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作者:由 舜網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7-03

一定會越來越具有情境是什麼

導讀:你是不是強勢的父母?孩子犯錯,你是先訓斥?還是先打罵?在生活中,我們這些大人,經常覺得孩子小,用不著給他們低頭道歉,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德國心理學家黑爾加·吉爾特勒所說:“假如您放棄權利,放棄優越感,那麼您獲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機遇就會更大。”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瑤瑤的父母就是很強勢的人,有一次瑤瑤上學想拿著自己心愛的玩具去學校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媽媽就是不同意,瑤瑤又哭又鬧,最終也沒達成自己的心願,讓孩子的內心無比傷痛。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給孩子帶來了很多不好的情緒,讓他們越來越糟糕。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孩子變得懦弱。強勢的家長,不許孩子幹這,不許幹那個,對孩子要求非常苛刻,讓孩子什麼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這樣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沒主見。

自信心的缺失。父母太過強勢,孩子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變得脆弱而自卑,自信心來自父母的不斷地鼓勵和肯定,。沒有這些孩子肯定缺乏信心。

喪失自身的個性。家長過於強勢,孩子會壓抑、或者是直接忽略掉自己內心的合理要求,而迎合家長、討好家長,從而喪失自身的個性。

01、為什麼要在孩子面前表現的“弱”一點?

當家長把一切本來都是孩子乾的事都幹了,那孩子幹什麼?除了看電視就是打遊戲,然後你又覺得孩子天天就知道玩,啥也不幹,也真的是讓孩子太難了,所以,從今天開始,讓孩子自己學著去幹幹,我們也噹噹甩手掌櫃,可能孩子更願意接受也說不定哦。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同理,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父母要表現出的這種不完美或者軟弱,孩子就有機會變得寬容和強大,成為一個能夠為家庭擋風遮雨的人。

02、適當的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對話

首先,學會給孩子道歉。

美國教育家羅達·鄧尼曾說:“父母錯了,或者違背自己的諾言時,能向孩子說“對不起”,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己地自尊,同時還能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習慣”。

每個人都會犯錯,問題是犯錯以後的態度,是非常積極的認錯,還是“冥頑不靈”

頑抗到底?大人犯錯也要和孩子道歉,因此,愛孩子首先要學會給孩子道歉,相信孩子,只有這樣,那些被父母相信的孩子,才有勇氣和別人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其次,做孩子的“學生”也挺好。

“被需要”這個詞是自我價值的一種體現,一個人,他的成長,並不是因為有人告訴他成長有多重要,而是因為他“被需要”。被需要的越多,成長過程中內心滿足感才會越強。

曾經有位粉絲和我探討了一件事,她在教女兒學數學的時候,即使使出渾身解數,但效果真的是不盡如人意,突然有一天,孩子爸爸一本正經地對寶寶說:“爸爸的這個題也不會算,你來幫助我一下吧!”然後寶寶就非常積極的、且一本正經地在教爸爸,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會的,孩子就趕緊跑去問媽媽,然後再自信滿滿的回去教爸爸。看著得意的爸爸的眼神,媽媽也是哭笑不得!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有人說“好的教育都是一點一滴的,但是前提是雙方距離不能太遠。”

在孩子面前裝“弱”,其實就是把自己的姿態放低,低到可以和孩子平起平做,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容易貼近你,也能讓父母更瞭解孩子的內心。

相比於在媽媽面前當一個小學生,這種當爸爸“小老師”的感覺會讓孩子有一種成就感,還會激勵他們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去主動學習。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最後,“示弱”並非軟弱。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有自己底線、原則,要讓孩子明白,有些事可以包容,有些事是不能觸碰的,包容也不是一味妥協,包容大了,就會變成縱容,一個愛縱容孩子的父母,只會被“欺負”,無法成為他們地引導者。

看到一則新聞:四川某地,父親把兒子的網線拔掉了,兒子一氣之下拿書包打了父親,這件事被廣大網友熱議。

其中一位網友的留言讓我印象深刻,他是這麼說的:早幹嘛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孩子第一次上網就規定好時間,還會有這樣的事發生嗎?

