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管中窺豹說國醫,妙手仁心話銅人——淺聊宋朝的醫學發展

作者:由 青史拾貝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1-05-17

傳心豈如會目

“扎心”的宋仁宗

話說景佑元年(1034年),好好的宋仁宗突然間身體就不行了。史書記載是“不豫”,而皇帝死亡的標準流程一般是:“不豫”-“大漸”-“崩”,宋仁宗正一步步向“大漸”邁進,吃什麼藥都不見效。正在這個時候,冀國大長公主(宋太宗之女)推薦了一位叫許希的醫生,當時任翰林醫學,擅長針灸。

管中窺豹說國醫,妙手仁心話銅人——淺聊宋朝的醫學發展

宋仁宗劇照

許希診斷後說:“只要在心臟下面的經絡部位扎針,這病馬上就好(

針心下包絡之間,可亟愈

)”。這心臟附近,可不比別處,何況還是要扎“龍體”。皇帝左右的人都認為不妥,但又沒有更好的辦法。正在大家糾結這個“扎心”的問題時,宋仁宗的“仁”字發揮作用了。宋仁宗平時待官員和老百姓們都不錯,當然對太監們也是這樣。這些太監們感恩戴德,都爭著讓許希在他們身上做實驗。結果發現沒啥副作用。於是許希在皇帝身上施針灸,果然把仁宗治好了。

管中窺豹說國醫,妙手仁心話銅人——淺聊宋朝的醫學發展

您猜猜他會試針嗎

許希因此被提拔為翰林醫官,賜緋衣、銀魚,還有一筆錢。在皇帝面前謝恩完畢,又向西邊下拜。仁宗很奇怪,於是問他原因。許希說:“我的老師是扁鵲,治好您的病不是我的功勞,是我老師教我的辦法,我怎能忘記老師呢?(

扁鵲,臣師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師之賜,安敢忘師乎?

)” 。春秋戰國時期,神醫扁鵲就曾用針灸治好虢國太子的“屍厥”,讓太子死而復生,從而給後人留下了針灸治病的傳奇。

許希申請用他的獎金建一座扁鵲廟,宋仁宗允許,把廟建在汴京城西,還封扁鵲為“靈應侯”。這個廟還沒建好時就吸引了大批的醫生過來參觀,一時成了一個新景點。宋仁宗一想,這又是熱點,又是流量,可不能浪費了。於是把太醫局搬到了這旁邊,順便還能發掘幾個醫學大咖。

管中窺豹說國醫,妙手仁心話銅人——淺聊宋朝的醫學發展

扁鵲廟

許希後來官至殿中省尚藥奉御,並著有《神應針經要訣》行世。

路邊社訊息

管中窺豹說國醫,妙手仁心話銅人——淺聊宋朝的醫學發展

螃蟹雖好,可不要貪吃哦

這裡稍微花一點篇幅介紹一下宋仁宗的病。宋仁宗到底得了什麼病呢?據司馬光的著作《涑水紀聞》記載,宋仁宗打小就喜歡吃螃蟹,“大娘娘”劉太后怕他吃多了傷身,下令“蝦蟹海物不得禁御”,但仁宗是楊太妃撫養大的,可以說是母子情深,於是楊太妃經常偷偷給仁宗螃蟹吃。時間長了,仁宗就得了“風痰之症”。病犯的時候,頭暈眼花,口眼渦斜,四肢麻木,脅肋脹痛,咳嗽吐痰,還經常便秘,其實就是西醫上說的腦血管痙攣。所以仁宗的這次“不豫”很可能跟這個“風痰之症”有關。所以這裡奉勸各位美食家:螃蟹雖好,可不要貪吃哦。

銅人的誕生

許希的針灸技術這麼好,敢在皇帝身上下針,除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平時的實踐也少不了。那麼,他除了在病人身上實驗,還有沒有別的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秘密就在太醫局的那兩具銅人上。

說到銅人,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醫生,王惟一。宋仁宗時,王惟一曾任翰林醫官、殿中省尚藥奉御等職,在太醫局工作。北宋以前,針灸醫學者主要按照唐代《皇帝明堂經》裡指定的人體的針灸經穴來治療,然而,《皇帝明堂經》因唐朝末年的戰亂而下落不明,《皇帝明堂經》的流失致使針灸在取穴中失去了標準。

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王惟一奉詔,竭心考訂針灸著作。他按人形制作人體正面、側面圖,標明腧(shù)穴(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穴位)的精確位置,並搜採古今臨床經驗,彙集諸家針灸理論,著成醫書3卷,取名《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共載腧穴657個。

管中窺豹說國醫,妙手仁心話銅人——淺聊宋朝的醫學發展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針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宋仁宗認為光看書是不行的,必須加強實踐操作。於是拍板鑄造兩具銅人,作為專業教具。(“

