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洞察企業行為:隱藏在背後的財務真實性調查|財智乾貨

作者:由 財智無界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6-28

如何判斷企業的盈虧

洞察企業行為:隱藏在背後的財務真實性調查|財智乾貨

企業的行為最終會透過若干種方式反映出來。如某咖啡公司因為抑制不住對規模的追求而刻意造假,最終受傷的還是自己。那麼企業的哪些行為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這背後又隱藏了什麼含義?

洞察企業行為:隱藏在背後的財務真實性調查|財智乾貨

企業財務真實性調查

財務真實性通常是指業績真實性,業績真實性通常體現在收入、利潤兩個指標上。一個企業不論商業計劃如何宏偉,如果不能產生收入、利潤,最終必然無法長久。企業本身是要自負盈虧的,脫離這個本質談其他的,就是自我陶醉。

既然是盡職調查,就一定要抓本質,抓不住本質,就會被幻象所迷惑。當然財務真實性也不侷限於收入和利潤,這兩個指標只是假的結果體現,為達到這個結果,整個財務報表都會“動”起來。要想知道財務真實性如何,我們就得先了解企業“造假”慣用的一些手法。

我們先來了解財務造假的基本邏輯。為了謀求上市,或者是獲得貸款、獲得投資,企業就需要“漂亮”的業績,造假的結果是收入增加,利潤增加。

收入來源於客戶,要有收入必須構建相應的客戶,必然也會帶來採購的增加,這就需要建立更多的供應商或是加大對供應商的採購,而完成這一切需要與之匹配的現金流,那又需要透過建立更多的資產來轉移資金,進而形成資金流動的閉環。

總結起來就是,虛增(構)客戶和供應商,虛構與業務匹配的現金流,虛構資產“消化”現金流。具體來說,有以下一些方法。

洞察企業行為:隱藏在背後的財務真實性調查|財智乾貨

提前確認收入,期後做退貨處理,

或形成應收賬款長期掛賬

企業的每一項業務都是真實存在的,體現在交易對方是真實的,交易合同是真實的,交易內容也是真實的,唯一不真實的就是交易對方的付款意願。

有的企業在臨近期末,為了衝擊當年度業績,把一些還不符合收入確認條件的業務也確認了收入,然後在下一年度又進行衝回。

2016年7月20日,證監會公佈了對某公司的處罰,公告中提到如下內容。

2013年某公司提前確認收入87,446,901。48元,虛增利潤68,269,813。05元。2013年12月,某公司針對售價在3。8萬元以上的軟體產品(3。8萬元策略投資終端、9。8萬元投資家機構版、19。8萬元投資家VIP版、58萬元投資家至尊投顧版)制定了包含“若在2014年3月31日前不滿意,可全額退款”條款的營銷政策。

2013年12月3日至11日,此營銷政策在某公司官方網站上進行過公開宣傳;後雖在某公司管理層要求下將“可全額退款”的條款從網站上刪除,但2013年12月全月,某公司所有營銷區域的銷售人員在營銷中,均向客戶承諾“可全額退款”。

在無法預計客戶退款可能性的情況下,某公司仍將所有銷售認定為滿足收入確認條件,並按收入確認方法確認為當期銷售收入。由此導致某公司2013年12月提前確認收入87,446,901。48元。

從公告的描述看,很顯然某公司的營銷策略是為了衝擊2013年度業績所採取的激進措施。從業務的角度看,策略本身沒“毛病”,問題就出在該業務在報表上被確認了收入。合同條款約定了“若在2014年3月31日前不滿意,可全額退款”,那麼某公司在無法預計客戶退款可能性的情況下就不應該確認收入。

這型別的問題在盡職調查過程中是比較容易發現的,我們可以運用以下方法。

1、充分了解企業的業務模式,結合業務合同約定的條款來選擇收入確認的方法,以及收入確認必需的支援性單據。

2、統計各月收入,進行分析性複核,觀察某些月份是否存在異常的情形。拋開企業季節性週期因素,沒有特別的原因,各月份的經營資料不應當呈現大起大落,異常的就是可疑的。

證監會對某公司的處罰公告還顯示,2013年,某公司(合併財務報表)前三季度收入總額為54,106。90萬元,利潤總額為-18,896。40萬元,第四季度單季收入為35,319。34萬元,利潤總額為23,188。51萬元,全年利潤總額為4,292。11萬元。第四季度實現收入佔全年收入的39。49%,實現利潤佔全年的540。26%。從資料看,這顯然是違背常理的。

