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辛亥革命惠州學生軍:約80名加入同盟會,西湖“留丹亭”紀其功!

作者:由 惠集讀書社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8-09

二世之約兇手是誰

惠州辛亥革命時期的學生運動

文/何志成

1840年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體制也相繼傳入中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急劇變遷。中國傳統教育體制的解體,新興的近代新學堂的出現,從而孕育出一批有思想、有抱負、有志氣青年學生。1907年8月,同盟會遣會員郭公接來惠州,到惠州府中學堂(豐湖書院舊址)任理化體操教習。郭公接字守毅,年約三十,留學日本時與孫中山先生關係密切,中山先生深倚重之。時惠州府中學堂有學生約百人,分甲、乙、丙三班,惠州知府徐書祥兼任提調。郭任教習後,常引學生出山僻間野操,積極宣傳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動員學生加入同盟會,深得學生歡迎和愛載。至1908年,郭公接在學生中發展同盟會員共約80名,佔惠州府中學堂學生總數的80%。同時規定,參加同盟會的學生每逢星期日到府城塘尾街三江書院[1]集合開會。同時香港同盟會亦派來嚴德明、丘耀西、饒輔廷、陳普仁等同志到該書院與學生接洽聯絡。

辛亥革命惠州學生軍:約80名加入同盟會,西湖“留丹亭”紀其功!

1910年郭公接以運動學生事已成熟,辭職赴檀香山向中山先生報告,不幸在馬路上被汽車輾死。嗣後中山先生遣會員嚴確廷在水東街(今水東路)開設壽康西藥房(惠州有西藥房之始)接待革命黨人,中學堂加入同盟會的學生多來往其間,商討革命活動。1911年春,孫中山委派黃興、趙聲等發動廣州起義(即黃花崗之役),預先於香港設統籌部指揮一切,黃興為部長,趙聲為副。舊曆2月香港統籌部通知惠州和中學堂學生。於是中學堂甲班畢業生梁乃澄(字鏡球)偕同學二十人往港,加入五百“選鋒”之列。所謂“選鋒”者,是起義暴發後率先衝入城內佔領重要機關,接應新軍[2]入城。其餘入會學生約六十人由嚴德明負全責,會同統籌部派來的同志丘耀西和姚雨平、張槐青等在惠州開設“集賢旅館”進行聯絡,運動保安警察俟廣州起義得手,即在惠州響應。

1911年舊曆3月初,嚴德明與陳普仁由港運槍械一批迴惠,在澳頭起陸時被清軍查獲,嚴德明、陳普仁俱被逮。訊息傳到惠州,楊璇(字光甫)偕嚴確廷遄赴澳頭欲設法營救不遂。但抵澳頭時嚴德明已逃脫,陳普仁被清兵解省。因嚴確廷此次赴澳頭已為清官府偵知,返惠州後被捕解省,3月29日與陳普仁同就義於總督署門口。嚴確廷被捕時,同學又勸尚在中學堂的楊璇方出逃,楊曰:“提署偵騎四布,本校正在被注意中,倘我忽然逃匿,則嫌疑愈大,機關定被搜查,同學定被牽累,是為一人安全,而使革命受相當損失也,我準備個人犧牲矣。”兀然不動。此時清軍陸路提督秦炳直認為中學堂學生全是革命黨,1911年3月20日突架開花大炮於府城大西門炮臺上,欲將中學堂轟毀。知府徐書祥聞訊,徒步往止之,願以全家擔保,事始息。於是中學堂已入同盟會之學生預防再次搜查,遂夜燒檔案及平日所閱之禁書。是夜中學堂內火光熊熊,監學練選亭驚醒急問何故?學生對曰:“清明節將屆,不得回家祭掃,念亡故之先人,為燒紙錢也。”明日,中學堂學生暗中遷住三江書院集中,準備參加廣州起義,統籌部派革命黨人丘耀西協助學生行動。1911年3月26日,廣州起義統籌部決定29日起事,派人通知惠州三江書院做好準備。29日下午5時廣州事發,梁乃澄所偕同學三人,轉戰城中,事敗俱逸出。而惠州方面,至30日晚始接廣州電,得“黃兄病重”四字,[3]知廣州起義事敗,集中在三江書院待命的學生乃解散。

辛亥革命惠州學生軍:約80名加入同盟會,西湖“留丹亭”紀其功!

是年舊曆9月,同盟會繼武漢起義之後,在廣東全境發動起義聲援。惠州方面初由嚴德明負責,後由陳炯明、鄧鏗負責,中學堂同學據各人鄉里關係分開活動。l7日乙班同學陳經率十餘人加入陳炯明、鄧鏗所部民軍進攻惠城。清提督秦炳直出重兵拒戰,相持於饅頭嶺數小時。民軍死傷十餘人,漸不支,陳經仍銳進不已,回顧後隊已無人。乃急匿民家草堆中。清軍進入民家,掠雞鴨糧米作午炊,取草而發現,陳經遂被俘,同被俘者三人並解府城提督署,被秦炳直下令殺害於萬石坊口(即今十字路口)。陳經字孝述,惠陽白芒花人,短小精悍,發濃黑而蜷曲,雙目炯炯有光,初讀于歸善高等小學堂(即今第二小學),一年後升入惠州中學堂,性和藹,好唱其本鄉民歌,頗長於文學,殉節時才二十二歲。l912年諸同學捐款於惠州西湖點翠洲,建“留丹亭”紀念陳經與其同殉之三人以及饅頭嶺戰死之民軍十人。亭建於點翠洲者,以陳經讀於中學堂時好遊是洲,每流連不忍去。亭名“留丹”者,取文天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4]

9月18日,東、西江民軍會師惠州城郊,東江嚴德明所部約三四千人,與中學堂乙班同學嚴廷輝(字耀墀)、鍾宜剛等指揮下勇猛攻入縣城。秦炳直緊閉府城作死守計,登大東門城樓遠眺,見縣城內外人如潮湧,旗幟蔽野,令炮手陳植開炮轟擊。陳植是一個技術精良的好炮手也,發炮極為準確,因內心已同情革命,於是連發三炮俱落塘水中,不傷一人。秦怒斥之,秦甥許德普拔刀欲殺陳植,陳植急忙從城牆上跳下城外匿於民家,事後入元妙觀為道士以終。

19日,秦駐飛鵝嶺之精銳部隊,由營官洪兆麟率領,下嶺投降革命軍,牽動其他各營隊鹹無鬥志。秦知大事已去,不能固守,始派城紳廖玉如等為代表與革命軍議和, 下午開府城迎革命軍入城,惠州光復。

【注】

[1]三江書院故址位於今塘尾街南出口西側。

[2]當時清廷改革軍隊所新編的國防陸軍,簡稱“新軍”,其官兵多數加入了同盟會。

[3]當時統籌部相約以“陳”、“李”、“黃”三字為暗號:勝利則言“陳”,相持則言“李”, 失敗則言“黃”。接電後知廣州起義己失敗。

[4]王映樓《惠州府中學生辛亥革命時期的活動》,文載《廣東辛亥革命史料》。

作者簡介

何志成,惠州市政府文化顧問、本土文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