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一場火山爆發致9萬人喪生,還加速清朝衰敗,淪為列強宰割物件

作者:由 歷史大學堂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1-28

火山爆發怎麼滅

嘉道中衰

大清帝國在經歷了“康乾盛世”之後,就走了下坡路。朝廷人浮於事、因循迂腐。百姓生計凋敝、窮困潦倒。國勢日漸不振,最終在鴉片戰爭的炮火中,走向屈辱,淪為列強宰割的物件。嘉慶道光兩朝可謂是清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可稱為“嘉道中衰”。

從財政上看,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大清國庫積蓄為8182萬兩白銀,但到了嘉慶以後,情況不斷惡化。道光三十年(1850年),僅餘896萬兩。

從社會經濟上看。乾隆末年到嘉慶初年,糧價布價上漲了4-5倍。百姓生活艱難、常有凍餒之虞。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終於在1796年,爆發了持續9年、橫掃川楚湘豫陝五省的白蓮教大起義。清政府耗銀2億兩,“竭宇內之兵力而後定之”,陣亡提督總兵十餘名,才將起義鎮壓下去。這次起義中,朝廷的官兵綠營、八旗已經徹底腐朽,不堪一擊。朝廷最終依靠的是鄉勇團練,這為晚清地方實力派崛起,清朝朝廷的崩潰埋下了伏筆。

一場火山爆發致9萬人喪生,還加速清朝衰敗,淪為列強宰割物件

上圖_ 白蓮教叛亂

日薄西山

嘉道中衰的根本原因是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

一是人口的增長,導致人地矛盾的激化。

在封建王朝的初期,由於戰爭的破壞,人口大量損失,土地大片荒蕪。隨著統治秩序的穩定,人口逐漸增長,土地資源就變得緊張起來。清代由於引進了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朝廷又“攤丁入畝”,廢除了農業稅。人口數量急劇上升,乾隆六年(1741年)中國人口總數是1。43億,到嘉慶十七年(1812年),達到了3。64億,這種增長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隨著人口密度的不斷增長,山地盡被開墾,林木採伐殆盡,經濟發展空間越發狹小。而中國當時的社會經濟形態還是以封建自然經濟為主,工商業不甚發達,難以容納多餘的人口。發展陷入了“馬爾薩斯陷阱”。大量的人口在有限的耕地上不斷“內卷”,維持著低生產低消費的生活。導致了經濟發展的停滯。

一場火山爆發致9萬人喪生,還加速清朝衰敗,淪為列強宰割物件

上圖_ 清朝前期人口增長情況

二是貪官和豪紳的盤剝侵佔,導致土地高度集中,社會矛盾激化。

乾隆後期以來,吏治日益腐朽。出名的大貪官和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各種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狼狽為奸,相互勾結,對百姓強取豪奪,使得官僚地主“膏腴萬頃”、貧苦百姓無立錐之地。本來土地資源即已稀缺,土地的兼併更使得百姓“收穫畢無餘粒,此債未清,又欠彼債”。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四處逃亡,稱為“流民”,最終醞釀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一場火山爆發致9萬人喪生,還加速清朝衰敗,淪為列強宰割物件

上圖_ 清朝官員們斗酒賞樂

異常的氣候

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和滅亡,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內在依據。外因則是誘發條件。上面描述的原因可以說是根本性的內因。而釀成嘉道之衰的外因重要之一,就是異常的氣候環境。

古氣候學家分析道光嘉慶年間的中國氣候,發現在19世紀初期,中國發生了一次罕見的寒冷事件。1816年左右,全國的平均氣溫下降了1-2。5℃。之後幾年,可謂是風不調,雨不順,給本就不堪重負的大清,又加上沉重的包袱。

一場火山爆發致9萬人喪生,還加速清朝衰敗,淪為列強宰割物件

上圖_ 山西全圖

山西運城是華北地區的一個普通州府。1815年八月,運城府下屬的平陸縣居然連續下了40天的雨。1816正月,聞喜、絳縣、夏縣、芮城、平陸發生霜災。七月,平陸發生水災,賦稅未完徵額。1817年,又發生了雹災;1818年芮城、偏關、平陸、聞喜大旱,“應徵米穀及欠”。

這種災害是全國性的,江南的松江府,1816年以後進入了氣候劇變且不穩定的時期。“奇寒”“大旱”連綿。到了道光三年(1823年),整個松江府七縣一廳以及附近的蘇州府等爆發了水災。大雨從陰曆二月開始下,一直下到九月,中間僅在六月和八月間略有停歇,最終使得松江地區變成一片澤國。

