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作者:由 中文百科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8-11

加權密度怎麼計算公式

內容簡介:

為什麼你廣告投了很多,收集的客戶電話也很多,最終成交卻沒幾個?

”這是很多企業在廣告投放中會遇到的實際問題;本文的主題《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正是以此為示例,透過演繹,全面展示其應用細節。

《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以下簡稱“七步分析法”),是一套根據個人以往的工作經驗,結合已有的理論模型,提煉出來的,針對廣告投放轉化問題的分析方法與解決路徑;內容主要包含四個部分:一是七步分析法的產生背景;二是七步分析法的流程圖;三是七步分析法的每步詳解;四是方法的回顧與應用場景舉例。

如果說,從企業開展網路營銷的全域性上來看,流量是漏斗的第一層開口,資料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定位問題;那麼,這套《七步分析法》則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剖析問題,並引導我們尋找解決方案!

深入理解《七步分析法》每一步的內容與理念,相信會對企業解決“廣告投放轉化效果差”這一問題,有所幫助!

首先來看

第一部分,《七步分析法》的產生背景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在這個時代,當我們開啟手機,滿屏的應用中,無論是微信、微博、頭條、百度、還是抖音、快手,又或者是愛奇藝,騰訊影片;乃至於像OPPO、VIVO這些手機瀏覽器,資訊流廣告都是這些平臺流量變現的標配模式。

這其中,以收集銷售線索為目的推廣方式,又是大數多“線上獲客、線下服務”這一型別的中小企業共同選擇。

這些廣告,無論付費方式是OCPM、CPA或者是OCPC,都還是以轉化為目標的投放,仍然屬於效果廣告範疇。

現如今的廣告平臺,幾乎為企業提供了所有的營銷工具,包括建站系統、客服系統、表單系統、CRM、智慧投放方式、甚至有賠付保障機制等等;這些工具,相對來說,降低了企業參與廣告投放的技術門檻。

然而,當流量紅利消退時,也讓一些本身營銷能力較弱的企業找不到發力點。

在資訊流廣告環境下,使用者屬於被動接收資訊、需求處於待喚醒狀態;很多行業的落地頁,都精簡到只有三到四屏,內容多以活動為主,然後羅列賣點,加上使用者留資表單,行動號召,幾個原素組合;內容少了,客戶對企業的品牌或服務,瞭解就少;同時,我們外部的創意很容易被同行模仿,甚至是直接被抄襲,以至於都是同樣的創意、同樣的落地頁,在同一個渠道,同質化競爭!這樣的情況,在複雜性的消費決策中,對負責下游環節的像電話銷售、和現場銷售,對他們轉化要求就會更高;同時,對他們來說,轉化難度也會更高!

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的企業廣告投了很多,獲取的客戶電話也很多,最終成交卻沒幾個;怎麼解決?

應該說每個行業、每個企業,所面臨的情況不一樣,包括自身擁有的資源、所面對的客戶、所面臨的市場競爭情況,甚至是外部政策環境,各不相同!與其在面對問題時茫然無措,不如回到當下,從基礎、從細節,逐一重新審視我們的工作;深入理解這套七步分析法,將有助於幫助我們更好的找到答案。

下面從整體上了解《七步分析法》的流程;也就是

第二部分,《七步分析法》流程圖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七步分析法分為:第一步,明確問題;第二步,模擬行為;第三步,繪製漏斗;第四步,蒐集因素;第五步,歸納分組;第六步,徵集方案;第七步,測試覆盤。

明確問題

,可以說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前提,不僅限於廣告投放方面。

模擬行為

,是指把我們自己變身為客戶角色,從頭到尾、模擬走完、整個消費過程,我將它稱之為“模擬使用者全行為路徑”。

漏斗,指的就是經典漏斗模型,

繪製漏斗

,就是要我們自己親自動手、畫一畫我們所在行業、自己企業、自己部門、自己所在崗位,整體的或者區域性的,屬於我們自己的漏斗。

蒐集因素

,是指蒐集漏斗模型中,每一層客戶流失的影響因素;這裡我稱之為蒐集,而不是分析、或者調查,是因為我認為在這一步應該包含所有方向的動作,才能發揮最大作用;比如對內部的分析、向外部蒐集調查;對現狀與過去分析,現狀與預期的對比;這個過程中可以是向自己、也可以向主管、或者老闆、員工、或者朋友、再或者向客戶、競爭對手、市場,在所有方向上的不預設立場、不作批判的資訊或觀點的收集。

