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社會變革時代的復古革命思潮:古文經學

作者:由 灤陽誠毅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3-10

復古思潮是什麼意思

社會變革時代的復古革命思潮:古文經學

讖語: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炎際火為主。(劉歆根據《赤伏符》推算得來的)

劉秀(劉歆):王莽老賊,我劉秀代表上天消滅你!黃曆說太白星出來時行動一定成功!

王莽:大司馬董忠、衛將軍王涉和國師公劉歆謀反,趕緊把他們抓起來!

劉秀(劉歆):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劉秀:你怎麼知道這個劉秀不是我呢?

一、小農經濟向莊園經濟轉型

“當自由地一旦變為可以出讓的土地財產,變成商品的土地財產,從那一瞬間起,大土地所有制的產生,便僅僅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恩格斯《德國古代的歷史和語言》

(一)莊園經濟比小農經濟競爭力更強

戰國末期,各國的土地可以自由買賣是土地私有制確立的關鍵。隨著經濟不斷髮展、土地大量開墾和商品流通加快,使得私有土地買賣成為了可能。伴隨著土地的私有制確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成為封建經濟的主體。在小農經濟條件下,農民們獨自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低,在莊稼歉收的年份,無力向國家繳納賦稅,不得不將國家分配的土地賣出。

在莊園經濟中,豪強地主採用先進技術、規模生產在抵禦天災和提高糧食產量方面就有著相當大的優勢。豪強地主財力雄厚,他們利用經營商業或高利貸等聚斂來的錢財,大量裝備新式耕具,招徠大批的依附農民,在莊園中組織起小規模的協作生產,開築與先進耕作技術相適應的“破渠灌注”水利灌溉工程,使用先進的水排和風車等技術。

(二)豪強地主的莊園經濟受到政府的支援

漢代的莊園經濟是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併形成的產物,它以多種經營,自給自足為特徵,形成漢代的一種獨立的經濟體系。政府承認土地的合法買賣自由,而官僚、地主也趁機利用經濟實力巧取豪奪,迅速從小農手中奪得土地。造成了土地高度集中,最終形成了豪強地主經濟。由於田莊具有經濟自給自足、擁有各種手工業作坊、勞動者生活有所保障、有利於田莊所在地區的社會穩定等許多特點,使得漢代地主莊園經濟適應了社會的發展,成為了當時最理想的生產基地。

二、豪強地主開始掌握國家的經濟命脈

豪強地主產生於秦漢,消亡於隋末。豪強地主的主要成分是戰國以來的舊貴族,另一部分為秦漢時期新興的豪門大戶。豪強地主的莊園使農民少受戰亂之苦,客觀上保護了生產力;突破了單一的農業經濟,使各種生產相互促進。

社會變革時代的復古革命思潮:古文經學

(一)功臣、貴族紛紛變身豪強地主

為了鞏固新興的國家政權,漢初統治者採取了諸如“復故爵田宅”、獎勵軍功等各項政策措施,培植了大批豪強地主。豪強地主透過侵奪民田、接受封賞等各種方式主動或被動獲得大量土地,並最終形成地主田莊。進入西漢中期後,土地買賣的活動也變得更加活躍,豪強田莊經濟便隨著新興的生產力,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了。東漢是靠豪強地主的支援建立起來的,因而豪強地主的勢力在東漢獲得了比西漢更大的發展。終東漢之世,豪強地主的勢力經久不衰。為維持對農民的統治和保衛莊園財產,許多豪強地主不僅佔有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人手。而且還擁有私人武裝擁有“部曲”家兵,修築防禦工事,並打造武器裝備,擁有一定規模的私人武裝力量。

(二)豪強地主向世族門閥演進

莊園經濟這一經濟形式形成於西漢末年,至東漢時期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重要經濟形式。而田莊的主體是:豪族、勳臣、貴戚,其重要的特點是“閉門成市”和擁有私人武裝。漢代豪強地主莊園是相對封閉的經濟社會單位。

