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桐鄉的稀姓|桐鄉豐姓不多,但因為出了豐子愷,知名度很大

作者:由 正春和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4-15

近朱者亦是什麼意思

文 | 鬱震宏

近期連續寫了兩篇桐鄉的稀姓,朋友們讀了,或留言補充,或微信告知,才知道桐鄉境內還有很多稀姓,漲姿勢,非常感謝,這裡再作介紹,期待讀者朋友繼續補充。

桐鄉的稀姓|桐鄉豐姓不多,但因為出了豐子愷,知名度很大

豐,桐鄉豐姓不多,但因為出了豐子愷,知名度很大。

豐,是古老的姓氏,《左傳》裡有豐卷、豐愆。宋朝時,寧波豐姓出了不少人物,其中最有代表性是豐稷(1033—1107),官至御史中丞、禮部尚書,是章惇、曾布、蔡京的死敵,鐵骨錚錚,朱子極為推崇他。

封,非常古老的姓氏,

《漢書-古今人表》中,就有一個封巨,他是黃帝的老師,可信與否,姑妄聽之,但可以反映這個姓氏的古老。

封姓最有名的,當屬唐朝初年的封德彝,他出身貴族,舅舅盧思道,隋朝初年的文聯主席,封德彝從小聰明,盧思道說:

是兒識略過人,當自致卿相

。意思是說,外甥像孃舅,我這個外甥將來是做宰相的料。後來確實被他說中了。

申屠,是老底子烏鎮的望族,出過不少進士、舉人。

申屠,古代的書裡也寫作“申徒”,漢朝時,申屠出了兩位特別著名的人物,一個是西漢的申屠嘉,漢文帝時候的丞相,為人剛直,連漢文帝的寵臣鄧通,也差一點被他斬頭;漢景帝時候,申屠嘉被晁錯“惡人先告狀”,活活氣死。

一個是東漢的申屠蟠,隱士,他住在樹上,“因樹為屋”這個成語,就是因他而來。

康,是一個外國姓氏。

上市(今崇福鎮)有康姓,明清兩代為地方望族,做官人家,據說與臨平康氏同出一祖,俞曲園《九九銷夏錄》卷六《一鎮有志》說,小時候在臨平,看到過康蓮伯、康子蘭兄弟寫的《臨平鎮志》,可惜後來沒有傳下來。

康姓,一般而言,出自康居國,不是漢姓,《史記》記載:康居在大宛西北二千里。為中亞地區的一個古國。漢朝時期,康居國人有的進入印度,有的遷居中國,或者由印度到中國,都以康為姓。

比如《高僧傳》記載,南朝初年的曇諦和尚,俗姓康,祖上為康居人,東漢末年來到中國,定居在吳興(湖州),逐漸成為湖州一帶的官宦世家。又有南齊的惠明和尚,祖上亦為康居人,東漢時遷居中國東吳(東南沿海),《高僧傳》有載。

我估計,曇諦、惠明兩位法師可能同出一祖,即吳興康氏。吳興康氏後來分佈蘇南浙北一帶,唐朝高僧法藏和尚(賢首),蘇州吳縣人,俗姓康,他的祖上就是康居人。

桐鄉、臨平一代的康姓,也許就出自吳興康氏,歷史比較悠久了。

又,三國時吳國第一高僧康僧會,他祖上也是康居國人,世居印度,他父親因為做生意,帶了家族定居在廣東廣西一帶,這也許是康有為的祖上。

又,高麗國也有康姓,北宋時有康戩,高麗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官至廣東轉運使。

寇,上文說到康戩,他曾經彈劾過寇準,這裡順便說說寇姓。

寇姓,我特別喜歡兩個人,一個是東漢的開國功臣寇恂,一個是北宋的寇準。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屬北京)人,我曾經在昌平山裡住過一段時間,在那裡讀顧炎武的《昌平山水》,也時常想起寇恂。

寇恂之於光武帝,就像蕭何之於漢高祖,他做河內太守的時候,光武帝部隊的後勤保障、物資供應,全靠了他。寇恂是東漢功臣,但是他的曾孫寇榮後來被漢桓帝殺了,著名的冤假錯案。寇榮有一句名言:悲夫,久生亦復何聊。