歸納分組

,是指對上一步蒐集起來的因素,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清晰脈絡。

徵集方案

,則是指徵集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樣,這裡寫的是“徵集方案”,而不是“提出方案”;也是希望能像蒐集影響因素一樣,讓更多人參與、獲得更多方向的解決方案來源,以便找到最佳答案,或者給我們提供不同視角啟示或新發現。

測試覆盤

,指的就是AB測試與覆盤兩個事情。凡事能有兩套方案,就不要只有一套方案,否則永遠是筆糊塗賬;而幾乎所有的重要問題都需要覆盤,否則我們將在同樣的問題上,反覆跌倒。

下面來看

第三部分,七步分析法的詳解

第一步,明確問題:

我們先回憶下在背景中提到的這個問題,如果按照《七步分析法》步驟,重新來審視每個環節的工作,看看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是否能夠找到想要的答案。

“廣告投了很多,獲取的客戶電話也很多,最終成交卻沒幾個!” 這是經營者對企業現狀的模糊感受,類似的表達還有,比如“不賺錢!”、“沒什麼利潤!” “營業額太低了!”、“客戶太少了!”……這類直觀的、原始的表達,反映了對當前經營狀況的不滿,但對於解決問題幫助不大;要解決問題,必須洞察問題的本質;可以透過對運營資料的分析,找到癥結所在,並清晰地定義問題,才能有機會解決問題。

現在,我們換種更清晰的方式,來表述這個問題:比如原來如果有歷史資料,或者我們在專案之初,預期資料是每獲取100個客戶電話,最終期望成交10個客戶;而現在的水平是,同樣的客資只能成交1~2個;我們可以說,與期望值比,留電到成交的轉化相差80%。

我們需要明確問題的起點與終點、問題的現狀與期望;這裡問題的起點是留電,終點是成交;現狀是轉化率是2%,期望轉化率是10%;留電到成交的轉化,與期望相差甚遠。

這裡是就著假設問題來講,如果實際情況不明確,需要先做資料分析,必須以資料為依據。

如果現狀是客資太少了,問題出在業務的更前端、渠道投放的效果不理想,比如在實際運營中,對同一個渠道長期投放,會出現留電量,越來越少的情況;同樣適用於《七步分析法》,需要先明確問題。

現在講的是留電到成交的轉化差,很容易被籠統地歸屬成銷售部門問題;一般我們會有線上諮詢、電話諮詢、現場諮詢,幾個分組;無論是把他們稱作諮詢,還是叫作客服,又或者是叫作顧問,本身都是具有銷售性質的部門;從事這個崗位的,除了少數經驗老道的現場銷售,佔更多比例的,是沒有多少工作經驗的年輕女性,工作壓力大、流動性也較大;管理者如果只是簡單粗爆地將業績問題,直接拋給他們,那麼問題很難有個很好的解決辦法。我在梳理《七步分析法》的時候,主要目的,是想將過去的工作經驗中、具體普適性的部分,固定下來,整理歸檔;另一方面,也希望這些方法,能對更多領域起到作用;包括銷售、客服在內,每個部門每個人都能夠、自己找到自己的問題解決路徑。

問題明確後,再來看《七步分析法》的

第二步、模擬行為路徑

首先忘記我們營銷者的身份,把自己變身為客戶,從問題起點到終點,我們自己完整的模擬一遍。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我們可能是在地鐵上,或者是在辦公室,也可能是一天工作勞累後,回到家裡,窩在沙發上;總之這會兒打算休閒下;在頭條或抖音上,正在瀏覽資訊、或者看搞笑影片,這時候重新整理到一條廣告,看上去好像正是自己所需要的產品,現在的大資料分析真是厲害,我在想什麼他都知道;我點選連結,進入廣告詳情頁,快速瀏覽後,雖有疑問,但仍想一探究竟,就在頁面提交了自己的電話。

為了方便分析,現在切回敘述視角:

從廣告後臺,拿到客戶電話後,銷售部門,開始打回訪電話。

回訪電話,打過去的結果,只有兩種,接通、未接通;

接通之後,經過簡單的溝通,一般在3句對話之內,我們自報家門、說明致電來意,客戶給了我們初步迴應,我們判斷該資源有效、或者無效;