西漢中葉後,伴隨著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豪族地主集團作為一股政治勢力日益膨脹,並派生出世族地主,其中私人武裝在東漢社會末期的分裂割據中有著重要的影響。當時,豪強地主不但擁有大量土地,也用經濟和超經濟強制手段控制著大批勞動者,建立了合法半合法的莊園武裝,當然也就實際上擁有了在莊園內的司法和行政權力,有超脫於中央王朝之外的傾向,於是豪族地主經東漢至曹魏終於形成了世族門閥。

三、中央集權體制向門閥制度轉型

莊園經濟是門閥產生的決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對歷史發展的程序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發展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因此,在經濟條件成熟之後,必然有某些上層建築的因素對東漢門閥的產生髮揮了直接的影響。

(一)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以尚書檯限制相權

漢光武帝劉秀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劉秀鑑於西漢晚期的權臣專政,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檯。

尚書檯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僕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檯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此時尚書檯已成為組織複雜的機構﹐成為政府的中樞﹐號稱中臺。所以章帝時韋彪說:“天下樞要﹐在於尚書。”但是在東漢﹐尚書檯仍然算是少府的下屬機構。尚書令﹑僕射﹑尚書等官的祿秩都較低﹐令秩千石﹑僕射﹑尚書秩均六百石。

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檯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如外戚大將軍梁冀、大將軍何進均以“錄尚書事”的職銜成為權臣。

(二)察舉制向九品中正制演進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桓靈時童謠》

在察舉制下,經歷兩漢四百多年的執行,百弊叢生。到東漢中後期弊端日益嚴重,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他們選士任官往往推薦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如此使得察舉範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社會上出現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經學”的官僚門閥集團。最為典型的例子即是袁紹、袁術家族“四世三公”,袁紹、袁術憑藉袁氏家族幾世的政治積累成為東漢末年實力強大的割據勢力。

此時的察舉制已蛻變為變相的世襲制,成為那些公卿大族維護自己勢力,維持特權的工具了。於是在以魏代漢的漢獻帝禪讓之後,察舉制也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

(三)刺史改為“州牧”。

漢武帝時設定刺史制度,以六百石官監察包括二千石的太守在內的地方官。漢靈帝時,為鎮壓農民起義,再設州牧,並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軍政大權。如漢末劉表為荊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都等於割據政權。州牧成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地方監察職權為牧副監所行使。

地方軍政大權完全被下放,州牧職位的權力完全被豪強地主階級掌握。中央政府政令再難發出國都,隨著中央喪失對地方掌控,關於地方官員職位的任命就變成了一紙空文,在尊奉中央命令的地方官員來看也僅僅是對地方勢力的認可而已。

四、古文經學:理想主義儒學的復古實踐

(一)理想主義的復古思潮

社會變革時代的復古革命思潮:古文經學

周禮

在古文經學家推崇的《周禮》與《左傳》集中表達了合乎禮治原則的理想政教制度的構想。《周禮》的意義偏重於對文學的制度性安置,核心在於“樂”的政教功能;《左傳》的意義則偏重於文法的具體規定,其實質即如何在書寫中寄寓王道理想。

社會變革時代的復古革命思潮:古文經學

左傳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學成為漢代社會的主流思想後,儒生試圖以儒家的政治理想改革漢朝政治制度。於是面對西漢末期嚴重的社會危機時,儒生群體便寄希望於王莽的復古改制。而古文經學宗師劉歆更是成為學術文化事業的最高領導人了。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官制,恢復井田制。還把鹽、鐵、酒、制幣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將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而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也不停回覆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不斷引起天下貴族和平民的不滿,於是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從而導致新朝的滅亡。

(二)復古思潮之弊——割據地方

豪強地主壟斷文化,專治經學,其中一些人對傳播、發展古代文化做出了貢獻。古文經學所推崇周代的井田制、分封制固然是一種寄理想於上古政治,但也是迎合了豪強地主排斥中央集權、支援地方割據的政治要求,於是在社會變革時代便衍生出割據地方的分離主義來。

“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三國志》

漢朝宗室劉焉在向東漢朝廷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之後,又向朝廷請求為益州牧。為自己謀取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的職位,赤裸裸的以權謀私,擔任州牧後立馬成為豪強地主的代言人,他的兒子更是繼承了他的州牧職位,將朝廷官職世襲化,於是在誕生於華夏農耕區域延續四百餘年的中央集權國家,形成了豪強地主割據地方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