3、分析期後退貨及實際收款情況。如果企業是刻意提前確認收入,造成的結果就是賬面形成較大額的應收賬款。未來如果無法“坐實”這部分收入,應收賬款就會長期掛賬,要麼透過退貨減少應收款,要麼透過其他資金迴流來解決。

此時查閱下一年度各月收入變化情況可以發現一些問題,如果同比上年各月份收入大幅下降,需要進一步細看收入構成明細,是否存在大量的退貨,同時也可以針對上一年末形成的大額應收賬款進行回款檢查。

洞察企業行為:隱藏在背後的財務真實性調查|財智乾貨

透過殼公司、關聯公司虛構收

不同於提前確認收入,虛構收入的性質非常嚴重,屬於欺詐。典型案例如某上市生物科技公司,2004年至2007年6月間虛增業務收入296,102,891。70元。它虛增收入的手法正是透過註冊一些殼公司,掌握關聯企業的銀行賬戶來虛構交易。

面對可能的虛構交易,在盡職調查時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1、列示標的公司近3。5年新增的主要客戶及供應商,觀察與這些客戶或供應商各年度的交易金額。如果從新增一開始交易額就很大,或者是其中某個年份交易額很大,下一個年份又幾乎沒有交易,這種客戶或供應商就值得進一步關注。

從一般的商業邏輯來講,交易都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互信就需要一個過程,一個從沒有過交易的企業突然成為重要的客戶或供應商,這有違商業邏輯。

也許標的公司會說雙方的實際控制人互相很熟悉,本身就有很好的信任基礎。這是不可信的,商業行為和私人行為是兩回事,良好的私人關係可以加速商業行為的合作,但不能取代商業行為本身的規則。

2、仔細分析主要客戶、新增客戶、供應商的成立時間、經營範圍、註冊資本、地址、業務活動區域等資訊。

如果一個企業剛成立不久就與標的公司發生大量的交易,這也有違常識,看到類似的情況第一反應就是,這個企業是不是為了專門做標的公司的業務而生的。

查詢註冊資本和經營範圍能給我們什麼資訊?一個想要做大、做久、真正經營的企業,註冊資本既不會過低,也不會高得誇張。實務中,我們會遇到一些企業的註冊資本為50萬元或者10萬元,然後跟標的公司一年有幾千萬元的交易額,這幾乎可以確定就是殼公司。

經營範圍有時也能提供很重要的線索,某些企業與標的公司業務關聯度很低,但人員的關聯度很高,為了虛增銷售,這些企業也“賣命”地採購,但是企業經營範圍裡面絕大多數說明與該項業務無關。這說明什麼?標的公司的業務不是它的主業,大量的交易就純屬“幫忙”。

企業的地址也大有玄機。我曾經負責一家公司的審計,注意到它的一個供應商、一個客戶就處在同一棟樓的上下層。當然也不是說一定不可能,但遇到這種這麼奇特的事情,一定要再多追問幾個為什麼。

你或者會想,對方要造假還不至於犯這麼低階的錯誤吧,實際上實務中事後看起來很愚蠢的事情經常上演。比如曾經有一家擬IPO企業,被舉報造假上市,盡職調查團隊調查其客戶時,打電話給客戶,客戶的電話彩鈴竟然還是該擬IPO企業的。

要了解交易對方的業務活動區域的難度相對大一些,但現在網際網路很發達,一家企業如果要做業務通常都會在網路上留下一些資訊,也可以以供應商或者客戶的身份打電話直接詢問,以獲得資訊。

3、分析是否存在大客戶、供應商突然消失的情形。在某上市生物科技公司的案例中,有另外兩家公司,這兩家公司在2005年11月15日同一天註冊成立,與某上市生物科技公司發生交易後,2008年6月5日又進行了工商登出。他們以為登出了就萬事大吉了,但已經有的痕跡是抹不掉的。