對有效電話,我們進一步推進,比如確認活動報名資訊、或者為其推薦產品,並嘗試邀約客戶到門店、體驗我們的服務;邀約的結果,也只有兩個,成功預約,或者邀約失敗;

對成功預約的客戶,我們再保持一定密度的聯絡;比如想辦法出現他的朋友圈,吸引他的注意,強化客戶的印象;等到臨近預約時間,再次致電以提醒客戶行程安排;但結果仍然有兩個,客戶如約到店,或者爽約沒來;

現場銷售,接待了到店的客戶,面對面做了深入溝通,客戶第一次體驗了我們的服務;之後這個客戶,可能成交,購買了我們服務套餐;或者沒成交,需要再考慮,或者流失掉;

成交客戶,接下來也會有兩個走向,最好的結果是該客戶持續復購,並加購了其他產品;再或者幫我們推薦了她的朋友;當然,另一個結果是,該客戶做完一個服務專案週期後,就結束了。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到這裡,我們記錄了一個客戶從頭到尾的一個全部行為路徑。在模擬客戶行為路徑時,應遵循的原則是:拆解到點、追本溯源;也就是說,拆解行為路徑時,要細化到無可再細為止,這個中間,不能再有插入其他節點的可能,否則會給我們的分析帶來更多不確定的因素。

實際上在這裡,留電是這個假設問題的第一層,這裡沒有標註出來,因為它的下一步行動(打回訪電話),是我們主動發起的,相對可控;但是,從留電到回訪,這個層級也需要仔細考慮;如果一分為二,可以分為已回訪,和未回訪;除了是否有回訪外,再深入分析比如說還有,是否所有留電都有回訪到?資源分配時,是主管人工分配,還是CRM系統分配?是按什麼標準分配?比如說按當前工作量分配,還是按歷史轉化率分配?分配到人後,是挑著打的?還是順序打的?打通的是怎麼開場的?沒打通的,是怎麼處理的?二次三次回訪是怎麼做的?是否有嘗試更換號碼或裝置?是否都有發簡訊,或者主動透過對方手機號新增微信?新增時的內容是怎樣設定的?等等;另外,考慮到人員業務能力、情緒狀態,會有差異;那麼,都是誰在回訪?什麼時間做的回訪?時間是否恰當、是否及時?在哪個場地做的回訪的?周圍環境怎麼樣?透過什麼裝置做的回訪?是否每次的回訪狀態都穩定?等等;

這些節細看似瑣碎無關緊要,實際上都會對最終結果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比如以我個人經驗來看:我在嘈雜環境下打電話,會不由自主的提高嗓門;站著打、和坐著打,舉著手機打、和用耳麥打,都有差別;這樣的差別,很容易被電話另一端感知到!

一個生活中常見例子是,當我們躺著接電話時,對方透過無線電傳播過去的氣息和語調,就能判斷我們可能還沒起床!特別是面對重要的人,或者是重要的電話,我發現我更願意找個安靜的地方,將手機放在桌上,開啟揚聲器,跟他對話,因為這樣能讓我的情緒保持穩定、思路清晰!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在這個行為路徑裡,上層藍色標識的是,客戶是一路向著我們所期望的方向前行,我把這部分,稱之為正向行為;而底下的灰色標識部分,客戶在每個節點,都沒有朝著我們所期望的方向,而是朝著反方向、不斷流失!我把這部分稱之為負向行為,或者叫反向行為。

在負向行為中,大部分節點,仍然存在多種可能的分枝方向,這裡沒再做進一步的細分;透過制定與之相對應的補救措施,仍然有機會將這部分可能流失的客戶,重新引導回我們所期望的方向上;比如普遍的做法,是抓住各種時機,優先匯入微信,以達到最大化利用每個資源。

在模擬完客戶的行為路徑後,我們將正向行為提取出來;這裡是、留電—回訪—接通—有效—預約—到店—成交),以此為基礎,來進行

第三步,繪製漏斗模型: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為什麼要繪製漏斗模型?

