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愛的起源:如何透過與他人的關係,建立起健康、幸福的情感生活

作者:由 楠悅讀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6-15

愛的結構怎麼讀

本文字數3163,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愛的起源》。

托馬斯劉易斯(Thomas Lewis),醫學博士,加利福利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精神病學臨床教授,主要教授發展心理學、精神藥理學和精神生物學等相關學科。

法拉利阿米尼(Fari Amini),醫學博士, 加利福利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一直在加利福利亞大學舊金山分校任教並擔任舊金山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長。

理查德蘭龍(Richard Lannon),醫學博士,加利福利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精神病學臨床副教授。直到退休前一直擔任情感障礙專案負責人。教學期間,四次榮獲優秀教學獎。

三位精神病學領域的專家,基於腦科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結合一線的診療經驗,建立起一套關於愛的科學理論。這套理論說明了愛在生物進化歷程中的起源,以及愛對人產生的複雜影響。本書從腦科學的角度說明,人類的理性對情感的控制十分有限,只有透過與他人的關係,才能建立起健康、幸福的情感生活。

愛的起源:如何透過與他人的關係,建立起健康、幸福的情感生活

01、愛怎樣產生的?

愛是怎樣產生的?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愛起源於兩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我們都知道,人類屬於哺乳動物,而哺乳動物是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從今天的研究看,爬行動物的大腦是沒有情感活動的,只能維持那些最基本的生理活動,包括:呼吸、吞嚥、心跳、求偶、交配,以及對突發的危險產生恐懼反應,等等。換句話說,兩隻鱷魚可以繁衍後代,但受限於大腦結構,它們之間不可能產生愛情。

到了兩億多年前的三疊紀,哺乳動物出現了。它們的大腦發展出了一層新的組織,叫做“邊緣系統”。這層新的腦組織帶來了一項全新的功能,這就是情感。有了這層腦組織,後來的人類才可能具備愛的能力。作者認為,從爬行動物到哺乳動物,最根本的變化既不是外形,也不是體溫,而是它們對後代的關注程度。

比如,一隻海龜,在沙灘上產下卵之後,就回到海里去了,留下它的孩子們自己面對危險的世界。而哺乳動物懷孕後,是用恆溫的身體攜帶著發育中的胚胎,在後代誕生後,還會用乳汁哺育後代,陪伴、保護著後代,一直到它們具備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哺乳動物的育兒方式,要求它們具備表達和感受情感的能力。在這種新的要求下,哺乳動物發展出了邊緣系統,這層全新的大腦結構。

今天的腦科學也已經證明,假如大腦的邊緣系統受損,哺乳動物就會失去情感能力。比如,它們不會對同類產生同情心。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項有些殘忍的實驗:他們切除了一隻猴子大腦裡的邊緣系統。結果,手術後的猴子對猴群裡的其他同伴表現得極其冷漠。它會直接從同伴的身體上踩過去,就好像踩在沒有生命的石頭上一樣。它還會直接奪走同伴手中的食物,完全不在意它們的感受。類似的實驗還證明,邊緣系統受損的哺乳動物會喪失和同伴玩耍的能力,以及撫養幼崽的能力。

所以,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愛起源於兩億多年前的三疊紀。那時候,最早的哺乳動物出於哺育後代的需要,進化出了負責情感活動的腦組織,大腦邊緣系統。包括愛在內的人類情感,至今都是由這個古老的腦組織來控制的。

當然,生物的進化不會到此結束。在邊緣系統之後,人類和少數高階的哺乳動物,又進一步演化出了第三層腦組織,這就是大腦新皮質。今天的研究人員已經瞭解到,大腦新皮質是多種理性思維能力的發源地。這些能力包括:語言、規劃、推理、抽象思維,等等。籠統地說,大腦新皮質是負責理性活動的腦組織。

那麼,更高階的理性,能不能控制我們的情感活動呢?這就涉及一個常見的誤區了:理智慧夠控制情感。現代腦科學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妄念。這是因為,我們的三層腦組織之間的關係,不是由最新出現的部分,控制比較原始的部分,而是反過來,大腦新皮質在很大程度上接受邊緣系統的調節,而這兩部分大腦,又依賴於最古老的爬行動物腦來維持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無法用理智強迫自己愛上一個人。

