。大力發展夜間經濟,以三峽環球港為試點打造全市夜間經濟示範區。高水平開發建設平湖半島、西壩不夜城,全力打造宜昌“不夜島”。

推進社群商業服務中心建設。以“便民、利民、為民”為出發點,完善新社群商業服務功能,最佳化老社群商業結構佈局,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紮實推進宜昌優品工程,開展宜昌優品進景區、進加油站、進商場、進社群“四進”活動。

實施消費場景提升工程。培育新型消費,順應年輕人消費需求,打造沉浸式、體驗式新消費場景。實施“網際網路+服務業”新型消費計劃,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推動旅遊圈、商業圈、文化圈融合發展。促進消費提質擴容,強化服務消費,擴大資訊消費,拓寬智慧消費,挖掘農村消費,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商品消費最佳化升級,加快釋放文化、教育、旅遊、體育、養老、家政等消費潛力。

發展特色消費,著力發展體驗經濟,加快無人體驗店、智慧社群店、自提櫃、雲櫃等新業態佈局。積極發展首店經濟,支援時尚秀和新品釋出會在宜首發新品。搭建線上線下產銷對接平臺,建立常態化供需對接機制。發展總部樓宇經濟,大力引進世界500強企業、上市公司、區域性總部或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等分支機構。

發展數字消費,鼓勵人工智慧、大資料、區塊鏈等新技術廣泛應用,推動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發展直播消費新模式,孵化一批地標性網紅打卡地和網紅品牌,推進直播電商產業園、直播產業基地建設。深化電子商務在製造業、農業、文化旅遊等行業應用。建立完善多層次的電商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形成集聚發展顯著、支撐體系完善、地域特色突出、市場規範有序的電商生態體系。

加快發展會展經濟。積極爭取承辦大型國際展覽會、國際論壇、國際國內產業行業會議活動,舉辦一批有影響力的重要節事活動,打造長江中上游區域性會展中心和國內重要的會展目的地城市。

實施農產品流通富民工程。實施縣域商業體系建設行動,因地制宜完善縣鄉村三級商業設施和流通網路。根據人口密度、交通佈局等,縣級改造一批、鄉鎮新建一批、村級提升一批,不斷織密縣鄉村商業網點,促進縣鄉村商業網路連鎖化。

強化鄉鎮綜合服務能力,加快農產品加工、集貿市場等設施建設,發展新型鄉村便利店,構建以鄉鎮政府駐地為中心的農村生活圈。最佳化農村消費市場環境,完善農村消費基礎設施,降低農村流通成本,充分釋放農村消費潛力。舉辦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等巡展活動,發展農村消費信貸,推進農村消費。

深入推進“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鞏固提升快遞物流配送體系,暢通城鄉雙向迴圈,讓產品進城入村。創新農產品流通模式,大力推動農商、農超對接,推進批發市場、超市、餐飲企業、學校食堂等與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民合作社的產銷合作,發展聯合採購。鼓勵農產品市場及批發商建設銷地加工配送中心,支援批發商與農民合作社發展訂單農業。

擴大菜市場提質惠民工程覆蓋面。引導各縣市因地制宜啟動實施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行動計劃,力爭各地打造一批標準化農貿市場。鼓勵菜市場運營主體發展社群團購、生鮮配送等新模式新業態,推進農產品流通渠道多樣化發展。

實施消費環境最佳化工程。積極建立綠色商場,打造一批引導綠色消費、資源迴圈利用的綠色商場,促進綠色消費觀念深入人心,綠色消費方式得到普遍實踐。推進商務領域塑膠汙染治理。大力發展綠色餐飲,鼓勵餐飲與食品工業企業加強合作,打造“中央廚房+冷鏈配送+餐飲門店”加工配送鏈。培育綠色餐飲主體,建設一批綠色餐廳、綠色餐飲企業和綠色餐飲街區。加強城區再生資源回收制度和網路建設,推進行業標準化,促進行業規範化和規模化發展。

透過實施“四大工程”,實現流通骨幹網路體系最佳化、農村流通市場體系完善、應急流通保障體系強化,構築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模、層次和能力相匹配的現代商貿流通產業體系。形成與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相協調、貢獻度高、輻射面廣的現代化商貿流通格局,推動商貿流通產業成為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推進“四個升級”構築內陸開放橋頭堡

《規劃》提出,宜昌要積極應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立足新發展階段,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壯大外貿主體,最佳化外貿市場佈局,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推進外貿優進優出,推動對外貿易創新發展,進一步提高宜昌對外開放度、提升宜昌國際競爭力,加快內陸開放橋頭堡建設。

推動對外貿易創新發展再升級。做強外貿主體,持續實施外貿“三項工程”,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龍頭外貿企業,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高、上下游配套的外貿企業,發展一批具有增長潛力的中小外貿企業。支援外貿企業加強自主品牌培育、技術研發、開展境外商標和專利註冊等,提高產品附加值。

最佳化貿易結構。穩定發展化工、機電、生物醫藥、農產品等優勢產品出口,積極引導資訊科技、特色優質農產品出口,提高新能源、節能環保等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特色發展水平,擴大農產品自營出口。鞏固和壯大出口優勢,增加中高階消費品和先進技術、重要裝備等進口,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推進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建設。

