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為何作為文教大省的四川明朝和清朝都僅出了一位狀元

作者:由 史海微言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1-16

古代四川有多少狀元

古巴國蜀國所在的四川盆地雖然被納入華夏文明圈相對較晚,但自西漢早期文翁開蜀以來,文教發展很快。特別是成都平原一帶,很早就是文華薈萃之地,誕生了很多華夏文明史上留名的大文豪。例如漢代的司馬相如、揚雄、王褒;唐代大詩人陳子昂、李太白等;更不用說宋代三蘇一家這樣馳名中外的文化名人了。自古巴蜀出才子的美名不在江南之下。

為何作為文教大省的四川明朝和清朝都僅出了一位狀元

而自隋唐科舉制度誕生之後,一地進士的數量基本代表了當地文化的發達程度,特別是一甲進士第一名的狀元,更是天下矚目的人物。一旦某人能大魁天下,其鄉里人物都感到與有榮焉,而四川的進士和狀元的數量在全國各省區中通常處於中上游水平。自唐玄宗開元四年四川內江人範崇凱得中四川歷史上第一個狀元以來,唐朝四川共出狀元5人,而兩宋四川共有狀元6名,到了明清則急轉直下,這兩個朝代四川都僅有一名狀元。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

為何作為文教大省的四川明朝和清朝都僅出了一位狀元

首先,唐朝的四川經濟發展很快,其首府成都更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名城大邑,素有“揚一益二”之稱。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進步,蜀中世家都以詩書為要,文教氛圍很濃。安史之亂後,北方藩鎮跋扈,朝廷在經濟上對四川依賴更深,蜀人在朝中地位較高,這都讓四川籍士人有了更多登第的機會。到了兩宋時期更是如此,不僅四川精華的成都平原,連重慶、瀘州、宜賓等從前比較落後的地區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這是整個四川歷史上文教最昌盛的階段,所以整個唐宋四川科舉成功率很高。

為何作為文教大省的四川明朝和清朝都僅出了一位狀元

而四川文化的停滯乃至大倒退是宋蒙雙方在這裡展開長達數十年的拉鋸戰以後造成的。蒙古人首次入川就將富庶的成都平原燒殺搶掠成一片白地,不少世家望族要麼被屠滅、要麼背井離鄉遷徙到川東、川南,甚至江南各地。到戰爭後期,川東川南各地也遭受了蒙軍的大肆屠殺,整個四川的人口從鼎盛期的至少一千二百萬以上,銳減到元朝初建時的不足五十萬。這次歷史上最慘重的浩劫造成的損失歷經元明兩代數百年的休養生息也沒有恢復過來。

為何作為文教大省的四川明朝和清朝都僅出了一位狀元

明朝的四川在經濟上的地位大大下降了,人口與兩宋時比也遠遠不如,據估計一直到明末四川人口最多不過六百多萬。這一時期由於本地文化傳統中斷,有學問的詩書世家蕩然無存,所以有明一代,四川科舉成績慘淡,在全國基本排不上號,兩百多年間只有楊慎一個四川籍狀元。而且他這個名義上的四川人自幼隨父親生活在北京,僅僅是籍貫在這裡而已。楊慎的父親是內閣首輔楊廷和,作為確立明代文人內閣傳統的“三楊”之一,楊廷和可能是明代四川文人中成就最高的了。

為何作為文教大省的四川明朝和清朝都僅出了一位狀元

明末清初的事情不用說了,張獻忠、本地盜匪、明軍、清軍、吳三桂,各種勢力都在四川大開殺戒,好不容易從宋末恢復了幾分元氣的四川再遭劫難,清初的四川已經成為全國最落後的區域,到乾嘉之後才隨著外地移民的陸續到來而成為了人口大省。不過人口大省不等於文教大省,外省移民幾乎都是些大字不識的農民,文化程度很低,所以四川籍舉子別說中狀元了,連進士及第都是稀罕事,一直到清末的光緒末年駱成驤才打破了四川狀元零的記錄。

為何作為文教大省的四川明朝和清朝都僅出了一位狀元

總體來說,古代四川從唐宋的文教發達之地墮落為明清的落後地區,都是由於兩次至為慘痛的戰亂影響,清朝和民國的四川本地土著已經少之又少,曾經是華夏文明重要分支之一的巴蜀亞文化徹底失去了傳承,反映在科舉上就是進士和狀元數量的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