時任江蘇署布政使的林則徐說“蘇屬被災之重,為從來所未有此數十萬飢餓餘生,將何術以處哉?……總之災分太重,災民太多,災區太廣。”大水使得水稻絕收,並嚴重傷害了土壤肥力。直到1834年,土壤都尚未恢復災前狀態。

一場火山爆發致9萬人喪生,還加速清朝衰敗,淪為列強宰割物件

上圖_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

受災最為嚴重的還是西南地區。1815年—1817年,雲南爆發了大規模的饑荒。災荒延續了三年,波及雲南全省88個縣。出現了大面積的人口死亡、逃亡,並在許多地方造成了雲南歷史上罕見的爭吃“觀音土”事件,是雲南近代以前有記錄的規模最大,最嚴重的一次饑荒。

1815年,雲南滇中的昆陽、楚雄、大姚,滇西的大理、騰衝、滇東的曲靖等地,開春以來,接連不斷地下雨,“春風不遣溼雲散,淫雨連綿及夏半”,連旬苦雨,導致“大麥小麥芽潛生,戎豆連萁作泥爛”,糧食作物絕收,大姚等地出現了“鬥米三兩,飢者食草根樹皮土粉”的情形。

1816年,氣候繼續反常,夏秋兩季出現異常低溫,滇西北劍川“七月雨雪,秋不熟”,滇西蒙化“秋,連夜雨,大霧三日有冰,田禾盡壞”。災情在雲南全省瀰漫開來,楚雄“鬥米一千八百文,民有食堇土者,多由之死”,鄧川“是歲大飢,路死枕藉”,定遠“鬥米銀三兩,窮民求食不得,有斃於路者,甚有以草根泥土充飢而死”,大理“邑中大飢,城鄉餓殍載道”。

1817年,小春蠶豆等作物成熟,災情有所減輕。但彌勒、劍川等地仍“六月落霜”“夏雨雪”“八月飛霜”五穀不熟。但災情整體上有所緩解。到次年基本饑荒才基本結束。

一場火山爆發致9萬人喪生,還加速清朝衰敗,淪為列強宰割物件

上圖_ 坦博拉火山

禍起千里外

異常氣候出現的時間節點是1815年,1815年發生了什麼大事?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現是1815年春天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上的坦博拉火山的噴發,導致了這一歷系列史上罕見的氣候災難。

1815年4月10日,積蓄了幾千年力量的坦博拉火山大爆發。濃煙瀰漫到空中25公里處,炙熱的岩漿沿著山坡飛奔之下直衝大海,將一切樹木、房屋、船隻化為灰燼。這次大噴發,直接造成了印尼松巴哇島和鄰近的龍目島上9萬餘人喪生。

坦博拉火山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生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火山爆發指數高達7級。而致古羅馬龐貝古城毀滅的維蘇威火山爆發,指數也僅為5級。坦博拉火山噴發將150萬立方千米的灰噴入了大氣。這些火山灰進入了大氣平流層,形成了高反射性的二氧化硫雲,飄散到世界各地,數年難以消散。這層二氧化硫雲,大大降低了太陽輻射的透射率,從而影響了氣候。地球另一端的西歐因此氣溫急劇下降,成了一個“無夏之年”。

一場火山爆發致9萬人喪生,還加速清朝衰敗,淪為列強宰割物件

上圖_ 印度尼西亞

印尼距離中國可比西歐近得多,故氣候受到影響更為強烈,時間更為持久。1816年—1817年,臺灣兩年冬季居然下起了大雪。而江西在這兩年間則“六月飛雪,浩山皆白”。降溫又對雨水、土壤、農作物造成長期的複雜影響。產生了延續數年的次生災害和農業減產,讓本就走下坡路的清王朝雪上加霜。

作者:大獅子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坦博拉火山爆發與中國社會歷史》 學術界 2009。5 曹樹基

[2]《1815到1875年運城氣候初探》 前沿 2014。5 李文濤 李文琪 裴丹華

[3]《清朝從康乾盛世到腐朽衰弱的歷史演變 財政研究》 2002。7 許毅 王曉光

[4]《嘉慶雲南大饑荒(1815—1817)與坦博拉火山噴發》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1 楊煜達、滿志敏、鄭景雲

[5]《“道光蕭條”與“癸未大水”——經濟衰退、氣候劇變及19世紀的危機在松江》 學術論壇 2011。3 李伯重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