02、愛對人的影響

既然一個人依靠自身的理智無法控制情感,那當愛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就束手無策了呢?並不是。因為,愛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種情感關係,我們不必獨自面對它。愛的本質:在兩個人之間建立情感聯結。

這種情感聯結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作者認為,在最表層上,情感可以相互傳染;更深一層,情感會影響人的生理指標;而在最深刻的層面上,情感還會塑造人的行為模式。這三種由淺入深的影響,對應著三個腦科學效應:邊緣共振、邊緣調節、邊緣修正。

1、邊緣共振

在日常生活中,情感傳染最常見的途徑,就是表情。小嬰兒總是喜歡盯著別人的臉看,一副充滿好奇心的樣子,他們在看什麼呢?就是在辨認周圍人的表情。當嬰兒看到母親的表情冷淡,或是愁眉不展,他也會哭泣;而當他看到母親在微笑,他也會跟著微笑。嬰兒不是單純地模仿母親的表情,他透過觀察母親的表情,感受到了母親的情感狀態,從而產生了相應的情感。到我們長大以後,這種效應仍然會在成人之間發生,我們能夠感知到身邊的人的情感狀態,還能將自己的情感和身邊的人同步。

2、邊緣調節

不過,這種傳染只是情感在人和人之間的表層傳遞。在關係更親密的人之間,情感還會影響到人的生理機能,讓兩個人的各項生理指標趨於同步。這種效應,叫做“邊緣調節”。

我們來看一個有點殘忍的反面案例。13世紀的時候,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雷德裡克二世做過一場愚蠢的實驗。為了瞭解人類天生的語言是什麼,他找來了一些嬰兒,命令養母和護士們只能給他們哺乳、沐浴,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所需,但是她們必須板起面孔,不可以和孩子們咿咿呀呀地說話。這就阻斷了嬰兒和照顧者之間一切正常的情感互動。結果,這些嬰兒們還沒學會說話,就失去了生命。弗雷德裡克的實驗讓人們獲得了一個沉重的教訓:即便給予充分的物質條件,假如缺少了父母的愛撫、溫柔的語言和表情的互動,嬰兒就沒辦法活下來。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身體的生理指標沒辦法維持正常狀態。科學家們發現,我們身體的生理指標,包括心率、血壓、體溫、免疫功能、血糖、激素等等,都會和身邊的人,尤其是那些關係親密的人,保持同步。這是我們讓身體維持在穩定狀態的重要方式。如果中斷跟他人的關係,個人的生理節律就很容易發生紊亂。在嬰兒身上,這種效應尤其明顯。因為嬰兒的身體還沒有成熟,他們大多數的生理指標,都需要透過和照顧者保持同步,才能調節到理想的狀態。比如,和父母親一起睡覺,嬰兒的呼吸節奏就會跟父母親的節奏同步,變得更有規律,睡眠質量也會提高。即便在成人以後,人體仍然不能完全依靠自身來調節全部的機能。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擁有親密關係的人,更容易保持健康。

3、邊緣修正

情感對人的影響還不止於此,在第三個層面上,持久、深刻的情感經歷還會塑造我們的記憶,形成一套穩定的情感模式。情感模式不僅決定了我們怎樣和別人相處,還會塑造那些愛我們和我們愛的人。這種效應叫做“邊緣修正”。

情感模式,本質上是一種記憶。記憶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叫做“外顯記憶”;第二種,叫做“內隱記憶”。外顯記憶,就是我們的大腦有意識地記錄下來的各種資訊。而內隱記憶,是指那些在我們無意識的狀態下,輸入到我們大腦中的資訊。

情感模式,是以內隱記憶的形式儲存在大腦裡的。這種記憶非常牢固,也很難察覺。比如母語,絕大多數的人都可以熟練地使用母語來進行日常的交流。但是如果我請你給我講講母語的語法結構,分析一下句子的成分,假如你不是一個語言學者,你大概很難說得清楚。我們的情感模式也是這樣,我們明明是在用情感模式處理親密關係,但是卻不自知,更不能準確地描述自己和他人相處的模式。

所以我們和他人的情感互動,會影響彼此的情緒和身體,塑造我們的記憶。伴隨著這些效應,我們和他人建立起情感聯結。而愛,也就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

愛的起源:如何透過與他人的關係,建立起健康、幸福的情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