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走近古詩詞:高適《別董大》(其一)

作者:由 超敏教育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2-05

千里黃雲白日曛的上一句是什麼

別董大

〔唐〕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首詩從題目我們就可以知道它是一首送別詩,題目中的“董大”,名叫董庭蘭,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所以稱他董大。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他是吏部尚書房琯的門客,公元747年春房琯被貶,董庭蘭也因此離開長安。這年冬天,高適與董庭蘭相會於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境內),於是作《別董大二首》。高適在三十二歲(公元735年)應徵趕赴長安,落第,此後一直不得志,開始遊歷,大在約公元738年至749年的10年間居於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公元749年,這一年高適已經四十六歲,“為睢陽太守張九皋所薦舉,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自此進入仕途。

走近古詩詞:高適《別董大》(其一)

這首詩雖寫於詩人不得志和友人失意之時,但詩中沒有一點消極和頹廢之感,而是給人以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這正是高適詩作的主要風格。

千里黃雲白日曛,黃雲蔽天,綿延千里,太陽黯淡無光。此句詩是寫眼前之景,很契合人物當時的心情。這一句環境描寫,和大多數送別詩一樣,以景物襯托人物的心理、烘托人物的情緒。

此句中的曛,一般解釋為: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我們前面說到詩人寫這首詩時是居於商丘的,作為一位商丘土生土長的人,我不止一次經歷過詩人描寫的這種天氣景象(下面詳細描述),所以我認為,曛

在這裡的用法應該是同“醺”,酒醉的意思,而“白日曛”則是擬人化的寫法,這與詩的主題“送別”更契合。雖然詩中沒有“勸君更盡一杯酒”的直接敘述,但是“同病相憐”的兩個人怎麼會不“借酒澆愁”呢?

說是白日醉了,其實是人醉了。人醉了眼會朦朧,臉色會變,沒有了清醒時的光彩。

走近古詩詞:高適《別董大》(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呢?這樣的天氣一般出現在午後到下雪前,天地間一片朦朧、渾濁,漫天雲,卻不是遮天蔽日的濃雲,而是輕絮狀連綿,天地間呈現一種昏黃的顏色,此時可以看到太陽,但它一點兒也不刺眼,黯淡無光,好像是喝醉了一樣,沒精打采,泛著昏黃色。此時,給人的感覺是壓抑的,有些透不過氣來。

所以詩的第一句雖是寫千里,但沒有闊達之感,而是像被無形的東西包圍著、束縛著,有種說不出的不適、難受。這樣的天氣往往會颳風,此時人心中最渴望也是一場“風”,一場北風,所以詩人第二句一開始就寫到了“北風”。

這樣的天氣,人為什麼會渴望“北風”呢?因為北風呼嘯,凌厲無比,它可以吹散天地間的昏黃,還我們一個清醒的世界。

走近古詩詞:高適《別董大》(其一)

北風吹雁雪紛紛,呼嘯的北風剛剛送走了雁群,又帶來了紛紛揚揚的大雪。

北風吹雁是想象,“雪紛紛”是眼前之景,北風吹走了大雁,也吹散的黃雲,人的心情隨之變得輕鬆、透亮了。同時,北風也帶了“雪紛紛”,有道是“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天氣更冷了。大雪紛紛揚揚一夜,第二天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那將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分別之際,遇到這樣的情況,不免讓人惆悵——該如何動身出發呢?大雪茫茫該往哪裡走?

名師帶你走近古詩詞(小學版)

超敏教育

購買專欄

詩人看出了朋友的內心的憂慮,於是勸慰他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你呢?

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勇敢地滿懷希望地面對未來。

這兩句詩成為被後人用來勸慰、鼓勵朋友的經典名句,有的人也用來自我激勵。

走近古詩詞:高適《別董大》(其一)

莫愁前路

無知己,這裡的“知己”,包含有兩種意思,一是和“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故人”意思一樣,是指好朋友,都可以看作是指“我”;另一種意思是知音,懂自己的人。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絃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對於董庭蘭來說,像房琯這樣的“懂”他的人很少。

即使是這樣也“莫愁”,因為你是有名的音樂家,誰不知道你董庭蘭的大名?即使有人不知道,但是隻要你一如既往地為音樂而付出,他們自然而然地會知道你,欣賞你!

走近古詩詞:高適《別董大》(其一)

讀詩感悟: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有兩種選擇,或者說有兩種態度,一是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被困難打到,選擇躺平;一是看到希望,相信自己的能力,迎難而上。

我們生活的樣子,其實就是我們努力程度的具體表現。沒有人會一生一帆風順,困難算什麼,當我們一步步堅定地走過,再回頭看時,它們都不過如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超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