首先這個漏斗,上面還層級,未全部展示出來,做過競價或者是資訊流投放的都知道,上面還有廣告投放的資料;也就是從我們最開始接觸客戶時的,廣告的展現、點選、訪問這些資料,然後才到諮詢、留電、加V,後面才到預約、到店、成交、復購或轉介紹,這一過程;

整個業務全流程,從廣告投放,到客資管理、客情維護,有一定複雜性;在企業實際的管理過程中,各階段,都有相應的部門分工;比如做廣告投放的有 競價、資訊流部門,還有負責自媒體的、做自制內容引流的部門,也有負責線上接待客戶諮詢的客服部,然後到線下門店,前臺有接待,店內有現場諮詢或銷售;到服務時,有實際操作人員,或服務人員等等。很少會由一個人去走全流程;

這個時候,我們透過親自動手,來畫一畫業務漏斗模型,將整個複雜流程,圖形化表達出來,並深入腦海,隨時在工作中,對照業務環節進行自檢;無論是對廣告投放最佳化、幫助銷售員判斷客戶狀態,發現問題,以及提升轉化等方面,都會有很重要的幫助。

在這個模型中,漏斗層級之間,是遞進關係;各層級內的子問題,是並列關係。層級間、遞進關係的影響,是呈倍增式的;而在層級內,並列關係中,我們只有不斷做加法,才能最大可能地去影響結果走向。

各層級間關係的表達公式是:

  總成交額=留電量×回訪率×接通率×有效率×預約率×到店率×成交率×客單價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在公式中,層級間的轉化率=(下一層級的數量/上一層級基數)*100%;比如,到店率=(到店量/預約量)*100%,以此類推;

在這裡

我們想要提升成交額,有三個方向,一是增加客戶資源,即提高漏斗的開口留電量;二是提高轉化率;三是提升客單價;

回到此前的假設:留電量是100個,最終成交2個,總成交率是2%;

假設企業透過長期的廣告投放,總留電量達到10000個,轉化率2%,則成交量是200個;如果客單價是3000(元),則此時總成交額是60萬;

如果這中間,轉化率提升了2個點,達到4%,則成交量變成400個,比原來增加了200個,總成交額變成120萬。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我們可以到看到,在轉化率上提升1個點或2個點,當體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其影響將是天差地別的。

如果轉化率保持2%不變,客單價由3000提升到4000,成交額能做到80萬;

提升客單價,對大部分企業來說,比提升轉化率要難!要在提升客單價同時,能保持轉化率不下降,基本上就更難了!

倘若,客單價與轉化率能夠同時提升,客單價由3000提升到4000,轉化率由2%提升到4%,同樣的10000個客戶資源,成交額將達到160萬;比最初始的60萬,會多整100萬!

也有很多的企業,因經營者有卓越眼光,或者就是創業者的一種賭徒心態,能夠在幾個現象級平臺商業化初期,押寶入場,抓住流量紅利,是可以做到以遠低於平臺後期飽和競爭狀態下的獲客成本,快速做大規模成長起來!像早期百度、早期淘寶、包括這兩年的抖音,都存在這種現象。

但是,沒有最基礎的轉化率,和一定的客單價,做支撐;單純想尋求渠道紅利,機會越來越少。

在繪製完漏斗模型後,再將第二步中, 使用者行為路徑中的負向行為,提取出來,作為

第四步,蒐集影響因素

時,使用的調研問卷;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這裡提取的節點是:未接通,無效,未預約,未到店,未成交,當然也可以把未復購或未推薦也加進來;

然後,我們在這些節點前加上“為什麼”三個字,作為

預備問題:

1、為什麼未接通?

2、為什麼無效?

3、為什麼未預約?

4、為什麼未到店?

5、為什麼未成交?

6、為什麼未復購或者幫我們推薦?

帶著這些預備好的問題,進行影響因素的蒐集工作。

具體方法:

1、可以根據個人經驗進行主觀推測;

2、如果說個人缺乏相關經驗,可以透過觀察企業自身產品設計、研發、諮詢、銷售、服務的過程;以及觀察目標客戶的一部分公開行為,從中尋找價值資訊。

3、可以分析聊天記錄、電話錄音、或者是、客戶接待室監控錄影等資料;

4、需要關注公眾平臺使用者的自發分享,特別是其中的投訴、差評、負面內容;不僅是自己的,還包括同行的、整個行業的,評價資訊;(這些平臺包括,比如大眾點評、團購平臺、微博、豆瓣、百度知道、貼吧、問答平臺、本地論壇等等。)雖然現在不斷有新的應用出現,但一些老牌兒的平臺依然有大量使用者。

