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大院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週日,雨後初晴,天氣悶熱,應朋友之邀,我們一行五人驅車百餘公里,來到湖北隨州環潭鎮。
朋友幾經打聽,我們終於找到了深藏老街的清末商住建築群——黎家大院。
黎家大院,亦稱黎福記。故名思義,黎福記,即黎氏經商的場所,此建築群系清末隨州地區典型的前店後院的商住綜合建築格局。
據曾在此工作過的原環潭房管所一位梅姓退休職工介紹,黎氏系當地的名門望族,曾是環潭鎮和隨西南地區的首富,除出租土地收取地租外,還在武漢、隨州兩地經營糧食生意。
當然,主要是把每年收取的租糧及收購環潭周邊的糧食,利用溳水河順水船運至武漢等地銷售,從而獲取豐厚利潤。
目前,五進四合院的黎家大院正院已經破敗不堪,其傭人居住的側院大多損壞,儲存較為完好的木製建築為後堂的繡樓。所有室內木板牆已蕩然無存,現存的磚牆皆為今人所砌。
進入後院繡樓後,梅姓男子提醒我們走兩邊有圓木的木製樓梯上樓。
大家小心翼翼藉著手機電光,扶著落滿灰塵的木質欄杆逐人上下繡樓。
繡樓的松木地板較為結實,據說是東北松,樓梯雖已陳舊,但還比較結實。偌大的繡樓裡堆積著一些可能是從損壞的其他房屋上拆下來的柱子、檁條和木窗等,滿地都是老鼠屎和刺鼻的鼠尿騷味。
繡樓,是黎家小姐生活、娛樂、做針線活的地方。繡樓的後面就是皮影戲臺,小姐們可在繡樓上憑欄觀看。戲臺已經坍塌,旁邊有一棵上百年的桂花樹,只是現在的長相已呈衰相。
百年桂花古樹,若是無人管理死了,甚是可惜。
(繡樓屋頂的木雕)
據介紹,現存的黎家大院建築面積達1100多平方米,僅繡樓就有120多平方米。其建築為外牆青磚、內為木製的環廊結構,雨雪天氣皆可不用雨雪具即可到達前店後院的任何角落。
該院外磚牆、內木構,且四面磚牆均高於屋頂約1。5米,主要是為了避免“火燒連營”。據說,當年日本人侵入環潭放火燒街,只燒掉了黎家臨街的木質鋪面,黎家內院因有防火牆和鐵製門阻隔而倖免。
據有關材料說,當年黎氏家族有田地達11萬多畝,當時老街的近萬間木製青瓦房中黎家就有4200多間。
距黎家大院僅500米的黎氏祠堂,佔地8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
黎氏的富有和奢華可見一斑。
當問及黎家後人現狀時,梅姓嚮導告訴我們,黎福記後人大多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移居海外。前些年黎家大院最後一代主人的外甥女回來過,參觀了黎家大院和黎氏祠堂。
值得慶幸的是,當地有識之士正在呼籲對此古民居進行保護,當地政府也採取了相關保護措施,如遷出住戶、掛牌、列為市級文物等。
世事滄桑,文物無價。若能將老街現存的黎福記、黎氏祠堂、觀音堂及其他姓氏的民居加以保護、開發、利用,肯定要比一些地方“人造”的仿古街要“火爆”許多……
(內堂房頂房梁房柱)
(天井)
(繡樓上堆放的木料)
(連線前鋪後院的包鐵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