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想給孩子足夠好的原生家庭,先處理好三個空間問題

作者:由 南珞洛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8-12

趙和劉怎麼組合起名

美國著名教育家泰曼·約翰遜說:“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可是天下沒有完美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父母,原生家庭對孩子如此重要,怎麼才能給孩子成功的家教呢?這是天下所有關注孩子成長的父母都想知道的答案。

在孩子3歲前,我們很少因為孩子的行為和思想發生焦慮,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需要的更多是充滿愛的陪伴和照顧。

但是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到成人階段是父母和孩子起衝突最多的時段,而成人後孩子的身心健康狀態也深受幼年教育的影響。

那麼要給孩子什麼樣的家教,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呢?

我們無法給孩子完美的原生家庭,卻可以儘量給孩子足夠好的原生家庭,在劉頲頲博士《這樣和孩子相處》中給出了具有實操性的建議,她因為自身專業和原生家庭的原因,特別關注心靈空間的問題,發現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個空間。

想給孩子足夠好的原生家庭,先處理好三個空間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有三點必須做到,給孩子共情的空間,訂立規則的空間和引領的空間,如果沒有做到這三點,要想孩子朝著自己渴望的方向發展會非常艱難。

01 共情空間,帶給孩子安全感

有句話說:“當孩子情緒波動時,愚蠢的父母責備孩子,聰明的父母關愛孩子。 ”

想給孩子足夠好的原生家庭,先處理好三個空間問題

鄰居有個孩子經常會嚎嚎大哭,而比哭聲更大的是他父親的斥罵聲:“哭什麼,快停下來,再哭我揍你!”

結果孩子哭得更大聲了,接著父親惱羞成怒,哭聲、斥責聲此起彼伏,直到孩子哭累了才停歇。

哭泣是沒辦法說停就停的,特別是情緒劇烈波動時的哭泣,可是這位父親卻沒有給孩子這樣的共情空間,不問孩子原因,只有責備。

有的孩子天生容易哭泣,淚點比較低,如果父母無法接受,使用責備教育模式,只會傷害孩子。而孩子恐懼於父母比自己高大的身軀,內心的無力感和恐懼感還會形成童年陰影。

趙頲頲老師認為父母應該給孩子共情的空間:“將孩子的情緒容納到我們內心,然後嘗試理解它、體驗它,然後我們就像一面鏡子,將我們體驗到的內容反饋給孩子。”

這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容納和理解自己的情緒,也能讓父母提升共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不僅可以改善情緒狀態,還能改善人際關係。

孩子賴床,叫了好幾遍不起床,是很多媽媽都遇到過的問題。很多情況下,媽媽們會火冒三丈喋喋不休地責備,或者直接把孩子拎起來。

想給孩子足夠好的原生家庭,先處理好三個空間問題

我有個朋友是這麼對孩子的,她牽著孩子的手說:“寶貝,清明節放了好幾天假,睡了幾天懶覺,今天突然要上幼兒園,媽媽知道你有點兒不習慣,也有點不喜歡。來,媽媽抱抱。”

然後說一些孩子喜歡開心的事情,讓他清醒過來,再讓孩子穿衣、洗臉、吃飯,孩子就會很配合地去上學了。

很多時候連我們大人都有假期綜合症,所以也不要責備孩子。

如果父母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只會一遍遍地催促、乃至責罵孩子,嚴肅地跟孩子講道理,可能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觸發孩子的牴觸情緒甚至親子間的戰爭。

換位思考去共情孩子,以結果為導向,我們要的是孩子接受我們善意的勸導不是嗎?若方法不對,願望只能報廢。

02 規則空間,留給孩子真正的自由

風箏沒有線的牽引,看似自由,最終只會栽向大地。如果把人比喻成風箏,線就是規則,沒有規則的自由,只是幻想。

想給孩子足夠好的原生家庭,先處理好三個空間問題

當一個人獨自擁有一個星球,或者獨享一片汪洋的時候,感受到的肯定不是自由,而是深深恐懼。

黑格爾說:“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條件。”