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人,十九歲就考中進士,可見智商超群,宋太宗特別喜歡他,《宋史》記載,寇準到青州做官,宋太宗每天想念,茶飯不思,就像戀愛的人一樣。

後來宋真宗也如此,寇準被陷害,貶官到了道州,宋真宗並不知情,他問身邊的人:“吾目中久不見寇準,何也?”兩代皇帝,跟寇準都曾發生過戀愛模式。

寇準在民間的知名度很大,元雜劇《昊天塔孟良盜骨》、《呂蒙正風雪破窯記》,都有他,過去的老百姓看了戲文,都知道寇姓。

燕,古代濮院,燕為望族,明代時有燕弼,貢生。

燕,稀姓,但知名度大,因為梁山好漢有“浪子燕青”,但需注意,燕,作為姓氏,要讀“煙”,不讀“厭”。

燕姓名人,以宋代燕肅(961—1040)為代表,他字穆之,青州人,官至禮部侍郎,是宋代著名的科學家,創造了指南車、記裡鼓(測量工具)、蓮花漏,還寫有《海潮論》。王安石稱燕家為“仁人義士之家”。

樓,是一個名人輩出的姓氏,

戰國時期,趙國有樓緩,趙武靈王想與先進文化接軌,實行胡服騎射的政策,阻力很大,樓緩第一個贊成,最終使趙國成為強國,後來他又到秦國做丞相,可見才能出眾。

說到趙國,不得不提樓煩。樓煩,是趙國西北面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多擅長騎馬射箭,所以秦漢時期,善於騎射的人被稱為“樓煩”,還專門設有樓煩將。後來樓煩被滅了,漢朝時設立樓煩縣,這個國家的後裔很多姓了“樓”。

西漢時期,樓姓最著名的是樓護。樓護棄醫從仕,出入五侯之家,跟所有的高官都談得來,情商特別高,當時稱為“穀子雲筆札,樓君卿唇舌”,翻譯出來,就是凡事只要谷永一個簡訊、樓護閒話一句,都能搞定。樓護很重朋友感情,他的朋友呂公,沒有孩子,樓護便把他接到家裡,養他一輩子。

寧波、金華是樓氏聚居區,這兩地的樓氏,宋代時特別出名。寧波樓氏的代表人物是樓鑰(1134—1213),金華樓氏的代表人物是樓炤(1073—1145),這兩位都官至副宰相。其中,樓炤的曾孫做過崇德縣的知縣。

婁,西漢初年有婁敬,漢朝建都長安,就是婁敬提出來的。

唐朝時有婁師德,官至宰相,“唾面自乾”這句話,出自婁師德。狄仁傑做宰相,也是婁師德推薦的。

嘉興婁氏,很出名,宋朝時有婁機,字彥發,官至資政殿學士,寫有《班馬字類》,是文字學的大師。

斯,是上八府的大族,定居歷史悠久,

《三國志-賀齊傳》記載,賀齊做剡縣(今紹興)的代理縣長,當地有個局長叫斯從,很強勢,賀齊打算懲處他,副縣長便勸諫說:

從,縣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

《三國志》還寫到東陽人斯敦,著名孝子,這說明斯氏家族在浙東地區的定居歷史,是非常早的,而且家族勢力很強,深得當地民心。

文,斯文,都是姓。

文,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左傳》就有文之無畏、文之鍇。文之無畏,《呂氏春秋》引作“文無畏”,可見“之”是一個助詞,跟《孟子》裡的庾公之斯、尹公之他一樣。

文姓,名人很多,浙江人熟知的,越王勾踐手下有一個文種,他本是楚國人。吳國有文之儀,是吳王闔廬的老師,見《呂氏春秋》。按照先秦文獻的記載,文姓的分佈區域大致在中國南方。