5、可以使用搜索指數或關鍵詞工具,分析高頻搜尋詞、熱度詞、需求圖譜;以及搜尋框的下拉、相關搜尋等資料中的價值資訊。比如搜尋品牌詞時,下拉詞一般都會出現“靠譜嗎、怎麼樣、在哪裡?”這類聯想詞。

6、模擬體驗;在不對內通知的情況下,從總部調人去分店,或者是邀請朋友,前來體驗全部流程,並記錄細節與感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考慮用同樣的方式,去探查競爭對手的情況。

7、訪談調研,訪談物件可以是各環節對應的員工、部門主管;顧客、或朋友等;這裡的原則是:要鼓勵暢所欲言,不能批判。哪怕對方提出的問題很幼稚或不著邊際,我們都要鼓勵他發表看法,以便儘可能地完全窮盡所有因素。

8、同時,要及時、掌握外部政策或環境的變化;我們有可能因太專注內部,而忽略外部。

這裡需要補充是:這其中,這些轉化率,包括接通率、有效率、預約率、到店率、成交率,應該是有準確資料的;如果企業在一開始就設計好自己的轉化路徑或者是漏斗模型,並對應做好了資料統計,所謂的問題環節,會很明確的自動暴露出來,而不是在出了問題後,再來反查。

在這些瑣碎且重要的具體因素上,如果在日常報表中不能準確統計到這樣的細節,就需用到這些具體方法來發掘;這個工作很顯然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特別是在利益相關時,哪怕我們一再強調地要暢所欲言,要客觀記錄,但調查者與受訪者、包括分析人員,很多時候就是同事、或者是上下級、或者是部門間的協作關係;所以,難免會有所傾向。因此,建議抽調非直接利益相關人員,或單獨設立“轉化官”這樣的角色來執行。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可以預見的是,蒐集起來的影響因素,肯定是雜亂無章、重複謬誤,甚至相互矛盾,不忍直視;接下來我們需要對這些因素,進行清洗整理。也就是

第五步,歸納分組,並加權排序:

具體方法是

1、組織不同專業或不同部門的代表,針對蒐集來的因素,進行會議討論;

2、刪除無效或無意義因素,篩選出有效因素;並對爭議性問題,進行討論定性;

3、將確認下來的有效因素進行提煉,並歸納分組;

4、再次查漏補缺,看是否有遺漏問題;

5、對每個因素進行評級;

因過去長期從事類似行業的營銷推廣工作,這裡我僅根據個人經驗,列舉了一些常見的影響因素,以作演示。

歸納分組時,可以按流程步驟、也可以按職責所屬部門、或者按重要程度來做,這裡我是根據業務流程來分組。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比如:

分組一:業務節點(回訪——接通);

電話未接通可能的原因是:

(1)、對方停機、空號,或者是假資料

(2)、我們被攔截、顯示騷擾電話;

(3)、對方在開會、開車、在睡覺,不方便接電話;

分組二:業務節點(接通——有效);

造成無效的原因可能是:

(4)、推廣人員,為了獲取更多線索量,完成KPI,在廣告創意、落地頁,使用了欺騙的誘導。

(5)、也有可能是,開場話術有問題,被誤會成電話詐騙;

(6)、或者是,表單上內容過於簡化,或因為疏忽,未標明服務範圍;也會存在;

(7)、再一個,對方對我們廣告頁介紹沒有仔細看,把產品作用理解錯了,不是目標人群;

(8)或者,還有一些是純屬好奇、或惡搞,隨便提交的;當資料量足夠多時,總會有一定比例的這樣人群。

(9)這裡需要補充1個特例是:當我們的業務覆蓋全國,而電話回訪中心,沒有設在當地,或者我們將電話回訪業務外包,可能導致銷售人員,聽不懂當地方言,造成溝通障礙,也會導致無效。

分組三:業務節點(有效——預約)

;不預約的原因,可能有:

(10)、人在外地、出差

(11)、客戶覺得我們的產品或服務不是太重要,不痛不癢的,可做可不做;

(12)、或者,客戶的關鍵疑問沒有解答到位,疑慮重重;

(13)、客戶還在觀望中,需求不急迫;

(14)、客戶覺得路程太遠,交通不便;

(15)、客戶平時上班很忙,沒有時間;

