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中國文化精神核心與世俗社會模式之奠定

作者:由 中國社會科學網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7-03

與世俗社會相對的是什麼

新石器時代從距今萬年左右,到二里頭時代之前,歷時六七千年,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階段,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階段性變化十分顯著,尤以仰韶時代和龍山時代之間最為典型。

仰韶時代宗教氛圍濃厚

強烈的血緣色彩幾乎是所有仰韶時代文化的共同特徵。而其宗教氣氛,在我們的印象中則主要還是紅山、良渚、凌家灘、屈家嶺—石家河諸文化各種宗教遺蹟帶來的。相對來說,黃河流域在這方面給予大家的印象並不深刻,事實上,這一帶同樣具有很強的原始宗教色彩。原始宗教遺存豐富、特點突出應該是仰韶時代各地文化的共有特徵。

仰韶時代原始宗教遺存既有純粹的宗教聖地,比如與世俗生活絕對隔絕的紅山文化牛河梁和東山嘴遺址;也存在相對單純與世俗生活沒有決然斷開的宗教場所,比如凌家灘和良渚文化、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的祭壇。前者表明宗教層面可能已經產生了不同級別的中心和神權領袖。但紅山文化聚落層面仍處於比較均衡的狀態,分化還不明瞭。這暗示宗教神權雖然影響很大,但在經濟社會層面的作用仍然比較有限。後者雖然也顯示了神權的作用,但並沒有完全掩蓋世俗權力。

以上揭示仰韶時代原始宗教遺存的分佈地域和其性質是具有關聯性的,雖然不同的文化傳統精神層面各有不同,但本質上它們還具有高度相近的底色——原始宗教的活躍,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仰韶時代某種程度上是宗教文明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神權政治以一種特殊的途徑影響了社會發展,在一些社會中導致了相當程度上的集權,由此帶來了文化和社會面貌的明顯改觀。

實際上,仰韶時代的宗教氛圍更多體現在喪葬活動中,集中性墓地代表的血緣網路、厚葬表現的尊祖崇祀之風都與祖先崇拜不可分割。這種現象貫穿了整個時代。可是,進入晚期,墓地規模變小,組群分化趨細,墓葬排列更加整齊,顯示了對墓地秩序管理加緊的趨勢,說明個人在血緣體系中的定位開始變得重要起來。這種變化很可能是個人的權利義務與血緣關係逐漸掛鉤帶來的,以前平等的血緣關係被注入了等級、親疏層次以及財富等新的因素,開始向著秩序化的等級體系轉變,後世所謂的宗族法則蓋濫觴於此。

中國文化精神核心與世俗社會模式之奠定

 龍山時代世俗特徵凸顯

相對於仰韶時代濃厚的宗教氛圍,龍山時代可稱為世俗時代。龍山社會中原始宗教的痕跡相較於前個時代畢竟太少了。那時籠罩人們精神世界的純粹宗教遺存或消失或衰落,而循著世俗社會原則進行的祖先崇拜則上升為宗教生活的主體,大多祭祀行為可以明確地看到世俗權力的滲透,表現出強烈的暴力傾向。

最顯著的變化來自於葬俗。龍山時代家族墓地在很多地區基本消失,墓葬往往與房子、窖穴、院落、灰坑等生活設施混處,共同組成聚落內的功能單元。墓地規模縮小暗示參加喪葬活動的社會圈子也變小了,攀比之風隨之減弱,隨葬品因而更加簡約,表明此時人們觀念中實用的意識開始壓過對祖先、對宗教的熱情,體現出更多的現世關懷。他們對世俗生活的經營表現出巨大熱情,社會面貌為之改觀。像西朱封、陶寺那樣處於社會頂層的大墓,雖然規模遠邁前代,隨葬品數量上卻完全落於下風,並且其中表現宗教信仰的因素淡化很多,而表現墓主人社會地位的因素增強,墓坑的規模形制、葬具的配套、隨葬品的配伍關係、儀仗等制度性差別越發突出,與社會基層割裂的程度越來越大。

龍山時代不僅宗教遺存罕見,由其常常伴隨的暴力現象來看,通神權可能已經為社會上層所控制。這似乎就是古史傳說中的“絕地天通”。統治者獨佔通神權並非純粹為了宗教信仰,社會需求開始成為其主要呼應,農時、祈雨等開始成為統治者獲得社會認可的重要途徑。可見統治者合法性的獲得不再像以前那樣主要靠天授神權,還要獲得民眾的認同。這也是龍山時代可能根本不同於仰韶時代的一個方面。

聚落所展現的社會轉變也是根本性的。龍山時期的聚落數量暴增,密度空前提高,暗示人口的快速增長,這是農業社會發展的基礎。同時社會細胞——家戶普遍固定為核心家庭,也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前提之一。龍山社會生產的發展還表現在陶、石器等手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專業化和社會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將這種生產轉化為交換產品的市場系統的初步形成上。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生產的進步,推動人口向那些具有區位優勢的聚落集中,久而久之,這些聚落對周圍區域形成控制。這樣,區域社會就形成了,其中心往往也處於市場系統的中心,並修築城牆加以自衛而成為城市,因而整個區域社會就是一個城市政體,也可稱為早期城邦。

從仰韶時代過渡到龍山時代的過程,可以看到文化的遷易非常顯著,社會從仰韶時代的宗教狂熱中冷靜下來,進入到務實致用的龍山時代,中國文明從此改觀,進入了新的境界,文化性格中烙上深深的世俗化印記。但在這個過程中,仰韶時代的特徵並沒有被取代,它們或是沉入文化的底層;成為中國人思維模式中重要的潛意識底色,或是上升到文化頂層,成為統治者申述政治合法性的學說。可以說,仰韶時代更多地奠定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核心,天人合一、萬物有靈的心理習慣已成為中國文化的持久特色。相對而言,龍山時代則更多地奠定了中國文化的世俗社會模式,決定了中國文化重實用、輕空想的特徵,無神論觀念一直在中國士大夫階層中具有重要影響,其源或可上溯到這個轉變上。

(作者系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精彩推薦:

提升當代中國文化影響力

中國文化何以影響歐洲

在影視文化創作中大力彰顯中國文化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