漢朝時,文翁化蜀,為讀書人常用典故,非常出名。宋代則有一代名臣文彥博、書畫家文同。我在北京時,有一個朋友,姓文,四川閬中人,四川是文姓聚居區,古書記載很多。

史,人口不少,名人也多,

西漢後期位列金張許史四大家族,南宋的史浩、史彌遠、史嵩之,三代宰相,都是特別著名的人物,但在桐鄉卻是稀姓。

桐鄉史氏,其實也是地方書香門第,老底子出過不少有功名的人,呂留良家族被抄家後,房子就是史家買下的。

鄔,古老的姓氏,

《左傳》有鄔臧,唐朝有書法家鄔彤,他與狂草之王懷素是表兄弟。

桐鄉什麼時候有鄔姓,很難考證,但隔壁的海寧,唐朝就有鄔元昌、鄔元崇兄弟,都是當時的名人,現在海寧許村仍有鄔姓村落。我估計,桐鄉鄔姓,有可能是唐朝鄔氏兄弟的後裔。

都,都、鬱字形相近,很容易弄混

宋代笑話,說《論語》裡的“鬱郁乎文哉”,白字先生讀成“都都平丈我”。無獨有偶,傳說蘇州有一個都泰玄墓,都泰玄,是南朝的青州刺史,但有的書上也寫成“鬱泰玄”,作為一個姓鬱的人,我對都姓印象深刻。

桐鄉縣城有都姓,是清代望族,出過舉人老爺。我曾聽朋友說,桐鄉縣城西面鄉下,有都姓村落。都姓,海寧比較多見,也許同出一系。

都氏,漢武帝時有都稽,因捉了南越國相呂嘉,被封為臨蔡侯。都姓最有名的古代人物,大概要數明朝蘇州人都穆(1458—1525),他是沈周的學生,唐伯虎的朋友,精詩書畫,曾有一首《寡婦》:白髮真心在,青春淚眼枯。意在言外,感人至深。

鮑,桐鄉鮑姓,名人不少,

最有代表性的,是元末明初的鮑恂,家在崇德縣城的北面,地方誌上說他家在屠甸的鮑涇,是不對的。

計,春秋時期,越國有一位經濟學家,叫計然,是范蠡的老師。

姓氏書上,一般都把計然作為計姓的始祖,說明上八府一帶有計姓的歷史很早,離桐鄉最近的,是吳江,吳江計姓是地方望族,清初有計東,非常著名的文學家,是一個極有風骨的人。

支,嘉興各地多有分佈,

明朝時有支立、支大綸,都是嘉興人。

崑山支姓,也是地方望族,明朝時有支可大,萬曆進士,官至湖南巡撫,是平定播州治亂的大功臣。

奚,我曾經開電瓶車浪遊,在大麻北面的一個小廟的牆上,看到幾個奚姓人,乃知大麻也有此姓

讀過《詩經》人,都知道奚姓,《詩經》裡最長的一首詩《閟宮》,就是奚斯寫的,所謂“路寢孔碩,新廟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碩”是也,可見奚斯是中國最早的作家之一。

巧的是,春秋時期,吳國也有一個叫“奚斯”的人,這說明,奚姓在江浙一帶定居的歷史之早了。

奚姓名人,南唐時有奚超、奚廷珪父子,都是制墨高手,屬全球馳名品牌。那時候寫字都用毛筆,所以他們的名氣特別特別大。

嵇,出自奚姓,

據虞預《晉書》記載,嵇康家本姓奚,會稽人,祖上遷到譙郡,改姓“嵇”,取“會稽山”之意,表示不忘本。

還有一種說法,說譙郡有一座嵇山,嵇康的祖上搬到那裡定居,所以改姓了嵇。總之,嵇姓出自奚姓,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嵇姓,湖州比較多見,比如練市鎮,舊時以嵇為地方第一望族,傳說出自北宋名臣嵇穎。練市與桐鄉交界,桐鄉嵇姓,也許與此有關。

遠一點,如無錫,清代出過嵇曾筠、嵇璜父子閣老。當然,嵇康的名氣最大,後世粉絲無數,比如北宋的張叔夜,字嵇仲,就是從“嵇康,字叔夜”而來的。

郎,我去年和朋友去鳳鳴街道,訪蔡家橋,李永華兄說,西北角的那個村坊,叫郎家埭(印象如此)。

郎姓,我知道得很早,初中在餘杭縣的亭趾鎮讀書,就有一位郎姓同學。

郎,本是地名,在今山東省魚臺縣,魯懿公的孫子被封在郎,後世子孫便以郎為姓。

郎、鬱都是耳朵旁,但郎姓名人比鬱姓多得多,漢朝時有郎宗、郎顗。唐朝有詩人郎士元,與錢起齊名,被稱為“前有沈宋,後有錢郎”,當時的公務員凡是出差、工作調動,以能得到郎士元、錢起的贈詩為榮,否則就很沒面子。

