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中國人為什麼不在夏天過年呢?會不會有一年,是在夏天過年?

作者:由 騰飛說史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1-06-27

望月朔月還有什麼月

過年(正月初一)一般都是在陽曆的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徘徊,這個季節一般是在冬季和春節,而不會跑到夏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就不得不從中國古代的歷法說起。

在漢武帝之前,中國有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和魯歷,合稱古六歷,黃帝歷、魯歷建子,也就是說以農曆的十一月為正月;顓頊歷建亥,以農曆的十月為正月;殷歷建醜,以農曆的臘月為正月;夏曆建寅,以農曆的一月為正月。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歷法是不同的,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開始採用顓頊歷,顓頊歷以農曆的十月為正月,劉邦建立漢朝以後,漢承秦制,曆法採用的也是顓頊歷,並一直沿用到了漢武帝的那個年代。

中國人為什麼不在夏天過年呢?會不會有一年,是在夏天過年?

年畫

為什麼古六歷都需要有正月呢?而且正月都在不同的月份呢?中國古代的歷法其實是根據太陽和月亮的運動變化而制定的,在中國古代,有政治歲首和天文歲首的說法,天文歲首以冬至為一年的開始,因為冬至這一天日影的長度最短,最容易被測量,以冬至所在的月為子月,然後以此類推,子月(十一月)、丑月(十二月)、寅月(一月)、卯月(二月)、辰月(三月)、巳月(四月)、午月(五月)、未月(六月)、申月(七月)、酉月(八月)、戌月(九月)、亥月(十月)。這十二個月的安排,完全是根據太陽的運動規律而安排的,反映的是四季的變化。

而政治歲首是需要兼顧月球的運動變化的,為什麼非要兼顧月球的運動變化呢?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正朔”問題,政治正統在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中也常常被簡稱為“正朔”。

我們都知道,在農曆的一個月之中,每個月的十五月亮都是圓的,而每個月的初一月亮則完全看不見,十五的月亮被稱為望月,初一的月亮被稱為朔月。每個月的初一就是朔日,每個月的十五就是望日。

朔日很好定,也就是出現望月的那一天,那麼正月如何定呢?在戰國時期,各國的歷法是不同的,黃帝歷、魯歷以十一月為正月;顓頊歷以十月為正月;殷歷以十二月為正月;夏曆以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採用的是顓頊歷。

中國人為什麼不在夏天過年呢?會不會有一年,是在夏天過年?

古代朝鮮年畫,圖為鵲虎圖。

顓頊歷以十月為正月,到了漢武帝之時,人們發現曆法與天象的運動變化失衡了,必須改進曆法,於是就命人創制了《太初曆》,《太初曆》以寅月(一月)為正月,以寅月為正月也被稱為建寅制,為什麼以寅月為正月呢?冬至所在的月為子月,因為冬至那天日影最短,冬至之後是: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

十二個月對應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分為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每一個月都對應一個節和一個氣,子月對應的是大雪、冬至;丑月對應的是小寒、大寒;寅月對應的立春和雨水。

因為寅月通常含有立春和雨水兩個節氣,立春的前面是大寒,後面是雨水,立春前後是一年當中冬季結束、春天剛剛開始的時候,所以以立春、雨水所在的那個月為正月,再以這個月的朔日為初一(初一常常是雨水前的朔日),這就是正月初一了,以立春、雨水所在的那個月為正月的好處,從氣候上來說,是象徵著寒冷的冬天的結束,溫暖的春天的開始,在農事安排上,這個月的朔日前後,也正好是一年當中最閒的季節,晚上看不見月亮,不用出去打獵,白天也不需要幹農活,正好可以休閒,慶祝節日,這就是正月初一為什麼不會出現在夏季的原因。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一年四季都有農事安排,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只有立春和雨水所在的寅月,休閒的時間最多,最有利於用大量的時間來慶祝節日,也可以置辦年貨,所以,在中國古代,整個正月,人們都在過年,都在慶祝春節。

中國人為什麼不在夏天過年呢?會不會有一年,是在夏天過年?

古代的農民都很忙,圖為治理黃河的場景。

如果把過年的時間安排在夏季,那就麻煩了,夏季是農事最繁忙的時刻,沒有時間慶祝節日。

夏季雖然沒有春節,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那就是端午節,端午節在農曆的五月,正月是寅月,五月就是午月,“端午”就是午月的第一個五日。

因為中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既反映了月球的運動變化,也反映了太陽的運動變化,所以每一年的正月初一那一天都是朔,但這一天總是在陽曆的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徘徊,而不會跑到夏季和秋季,正月就是立春與雨水所在的寅月,農曆的正月初一其實就是元旦,而陽曆的元旦總是在1月1日,但陽曆的1月1日那一天不一定是朔日,因為陽曆不會反映月球的運動變化,只反映太陽的運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