(16)、也有客戶會坦言,他正在多家對比,糾結中,沒有特別傾向;

分組四:業務節點(預約——到店);

預約了不到店的原因可能是:

(17)、客戶不重視活動名額;

(18)、大多數是強約,客戶還想再考慮下;

(19)、忘記預約時間;

(20)、客戶被意外情況打亂行程;

(21)、再一個,在預約後,到店前,這中間,客戶聽到或看到企業的負面評價,這種負面可能是過去服務事故造成的,也可能是來自競爭對手的抹黑;再或者,客戶只是單純看到行業的負面新聞,認為需要重新考慮;

分組五:業務節點(到店——成交)

;到店後不成交的原因可能有:

(22)、體驗效果很不明顯,或者、體驗感受非常差,不滿意;

(23)、報價太貴,超出客戶心理預期。

(24)、或者,在超低價或者免費活動中,會出現客戶就是來隨便看看,來白嫖的;

………這些都有可能!

這裡的評級,是按解決起來的容易度來評級;(需要注意的是,問題的解決難易程度,並不跟問題的影響程度,成正比;有時,可能因為一個長期疏忽的簡單問題,而對企業造成嚴重影響;這樣的例子,很常見。)

按容易度來排序,以便我們調整時,優先解決容易解決的問題,更快的補上業務漏洞;如果樣本數足夠大,也可以對資料加工後,計算各因素的頻次,來判斷影響程度。當然也可以按其他標準來評分排序;對於複雜的問題,還可以引入係數來解決。

到這裡,《七步分析法》講完了前五步,回憶下:第1步是、明確問題;第2步、模擬行為;3、繪製漏斗;4、蒐集因素;5歸納分組;接下來,介紹最後兩步:徵集方案與測試覆盤。

第六步、徵集解決方案: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透過此前的步驟,我們最終找到了很多問題,並形成清晰的問題清單;也可以對清單繼續完善,比如對每個問題設定對應的負責人,以及設定限期整改時間。

這中間,有些問題,很好解決,比如打回訪電話的時機問題,電話號碼被標註為騷擾電話、客戶忘記預約時間等;這一類的問題,可以說是我們找到了問題,就等於找到了解決辦法!

但有些問題,就不是 太好解決;比如現在很多客戶對促銷免疫,始終不重視活動名額、無論是製造稀缺性、還是緊迫感,能想到的都做了;特別是在,需求彈性比較大的行業,常會有客戶,覺得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並沒有特別重要,不痛不癢的、不是非選擇不可;也有客戶對企業的產品或服務,體驗感受、很不好,客戶感受不到作用,甚至不滿意、還要投訴等問題。

從我的個人體驗來看,有時候、有些問題、當時怎麼都想不明白,然而換個時間、換個環境,從前的困擾,自己就通了;觸發這種頓悟的鑰匙,可能是偶然間地聽到某句話,或看到某個故事,或者某種機緣巧合,就能激發了靈感,想到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當然這樣可能效率不高!企業在營銷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如果不能很快就能想到解決方案,為防止個體侷限性阻礙了創新思維,還是要發動群眾力量!當我們面對疑難問題,想不出好點子時,可以將這個問題,單獨提出來立項,然後發動更多人員,試著聽取他們的意見,甚至是非專業人士的意見,不專業就不會被專業禁錮,(我們之所不識廬山真面目,或許只是因為我們身在此山中!)透過廣泛徵集,或者進行頭腦風暴,也算路徑之一。

理論上,只要產品沒問題,其他都不是問題!

但很多時候,創業者選擇的專案,本身產品或模式,就不成熟;當然成熟的賽道,機會也不多。像這類問題很棘手,以企業當前條件,看上去一時無法很好解決;這時,需要我們更廣泛的整合所有資源;比如可以向行業縱深發展的科研機構或專家諮詢,或者對頭部競爭對手更深入的調查,甚至對跨行業類目的研究,多維度綜合起來,盡最大的努力,找到滿足客戶需求與企業成本的平衡點。

徵集解決方案的原則是,鼓勵天馬行空,多多益善;在這些方案中,挑出最有創造力的、可執行的、進行豐富完善!透過廣泛徵集來的方案,其中或許就有、可以成為企業新的、強大競爭力的創意!但從個人經驗來看,管理者,很容易過度自信,恥於下問,因而失去這些機會!

