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酒泉肅州三墩十三村名稱由來

作者:由 元央之主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7-16

入山海關為什麼叫入關

相信許多人都會因為鄉土情結對自己成長或生活的地方的名字感興趣,都想知道怎麼來的。幸運的是中華歷史幾千年延續不斷,既有《史記》、《後漢書》等浩瀚正史供後代知曉國家變遷,也有各地方誌供不願數典忘祖的人們追尋先輩生生不息的印跡。

出了酒泉的中心肅州城,東行十來公里就會進入三墩鎮。如今的三墩鎮是2006年之前的臨水河東西兩岸臨水鄉和三墩鄉在多次分分合合後形成的的肅州重鎮。下轄三墩、夾邊溝、長城、二墩堡、二墩、雙橋、中渠、雙塔、下壩、仰溝、臨水、闇門、鴛鴦13個行政村,行政村大都沿用兩鄉原有村名,但較之前有所減少,例如古城(原屬三墩鄉,併入夾邊溝村)、祁家溝(原屬三墩鄉,併入長城村)、馬房(原屬三墩鄉,併入二墩堡村)、紅泉(原屬臨水鄉,併入雙塔村)、下黃(原屬臨水鄉,併入仰溝村)、北溝(原屬臨水鄉,併入臨水村)等村名隨著時代的變遷進入了歷史。

酒泉肅州三墩十三村名稱由來

三墩鎮在肅州區位置,引自2009版肅州志

這十三個村子名從何來,人從何來,或許沒有人能夠完全理清,但只要探尋,總會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尋找到答案。目前,能完全包含這十三村名字的古籍不多,肅州畢竟790多年前幾近全城受戮,370年前再遭戰爭重創,地方史志所存無多,幸運的是明代成書的《肅鎮華夷志》(簡稱華夷志),清代的《重修肅州志》(簡稱新志)中,對肅州城東和東北的記載中上述村名多有出現,只要稍加探索不難尋蹤。

上述十三個村名,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源於軍事,即明長城為主的長城邊牆,烽堠和堡寨。第二類源於河流或水利橋樑,因戍邊或遷來各民族人民安置屯田而修建的水利橋樑設施。第三類就是與上述兩類沒有直接關係的村名。

其中長城、二墩、二墩堡、三墩、闇門都直接與長城有關,其中墩指烽堠,堡指堡寨,當地人一般叫堡子。闇門好多人現在寫成暗門,是長城上用來出入的較為隱蔽的通道。上述五個村名在國內其他歷史上存在過長城的地區多有出現,或作為鄉鎮名,或作為村莊名。其中二墩、三墩可能是對墩名的簡化名稱,在《華夷志》中記載柳樹二墩在肅州正東20裡,柳樹三墩在正東30裡,與現在兩村位置相符。這裡需要中意的是中渠、臨水在古代也有墩、有堡,但可能成名要早於長城墩、堡修建,應該是墩、堡從其名。

酒泉肅州三墩十三村名稱由來

長城闇門,圖片來源於網路。

臨水村、鴛鴦村的村名由來應該與臨水河和鴛鴦池有關係(河名、湖名來歷各有傳說,本文暫不贅敘),但村落的形成離不開戍邊屯田,因此,村名既受臨水河和鴛鴦池影響,也與長城體系中的有關,畢竟地處華夷之交處,沒有墩、堡防禦,各族人民都不可能安全的從事農業活動,就不能形成村落。且中渠堡、臨水堡、臨水站墩、鴛鴦池墩,雙橋兒墩明代就已存在。

中渠村、下壩村、仰溝村、雙橋村名源自水利橋樑,其中中渠在明代已有中渠堡,雙橋村明代也有雙橋兒墩,屬於腰墩。這裡要說的是中渠華夷志和新志都說是討來河、紅水壩河和水磨溝水澆中渠、臨水之田,起水二墩,目前中渠村與臨水村之間沿河由南向北依次還有下壩村和仰溝村,說明在臨水南片沿河村落形成過程中先有中渠(明初),後有下壩、仰溝。

夾邊溝和雙塔村的又來暫未在史料中找到記錄,但根據附近帶溝地名推斷應該也因水利而冠名,且夾邊溝農場本就建在龍王廟原址。雙塔村村名相較三墩鎮其他村名來說較難考證,華夷志未列,新志未提。部分村名認為以前有座雙塔廟,所以村名源於廟名,確實如今雙塔一組(原二組)村口曾建有雙塔結構廟宇一座。在沒有新解之前暫採信此說。但國內以雙塔為地名地方不在少數,有一部分也與軍事有關,比如古代軍營轅門也會會因雙塔結構被人作為地標進而成為地名。

酒泉肅州三墩十三村名稱由來

全國聞名的太原雙塔寺全景

限於對資料的掌握程度和閱歷,對酒泉市肅州區三墩鎮十三個行政村的村名考證暫作如上小結。拋磚引玉,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關注提醒並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