古經訓慶至精,學者執封多失,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若案形,復令創鑄銅人為式

”),於是在成書的次年,由王惟一負責設計,朝廷組織工匠,於天聖五年(1027年)以精銅鑄成人體模型兩具,一具置於醫官院,一具置於大相國寺仁濟殿。

管中窺豹說國醫,妙手仁心話銅人——淺聊宋朝的醫學發展

王惟一像

兩具針灸銅人均仿成年男子而制,軀殼由前後兩件構成,內建臟腑,外刻腧穴,各穴均與體內相通,外塗黃蠟,內灌水或水銀,使用時給銅人穿上衣服,刺中穴位,則液體溢位,稍差則針不能入,因而可使醫生按此試針,以供教學和考試之用。王唯一的著作《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為法定教本,由朝廷頒行全國,與針灸銅人相輔行世。為了便於該書的長久儲存和普及,同時將《圖經》刻在石碑上。

管中窺豹說國醫,妙手仁心話銅人——淺聊宋朝的醫學發展

天聖銅人想象圖

針灸銅人的設計和製造,是醫學史上的一大創舉,兩具銅人作為最早的人體模型和針灸直觀教具,使中醫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許希嫻熟的針法,和這兩具銅人教具應該有著莫大的關係。宋仁宗沒想到,他的這個舉動,除了能救別人,還能救自己一命。這大概就是種善因得善果吧,此舉當得起一個“仁”字。

國立醫科大學,探秘銅人之家

銅人是太醫局製造的,那麼太醫局是個什麼機構呢。太醫局是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設立的。設提舉(校長)一人,判局(副校長)二人,教授九人及局生三百人。於翰林院選拔醫官講授醫經。地方上也紛紛仿照太醫局設立地方醫學教學機構。嘉祐六年(1061年)各道、州、府吸收本地學生習醫,由醫學博士教習醫書,學生名額大郡以10人為限,小郡以7人為限。

在學科方面,太醫局課程設定分共修課和加習課兩類。所有專業和科別的必修課程有:《素問》、《難經》、《諸病源候論》嘉祐補註本草》和《千金要方》五種。加習課三個專業分別設定:方脈科為《脈經》、《傷寒論》;針科為《針灸甲經》、《龍木論》;瘍科為《針灸甲乙經》、《千金翼方》等醫學經典。

這裡還不得不提到王安石,王安石變法後創造了“

三舍升試法

”,就是建立分級教學分級管理制度。每年春日為招生考試時間,入學資格無規定。學校規模為300人,其中外舍(低年級)200人,內舍(中年級)60人、上舍(高年級)40人。

學生依學習成績先“外舍再”內舍“,然後進入”上舍“。每月一次測試,每年一次大考。成績分為優、平、否三等。優良者補升內舍。隔一年舍試一次,成績為”優平“二等者補升上舍。上舍還分為上、中、下三等。依學生品德和技術水平而定。

管中窺豹說國醫,妙手仁心話銅人——淺聊宋朝的醫學發展

宋代國家醫學考試試題集

太醫局的學生並不是讀死書,每年需要在朝廷各個部門或者軍隊中實習,而他們的臨床記錄將作為考察其成績的一部分,按治療成功率高低分為上、中、下三等。成功率100%為上等,90%為中等,80%為下等。如果只有70%的成功率就要被降級。如果連50%都不到的就要被除名!學生學業期滿”要舉行畢業考試。也分為理論考試和實踐考試,考得好的有留京指標,可以當尚藥局醫師以下職,醫學博士、學正,學錄等,成績次一些的只能到外州當醫學教授了(此處的博士,教授都是官職名,不能等同於現在。)

從上面的介紹來看,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太醫是很不容易的。放到現在,應該都是醫院裡面的知名專家,正教授。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醫學在宋朝還是很受重視的。國家倡導讀書人學醫,宋仁宗時,范仲淹也喊出“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的口號。王安石、曾公亮、富弼、韓琦、夏竦、宇文虛中曾參加古醫籍整理;蘇軾、陳堯叟、孫用和均有個人收集的醫方著述,計北宋現存的醫方與臨床各科醫書近百種。沈括曾從民間收集驗方,糾正《神農本草經》的謬誤,著有《靈苑方》、《沈氏良方》等。在他的名著《夢溪筆談》裡有不少醫藥學內容。又有《蘇沈良方》,系其與蘇軾收集的民間驗方合集,為後世醫家看重。

宋朝對國醫的重視,在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中也可見一斑,有關醫生的內容在圖中出現了三次。分別是:

趙太丞家

管中窺豹說國醫,妙手仁心話銅人——淺聊宋朝的醫學發展

趙太丞家

“太丞” 是宋代對醫生的尊稱。“趙太丞家” 相當於今稱“ 趙大夫診所” 。診所門前兩側各豎一塊招牌。西側招牌上寫的是“ 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 , 東側招牌上寫的是“ 大理中丸醫腸胃” 。旁邊招牌還有““理小兒貧不計利”等字樣。診所內坐著一位中年婦女, 懷抱小孩。趙太丞正在為小孩看病。可見趙太丞精通內科和兒科。