當然,無論多麼完美方案,最終還是要交給市場來檢驗;也就是接下來的第七步。

第七步、

也是最後一步

AB測試與覆盤: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針對複雜問題,我們確定兩套以上的方案,同時進行測試,對比資料;根據效果,擇優推廣;

在執行前,需要先將方案完善成清晰的工作計劃;具體的方法,這裡有

8個要點:

1、首先是要明確給出目標,如果目標太大,還要拆解成若干階段性的子目標;

2、要制定相應節點的執行時間;

3、要寫明每個節點,具體工作範圍與內容;並說明其中的重點,以及預防執行偏差的注意事項;

4、要明確具體的執行部門或負責人,如果涉及到人員流動,還要有預備人員。

5、在正式開始前,還要做好動員工作,以確保每個相關人員都能理解行動的必要性,並清楚每個動作的規範、具體需要執行的程度。

6、如有必要,可制定配套的激勵措施。包括正負激勵,也就是獎懲。

7、在執行過程中,要有實時的反饋報表,以便監控過程,隨時檢查,糾正偏離目標的情況。

8、在工作階段性完成後,及全部完成後,都及時要對照目標,進行效果評估,分析原因,總結經驗。

如果達到預期,成功解決問題;我們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會得到驗證,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獎勵;在這個過程中,掌握的方法、獲得的經驗,對企業、對個人,都是一種成長!

如果仍不能達到預期,需要迴圈操作此前的步驟,直到能接受為止。(這裡提一句老話: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當然,前提是我們知道困難具體是什麼!這是關鍵!)

最後,回顧下所有的內容: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七步分析法》第一步,明確問題;明確問題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前提,我們對問題不僅要能清晰地描述,而且必須是以資料為依據;第二步,模擬使用者行為路徑,作用是幫助我們對問題的進行拆解;第三步,繪製漏斗,是對問題的圖形化表達;

第四步,蒐集影響因素、第五步,歸納分組,是幫助我們形成問題清單;

然後,是第六步,徵集解決方案;這裡有兩種情況,一是,簡單問題簡單解決;二是,複雜問題,需要發揮眾智;

最後一步,即第七步,是AB測試與覆盤,直至問題解決。

《七步分析法》是以漏斗模型為基礎,結合個人廣告投放經驗,完善的可執行的,針對廣告投放轉化問題的分析方法與問題解決路徑;如果說,從整體上來看,流量是漏斗的第一層開口,資料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定位問題;那麼,《七步分析法》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剖析問題,並引導我們尋找解決方案!

關於漏斗模型,最早是在19世紀末,由一個美國廣告人提出來,到現在已有超過一百年曆史,這中間被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

方法論:《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

比如說,在搜尋競價廣告上,我們過去常說的:展現、點選、訪問、諮詢、預約、到店;這一流程就是一個典型的漏斗結構;

在傳統廣告上,是首先透過吸引客戶注意、然後使之產生興趣、激發慾望、強化記憶、最後促使購買;

在使用者運營上,是使用者獲取、啟用、留存、變現、裂變,這一過程;

在資訊溝通傳達上,也同樣適用;比如從我們內心想說的,到說出來的,到被聽到的、聽懂的,到最後實際執行的,都是逐層減少的過程。

這裡不僅是競價、資訊流廣告,也包括:電商推廣、應用推廣、小程式運營、公眾號或者抖音號、這些自媒體賬號的運營等;

在這些場景中,可能階段性轉化目標不一樣,比如說有主要做表單留電、線上對話、線上下單、線上支付、400進線、加粉、關注、下載、安裝等等;

在不同的場景下,根據具體平臺特徵、目標使用者的屬性,以及企業的推廣策略,設定的轉化路徑不盡相同;但都符合漏斗模型,也同樣適用於《七步分析法》;

因個人過去經驗,主要在網際網路廣告投放領域;因此,《七步分析法》可以視作為,我對“漏斗模型”在廣告投放上的進一步演繹!

凡理論模型,旨在幫助我們理解複雜事物,實際使用,則不必拘泥於絕對固定的形式;深入理解每一步的方法與理念,其應用,將會更廣泛!

至此,《廣告投放轉化問題七步分析法》全文結束。

公眾號《大姜錄》,是我的備忘錄,會記錄我在廣告投放方面的一些思考!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