我們必須教會孩子遵守自己所處社會的規則,遵守法律,不可逾越道德底線,這是為人之本,也是獲得自由的基本條件。

也許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想給孩子建立規則,但是會因為孩子哭鬧而妥協。但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孩子不容易建立規則和秩序。

在《這樣和孩子相處》這本書中分享了一個案例:

小浩從小在家裡什麼要求都可以輕易被滿足,到了幼兒園想要小朋友的玩具,也不懂得和對方溝通、交換或者借用,而是直接去搶,引發衝突後向奶奶哭訴,奶奶直接衝到小朋友家裡大吵大鬧。

最後小浩養成了霸道、蠻橫的個性,也沒有小夥伴想同他一起玩。

多年前李某一夥同四人輪姦少女的案件人盡皆知,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對他有求必應,不忍心孩子被拒絕碰壁,沒有建立規則意識,最終養成了他無法無天,自私霸道的性格,做事沒有底線不顧後果,終釀大禍。

中華民族擁有著優秀的家風傳承文化,其實不管是諸葛亮的《誡子書》,還是《曾國藩家書》都是留給子孫為人處世的勸導,究其根本還是規則。

我們想讓孩子的一生過得安穩,就必須教會孩子遵守這個世界的規則,透過規則尋求真正意思上的自由。

就像詩人金斯伯格所說:“自由只存在於束縛之中,沒有堤岸,哪來江河?”

03引領空間,引領孩子成長

高爾基說:“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可是,要善於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件大事了,這需要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

很多人時常感嘆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沒有高人指引,是人生憾事,而想成為一個引領者更加不易。

作為父母,言傳身教將指引孩子踏上他人生的征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需要的更多的是引領,而不是過渡密集的陪伴。

想給孩子足夠好的原生家庭,先處理好三個空間問題

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的母親梅耶馬斯克,是一個被家暴9年才能離婚,獨自一人撫養三個孩子的女人,為了生活,她一度同時做五份工作。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人生並不順遂,但是她用自己直麵人生的堅強和果敢,給孩子做了最好的示範和引領。她引導孩子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她從不輕易干涉孩子的決定,而是全力支援他們的想法,最終成就了三個億萬富豪。

老大埃隆在計算機程式設計的興趣,讓他成為了把火箭送上太空的企業家。老二金博爾喜歡健康美食,創立了連鎖餐廳和有機食材農場。老三託斯克喜歡藝術,成立了自己的娛樂公司,成為了優秀的製片人。

梅耶馬斯克之所以能夠取得在孩子教育上的空前成功,首先她就是一個特別獨立、有生命力的女性,因為她做好了自己,才能懂得和給予孩子更多的指導和建議,引領孩子走上想要的人生道路。

劉頲頲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不斷追求自哦我的變化和成熟。當我們有了一個成熟而穩定的內在空間,才能夠為我們的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養育空間。”

而被譽為“中國最成功的母親”李振霞,更是說他和丈夫從沒想過把孩子培養成博士,他們也沒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多精力,他們只是負責做好自己。

可是就僅僅是如此,他們只是做好了自己,就影響四個孩子個個成才。三個兒子分別考上美國麻省理工博士,英國劍橋博士,中國航空研究院博士,大女兒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後。

父母要不斷追求自我成長,而不應對孩子有過多苛求,反而是先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引領孩子前行,孩子自然就好了。

04最後

孩子就像花朵,每一朵花都有屬於自己的花期,也有屬於自己適應的溫度、陽光和雨露,但是隻要是植物都無法忍受開水澆灌,也難抵禦低溫貯藏。

教育沒有一成不變的模板可以遵循,因為孩子各有特色。但孩子都需要能夠與之共情,適時指導其成長的父母,生活在社會中也必須遵循規則才能走得長遠。也許被對待的方式不同,但需求的實質一樣。

楊瀾的教育觀是:“智慧的父母,都懂得不斷的自我成長。”

因為父母唯有先做到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活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善待孩子,最終實現共贏。

想給孩子足夠好的原生家庭,先處理好三個空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