的確如此,孩子總是喜歡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挑戰我們給他們規定的一些東西,有的父母堅持原則,那麼孩子不會在繼續,而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沒有原則的,孩子一哭一鬧,什麼事都答應了他們,長此以往,孩子又會有什麼原則呢?

示弱是力量,也極高的智慧,家長學會示弱,孩子才會變得強大。作為家長,不要太強勢,適當地向孩子示弱,你會發現,你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

>>>父母太過強勢,是一個孩子最大的災難?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01

朋友告訴我這樣一件事:

說是和她兒子一起練琴的男孩雨辰,因不滿被媽媽逼著練琴,把自己反鎖在了屋裡。

雨辰媽媽大怒之下爆發了“擎天之力”,竟然用腳把門踹開,也許是門的質量太差了,居然都快從門框掉下來。結果,雨辰被大吼著臭罵一頓後,留著眼淚乖乖去練琴了。

聽完,實在有點心疼。媽媽狠狠踹開門的那一瞬的情景,怕是在孩子的心理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吧!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02

同樣,一直不溫不火的演員朱雨辰,因為他強勢的母親,終於火了一把!

朱雨辰媽媽說:“他的每一段感情我都知道,我都會去幹擾。”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令人不寒而慄的細節:

不讓他做飯,不讓他在外面吃飯,拍戲時跟著兒子跑劇組,兒子在哪兒,他就在哪;不讓他接古裝戲和武打戲,因為他不想看到兒子被別人打;他不僅會看朱雨辰發的微博,全面監控孩子的一言一行,還會大段大段的超在本子上,兒子不發微博,就會催促,甚至威脅說“你要不寫,我就抄你的部落格去!”

朱雨辰就這樣活了39年,他想過反抗,他覺得媽媽的愛太重了,甚至跟她媽大吵“你這樣會把我搞死!”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而她媽媽都不知道自己在控制孩子,她只知道她太愛兒子了。連她自己都說:“我完全沒有自我,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的兒子的。”

這種無微不至,無孔不入,控制慾爆棚的愛,導致了朱雨辰遇事隱忍,對待愛情消極妥協,生活狀態低迷,臉上終日帶著一副找不到方向的挫敗感……

而且,朱雨辰姐姐覺得自己做不到母親那樣,“我負不了這個責任”,如今40多歲,遲遲不敢邁出婚姻這一步,陷入了恐婚的狀態。

……

這很容易,讓我想起了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做過的一項研究,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03

其實,早在很多年前,心理學家Baumrind就提出了四種不同的教養方式。上文提到的,就是其中之一:專制型父母。

這四種教養方式,是以控制和迴應兩個緯度進行劃分的。

控制,是指父母對孩子行為以及選擇的控制度。迴應,是指父母對孩子在不同需求上的迴應及滿足。根據這兩項緯度,Baumrind提出的教養方式分別是: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專制型:高控制,低迴應。

家長表現:

希望子女按照他們為其設計的發展藍圖去成長,希望對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加以保護監督,要求孩子絕對地服從。常以冷漠、忽視的態度對待孩子,很少考慮孩子自身的要求與意願。對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為表示憤怒,甚至採用嚴厲的懲罰措施。

他們也會對孩子自身的行為以及選擇有極高的控制慾,例如,不允許孩子外出和朋友玩,或是在孩子外出時嚴格規定回家的時間。

這類父母也更傾向於使用心理控制,也就是,指父母透過操縱孩子對父母的情感的方式來約束和要求孩子的行為,而這種情感操縱的方式通常是透過威脅,恐嚇。

例如,面對一個正在哭泣的孩子時,會用心理控制的父母可能會告訴孩子“你再哭/你不聽話/你不這樣做……媽媽就不愛你了”甚至“再哭就把你扔出去,關在外面”或者“早知道這樣,我當初就不如不生你了”等等。

孩子表現:

學前期兒童常常表現出焦慮、退縮和不快樂。他們在與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時,易產生敵對反應。

在青少年時期,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性都比較差。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校的學習表現比放縱型和忽視型下的學生好,聽話,守紀律,反社會行為也較少。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權威型:高控制,高迴應。

理性、民主的教養方式,父母認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應該有權威。但這種權威來自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於接納和溫暖。

家長表現:

會表現出對孩子的愛,經常與孩子交流。對待孩子的需求和行為及時、熱情做出反應,鼓勵並尊重孩子表達意見觀點。時常肯定孩子並給予幫助。對孩子有較高的要求(這種要求是合理的),目的是適當的限制孩子的行為,獎懲分明。

例如,權威型的父母在面對孩子外出和朋友玩的問題時,可能會這樣跟孩子溝通“你這麼晚外出可能會不安全,所以今晚就不要外出了好嗎?如果你想要和朋友一起玩的話,可以邀請你的朋友來我們家裡玩,我們到時候會負責送你的朋友回家”。

這樣一來,孩子們能夠站在父母的立場上理解父母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而父母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以及滿足了孩子的需求。這類父母很尊重孩子的個人意見,也對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會給予相應的迴應。

孩子表現:

積極樂觀,獨立性強。善於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自尊感和自信心較強。對人友好和善,喜歡與人交往。

較好的自我接納,具有良好的社會道德規範。這類父母也會對孩子設立一定的規定和標準,也會樹立起一個具有權威的形象,但是他們會很耐心的跟孩子解釋為什麼會設立這些標準,由此能夠讓孩子理解這些規定的合理性。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放任型:低控制,高迴應。

家長表現:

表現出很多的愛與期待,很少對孩子提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放任孩子自己做決定,即使他們還不具有這種能力,例如:任由孩子自己安排飲食起居,縱容貪玩、看電視。

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例如:不要求他們做家務事,也不要求他們學習,良好的行為舉止。對其違反規則的行為採取忽視或接受的態度,很少發怒或者訓斥孩子。

孩子表現:

大多很不成熟,具有較強的衝動性和攻擊性。缺乏責任感,合作性差,很少為別人考慮,自信心不足。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忽視型:低控制,低迴應。

這類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髮展中幾乎是不參與的一種狀態。

家長表現:

既缺乏愛的情感和積極反應,又缺少行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質,而不會在精神上提供支援。

親子間的互動很少。對兒童的行為缺乏反饋,且容易流露厭煩的態度。如果孩子提出物質等方面要求,父母可能會對此做出應答。對於那些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例如: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恰當的社會性行為、陪伴之類的,這類父母很少去完成。

孩子表現:

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較差,容易出現適應障礙。具有較強攻擊性,很少替別人考慮,對人缺乏熱情與關心。這類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有可能出現不良行為問題。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04

父母太強勢,是一個孩子最大的災難。

如同本文開頭的父母,專制型父母,會對孩子進行嚴格管理,要求孩子一切都必須無條件服從自己。經常使用懲罰、專斷、嚴厲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對孩子的一生有害無利。

具體來看:

學業方面:

由於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所以會經常為了一點小缺點就批評孩子,嚴格限制孩子的各種行為。

孩子可能就在很小的時候,在學齡前就發展出了焦慮,隨著孩子的入學,他可能發展出害怕在評價情境中失敗。

心理健康方面:

孩子常常低自尊,也因此對自己應付現實問題的能力缺乏自信,會經常懷疑自己的能力,並認為自己的運氣不佳。

對孩子過度的要求和控制,帶給孩子的是太多的挫折,這都可能引起孩子的自戀,容易產生膽小、懦弱、冷漠、自卑、恐懼或焦慮的心理和負性情緒,他也可能會以家長為榜樣,形成暴戾逆反等心理,容易發生不能剋制的倔強、攻擊等問題行為。

社會適應能力方面:

由於過多的懲罰、限制和過少的關愛、平等交流,使孩子難以建立愛的紐帶,孩子不敢袒露自己的心聲也不願意敞開心扉,所以孩子與家長的溝通常常是一種單向的交流。

當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會時,也許扮演一個被忽視的角色,因為他常常會產生社交退縮,害怕與他人交往;也許扮演一個被拒斥的角色,因為他常常模仿家長的行為,產生攻擊他人、違紀、殘忍、交往不良等問題。

父母強勢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專制型父母控制下的孩子,一生過的都不會太好。

拿朱雨辰來說,他的媽媽將自己的人生與孩子的人生捆綁在一起,控制孩子沿著自己設計好的軌道前行,強迫孩子與自己共生。

試想,你替孩子活人生,那孩子呢?他活什麼呢?父母越強勢,孩子只會變得弱小。與父母之間的距離,也會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