所以《全唐詩》有郎士元詩歌一卷,大部分都是贈行之作。郎士元是北方人,但他大概來過江南,所以他有一首《蓋少府新除江南尉問風俗》說“客路尋常隨竹影,人家大抵傍山嵐;緣溪花木偏宜遠,避地衣冠盡向南”,可見他對江南的熟悉。他還有兩首《聞吹楊葉者》,折了楊柳葉,當樂器吹奏,讓人想起小時候。

北宋時,有一代名臣郎簡(968—1056),臨安人,官至刑部侍郎,王安石受過他的撫養教誨之恩,終生感念。郎簡在滕州做長官的時候,興學養士,滕州開始有讀書中進士的人。巧的是,北宋高僧契嵩就是滕州人,他後來主持靈隱寺,跟郎簡特別要好。郎簡晚年住在杭州城北,跟桐鄉很近。

離桐鄉最近的,是臨平,明末臨平有郎駒,字季千,沈謙的《臨平記》裡收有他的詩。以臨平為中心,十里範圍,南北都有郎姓,可惜不知道郎駒具體是哪裡人?

萬,萬不算稀姓,

但在桐鄉,人口不多。《孟子》七篇,其中有一篇《萬章》,萬章是孟子的學生,過去讀書人讀《四書》,沒有人不曉得萬章的。

東漢的開國功臣,有“雲臺二十八將”,其中就有一個萬修,《後漢書》裡有傳,但他的事蹟很少,為什麼會被列入“雲臺二十八將”,是一個謎。

萬姓在中國東南定居,大概很早,三國時期,吳國有一個萬震,官至丹陽太守,寫了一本《南州異物志》。吳國還有丞相萬彧,孫皓做吳國的皇帝,就是他在做烏程縣令的時候,向大臣濮陽興、張布極力推薦的。

幹,非常古老,夏朝的時候,有幹辛。

《左傳》有幹徵師,漢朝有幹長,寫了《天下忠臣》九篇。我們最熟悉的,是晉朝的幹寶,《搜神記》的作者,他雖籍貫新蔡,但早已定居在嘉興境內,大概在海鹽、海寧一帶。

幹寶的祖父幹統,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將軍,可見這個家族早已是吳國的貴族了。幹是稀姓,但在嘉興各地都有分佈,大概與幹寶是有淵源的。

成,我有成姓的同學,所以很早知道。

成姓名人眾多,子路的學生裡,有一位成回。春秋時期,楚國有成得臣、成大心、成熊,可見中國南方是成姓的一個重要發源地。

成姓名人,我最熟悉的,一個是唐朝的成玄英,他註解《莊子》,我們現在研究《莊子》,還繞不開他。一個是明朝的成基命,萬曆三十五年進士,崇禎時期官至閣老,是一代名臣。

杭,海寧長安、許巷比較多見,

民國時著名《周易》大師杭辛齋,就是長安人。東漢時,有一位杭徐,官至長沙太守,也寫作“抗徐”,大概杭、抗是同一個姓。

《百家姓》有一句“鬱單杭洪”,所以我對杭姓很熟悉。記得我們年輕時候有一個歌星,姓杭,可惜記不起來了。我有一個老師,姓杭,很多年未見了。

畢,我有一位叔祖母,姓畢,所以很早曉得有此姓。

畢姓,人口不算多,但出的名人卻特別特別多,晉朝時有一位畢卓,字茂世,是風流名士,他說過一句名言: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兩手都要硬,拍浮酒池中,便足稱名士。見《世說新語》。

宋朝時,畢姓出了一文一武,即宰相畢士安、名將畢再遇。清朝有大學者畢沅。

桐鄉屠甸的畢家,是地方望族,清朝時畢槐考中舉人,是屠甸歷史上第一個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