劉家藥店

管中窺豹說國醫,妙手仁心話銅人——淺聊宋朝的醫學發展

劉家藥店

從趙太丞家向東走二、三十步再向北走十幾步, 可以看到一個座西朝東的大店鋪。店鋪門前高高地豎著一個招牌, 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劉家上色沉檀棟香”。“香”字被一獨輪車所擋,大門上方橫匾額上也有一行字,但是不甚清晰,“沉檀、丸散、香鋪”幾個字依稀可辨。此店應為一個香藥鋪。宋代醫方推崇“香藥”,比如《局方》“治一切氣”方常以香藥為主,如丁香、檀香、麝香、乳香、沉香等等,各種《香譜》記載香藥多達近百餘種。《東京夢華錄·卷二·宣德樓前省府宮宇》載:“

御廊西即鹿家包子,餘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藥鋪、居民

。《東京夢華錄·卷三·相國寺內萬姓交易》”載:“

殿後資聖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散任官員土物香藥之類。

”。

楊家診所

管中窺豹說國醫,妙手仁心話銅人——淺聊宋朝的醫學發展

楊家診所

從劉家藥店出來向北走十幾步, 大街向東拐去。順大街拐進去, 從畫面上可以見到在屋頂之上露出一塊招牌, 上面僅有“楊家應診”四個字。由此可以推斷, 此處是一位姓楊的大夫開的診所。由於畫家只畫出這塊招牌上半部, 招牌下半部及診所被其他畫面遮住, 這位楊大夫和他的診所情況就只能靠我們想象了。

銅人歷險記

中醫在北宋迎來了黃金時代,但好景不長,到北宋末年,由於統治者的昏庸,都城汴京被攻破,兩位皇帝做了俘虜。而在這場戰亂中,兩具銅人遺失了。據說一具是被金軍拿走了,就此消失,而另一具則流落到了湖北襄陽,被湖北襄陽府的知府趙南仲得到。專家推測,這具銅人是金軍入侵汴京前,皇室成員或其他人帶出銅人南逃時留在襄陽府的。後來這具銅人被趙南仲獻給了朝廷。但好景不長,在公元1233年,又被南宋送給了蒙古。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將天聖針灸銅人由汴京移置到元大都三皇廟內,供人觀賞。一百多年後,朱元璋攻佔了元大都,建立了明朝,第二具針灸銅人仍放置在三皇廟內。

到了明英宗正統八年,天聖針灸銅人已存在了400多年。這時的針灸銅人已日顯破舊,銅人身上的穴位名稱也已模糊不清。明英宗朱祁鎮決定依照宋天聖針灸銅人重新鑄造一具天聖銅人,同時還仿製了宋天聖石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史書記載:重新鑄造的針灸銅人與宋天聖銅人“不差毫釐”。(明正統銅人通高213釐米,全身共有666個針灸點。此銅人現保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管中窺豹說國醫,妙手仁心話銅人——淺聊宋朝的醫學發展

明朝正統銅人

後人把新鑄的針灸銅人稱之為“明正統針灸銅人”。“明正統銅人”鑄成後,被安置在明太醫院署的藥王廟內,並一直保留到了清代。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被沙俄軍隊劫走,至今還存放在俄羅斯列寧格勒博物館裡。但是第二具宋天聖針灸銅人卻從明英宗後再無記載,下落不明。

雖然官方鑄造的銅人歷經坎坷,有重鑄,有遺失,但民間自己鑄造的醫學銅人也有很多,祖國的醫學發展並沒有因為戰亂而停止,但總的來說,只有國運昌,才能國醫昌。

結語

在宋朝,國家對中醫的發展十分重視,除了上文介紹的內容外,宋朝專門成立負責藥品製造和經營的官方機構,即熟藥所,又稱“賣藥所”,是古代第一個國家藥店,是現代中藥店的前身。從藥材收購、檢驗、管理到監督中成藥的製作,都有專人負責。政和四年(1114年),根據尚書省的建議,熟藥所改名為醫藥惠民局,主要製造出售丸、散、膏、丹等中成藥和藥酒,這些藥物服用簡便、攜帶方便、易於儲存,很受醫生和病人歡迎。除此之外,還設立了校正醫書局(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官辦醫書出版發行機構。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由北宋太常寺所屬的太醫局設立。主要為太醫局培養醫科學生提供教材。)、安劑坊(我國最早的醫院雛形)等機構來促進醫學的發展。

祖國醫學博大精深,我們的先輩們靠著它對外濟世救人,對內修身養性。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本文試圖以銅人做引,對宋朝的國醫發展做個簡單的介紹,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宋朝的醫學發展,就像它的經濟發展一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