洞察企業行為:隱藏在背後的財務真實性調查|財智乾貨

虛增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構建資金流

為了使虛構的收入看上去更真實,虛構收入所對應的應收賬款一定也要有資金迴流,不然應收賬款會無比龐大,讓人一眼就能看穿這個企業在造假。

既然應收賬款本身是假的,又要有資金迴流,資金來源於哪裡呢?要麼是實際控制人拿自己的其他資產真實地往裡面填,要麼是實際控制人想辦法從企業裡“套”一部分錢出去,虛增固定資產等就是從企業轉移資金出去的手段。

(1)分析最近幾年的無形資產、在建工程、固定資產的增減變動

在實務中進行分析時,我們需要考慮宏觀環境及行業狀況。如果同行業企業都在大規模地擴張,企業作為行業中的成員,要想獲得市場,大量的投入也是必需的。反之,如果企業逆市而行,無論是擴大還是縮小投資都是一個不好的訊號。

對長期資產分析區間的選擇也有一定的技巧。如果已經選擇了最近3年作為企業的收入分析區間,那麼分析長期資產變動的區間則往前、往後均延長1年,即分析的時間為5年。

這是因為企業若刻意地、系統性地造假應該提前就會籌劃資金,收入的造假結束後回收應收賬款也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對資產的造假可能在收入造假結束後依然在進行。

一個理性的企業家,在企業快速發展階段一定會講究資金的高效使用,即投入後必須有相應的產出。如果賬面列示的長期資產年年增加,但這些資產總是不能投入使用,或者使用率很低,或者是實際產出率很低,我們就有理由懷疑該資產對應資金支出的合理性。

如果公司是一個上市公司,有資金,有實力,也許真的能讓資產閒置,能耗得起。我們如果面對的是未上市企業,正在快速發展,同時缺錢,若也是如此的辦事效率,投資的必要性又在哪裡呢?

(2)分析資產提供方

任何交易都不是一方能夠完成的,企業為構建長期資產究竟把錢付給誰了是盡職調查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和分析供應商、客戶的思維一樣,我們也需要對這些大額資產的提供方進行包括成立時間、註冊地、經營範圍、業務活動範圍等在內的分析。

(3)分析資產單位價值的合理性

調研時最怕的情形就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對於長期資產的造假基本上都是這種“假亦真來真亦假”的狀況,這也是因為固定資產、在建工程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不可能純粹虛構一項出來,通常的作假方式就是“做高”資產價值。但因為這些資產有具體的實物形態,也給我們判斷其應有的價值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對一項房屋建築物而言,需要檢查分析這幾個關鍵資料:工程預算數、工程決算數、建築面積、單位造價。單位造價是一項很有用的指標,同類型房屋的造價成本是比較容易獲取的一個值,兩相比較,如果差異太大就需要進一步調查。

對購置的重要機器裝置而言,務必對比合同、發票、資金流水等原始單據。若對該項裝置的價值依然存在重大疑慮,可以直接聯絡供貨方,以採購者的身份溝通獲取資產價值資訊。

無形資產價值的核定是一件難度比較大的事情,尤其是技術類資產,作為外行根本無法評估,必要時就需要藉助專家的力量。財務分析能起到合理推導的作用,假設某年度某項專利技術類支出達到總資產的20%,這無論如何都是值得關注的。此時需要衡量該專利技術購買的作價依據、產生收益的可能性等。

企業虛增資產到底有什麼用?前文已說過,企業實際控制人可以從其他方將多支付的資金拿走,在外部支付一些成本費用,或者是以企業虛假收入所對應的應收賬款回籠的方式將資金再收回。這樣一增一回,企業的資金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但資產增加了,收入增加了,利潤也增加了。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認知的提升,財務造假的方法越來越多,手段也越來越高明。但不論手法如何變,我們一定要抓住企業經營的本質,遵循客觀規律,相信常識,不要用想象去分析判斷一家企業,如此,大機率能排掉很多“雷”。

資料來源:管理會計知識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