轉變貿易方式。大力發展一般貿易,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加工貿易提質升級。以開放平臺為重點,更大力度承接國際和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加工貿易產業集聚區,打造加工貿易產業轉移重點承接地,力爭加工貿易年均增長25%以上。創新保稅加工貿易業務模式,大力發展保稅維修、保稅加工等。

培育外貿新動能。深入推進外貿綜合服務全覆蓋工程,為外貿企業搭建出口退稅、政策諮詢、金融保險等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加快三峽物流園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建設,搭建資訊化平臺和配套監管體系。支援貝迪克凌雲飛機保稅維修專案發展。加快發展新興服務貿易,推進服務外包轉型升級發展,以西陵區、伍家崗區、宜昌高新區等區域服務外包產業園區為載體,鼓勵企業承接服務外包業務,建設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

著力促進內外貿一體化。探索出口轉內銷新模式,支援外貿企業內外標準有效銜接、內外市場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同線同標同質”產品,實現內外銷轉型、一體化營銷。建設一批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

推動利用外資提質增效再升級。加大外資招引力度。補短板、強弱項,實現利用外資總量擴大、結構最佳化、質量提升。以招引重大產業類專案為核心,以產業鏈招商、園區招商和駐點招商為重點,推進重點領域和重點專案外資招引,鼓勵外資企業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吸引外資強磁場。

創新利用外資方式。聯結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加強產業轉移對接和合作。鼓勵外資透過併購參與市內企業發展,實現企業重組改造和資源最佳化配置。支援宜昌市有條件的成熟外資企業境外上市融資。鼓勵跨國公司在宜設立區域總部和技術研發、銷售等功能性機構。依託外資存量,以產業鏈延伸為重點,擴大外資利用增量,最佳化吸收外資佈局,促進外資集聚發展。探索在宜建設外資產業園。

完善外資促進機制。充分發揮全市利用外資工作領導小組職能,建立健全利用外資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外資促進政策支援,進一步形成外資利用工作合力。積極搭建多層次的外資促進平臺,整合用好各類外資招商資源,建立完善外資專案資訊庫。堅持引資與引智、引技相結合,支援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高階人才。進一步放寬外商投資市場準入,全面落實外資負面清單管理。

積極穩妥推動“走出去”再升級。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提高對外承包工程國際競爭力,推動對外投資合作和擴大出口有效結合,實現產業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推進境外工業園區建設。加強與中省在宜企業合作,鼓勵開展跨國經營和國際化發展,引導中小企業圍繞骨幹龍頭外經企業上下游完善產業鏈配套,實現“借船出海”、“抱團出海”。

加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以對外承包工程、對外投資和外派勞務為重點,推動對外經濟合作領域不斷拓展、綜合競爭力穩步提高,形成對外承包工程發展新優勢。積極爭取參與國家對外援助專案。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對外經濟合作企業的融資支援。

完善“走出去”服務體系。為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提供政策支撐和保障。推動落實“走出去”服務體系,在重點拓展的海外市場推動建設“海外服務驛站”。推進對外經濟合作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引導企業規範經營行為。強化海外風險防範。提升商事法律服務水平。

深度融入國際經貿大格局。推進跨區域產業分工協作,建設承接產業轉移升級示範區。深耕歐、美、日、韓等傳統國際市場,支援企業開拓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新興國際市場,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更好參與多邊貿易交流合作。支援龍頭和骨幹外貿企業加快建設國際營銷體系,鼓勵中小外貿企業與骨幹企業實現聯動發展。搭建經貿合作載體,構建參與國際迴圈的網路體系。

著力暢通國際貿易體系再升級。著力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切實增強口岸功能、貿易功能、服務功能。

建設中西部國際貿易港。加快打造資訊化、便利化的水、公、鐵、空、管一體化多式聯運體系,建設中西部物流樞紐港、長江中上游重要國際港口、國內國際“雙迴圈”連結點。謀劃宜昌鐵路國際陸港建設,推動宜昌航空貨運與高鐵有效對接。加速從“通道經濟”向“樞紐經濟”轉型,打造綜合服務生態鏈,推動港產融合、產城融合,建設輻射鄂西渝東、開放共享的國際貿易港。

大力推進航空口岸擴大開放。高標準推進三峽機場二期國際航站樓建設,確保如期透過國家口岸擴大開放驗收。支援三峽機場加大航線開發力度,開闢國際熱點空運航線,穩定和加密國內國際航班,拓展國際快運物流新通道。

加快完善水運口岸功能。搶抓宜昌獲批國家港口型物流樞紐城市機遇,推動水運口岸與長江上下流域港口資源的優勢互補。積極申報進境糧食、肉類、冰鮮等指定口岸功能。修訂完善水運口岸始發班輪政策,實現水運口岸始發班輪常態化執行。完善三峽翻壩轉運體系。

持續最佳化口岸通關環境。深化國際貿易“單一視窗”應用。提升口岸通關便利化水平。合理佈局國際貿易物流通道,擴大進出口貿易量和貿易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