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晨讀|大寺基

作者: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8-19

大寺基正頂海拔高度是多少米

我看窗外深山密林,雲霧籠罩,層巒疊嶂,隱於山中的人,怕是早已與樹與花與鳥獸一起成為山的本身。

晨讀|大寺基

去大寺基,路途遙遠,雲霧繚繞

轉了四百六十七個彎,抵達一個地方,百分之九十八點二的當地人都沒有到過的地方。朋友說,真的有那麼多彎?

兩小時車程的山路,全是盤山而上,那得有多少個彎。山上從前有一座古老的大寺,後來毀了,只留下遺蹟,因此叫作“大寺基”。大寺基是在雲海之中。後來遺蹟上又建了一座新寺,叫“萬福寺”,也是遠近聞名。那裡的大寺基林場,建於1958年,在括蒼山餘脈上,也位於黃岩、永嘉、仙居三縣交界處。林場區域內,平均海拔九百多米,最高的山峰“大寺尖”,海拔一千二百五十二米。那個主峰,正是永寧江和楠溪江的發源地。要是能在山峰上找到這兩江源頭,也是很有意義的。

微雨天氣,車入山中,雲霧就綿密起來,竟至於山道上能見度只有數米。我們一路驅車盤旋上山。峰迴路轉,濃墨重翠,山谷間瀑布直掛,水聲譁然。待雲霧稍散,視野開闊處,但見白色雲龍棲停在綠色山腰上,連綿數里,煞是好看。

路上,見有山農在路邊種樹,穿著雨衣,後腰上彆著柴刀。柴刀是用木製的刀套懸掛,這種工具,長時未見了。所植之樹,乃是北美冬青。

晨讀|大寺基

大寺基林場,雨中種樹的人

近午時分,方到得大寺基林場。此時雨大起來。林場的周書記和章副場長來迎。此地遙遠,上山下山不容易,周書記時常一入山中就住上一個月或半個月。這裡也是森林公園,黃土地和紅土地,上面生長著鬱鬱蔥蔥的樹木。以前多是松木,屬於經濟林。這些年也仍然在持續造林,多植闊葉林和彩色樹種,楓香、檫樹、櫻花、銀杏、紅楓、金錢松等等,一年四季,很好看。這是一種造林思路的變化。大寺基這幾年,常有驢友于寒冬來此看雪。黃岩這個地方下雪的時候不多,而要看雪,唯有去大寺基。大寺基不僅下第一場雪,且常有霧凇。最冷之時,達零下十六七度,人稱“黃岩小東北”。霧凇是在寒冷之時,霧碰到冰凍的樹枝,於是凝成白色的冰晶。霧又碰到冰晶,冰晶於是延長。就這樣,冰晶越積越多,從枝頭延伸垂掛下來,彷彿是樹的白色花邊。當整座森林的每一棵樹、每一個枝頭,都擁有自己的重重披掛之時,森林就變成了一座童話的森林,雪白晶瑩,如夢似幻。

這樣的場景,周書記每年都要見上好幾回。他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他是林二代。他的父親在六十多年前帶著柴刀上山,沒有路,是憑一把刀開出路來。和他一起來的是一百多個知青。他們在山上墾荒,一點一點墾出來種上松樹。林場職工,幾個月大半年不下一回山,雖是國家幹部,卻也是地地道道的山農。

山上的生活並非如霧凇那樣看起來詩意,而是艱辛無比。山上無房住,是用木頭搭建的茅草屋。上山植樹,無人看管小孩,就把小孩也背上,大人幹活時,娃就放在挖好的樹坑裡任他玩耍和睡覺。周書記也是這麼長大的。上小學時,林場在幾個護林點中間的位置,建了一個教學點,由一個林場職工擔任老師,三四個年級的大大小小的娃坐在一間教室,湊成一個班。現在,周書記年紀大了,明年也要退休了。

章副場長年輕一些,他是從區農業農村局下派的。我們坐在小會議室裡喝茶聊天。茶就是大寺基林場自產的一種綠茶,“龍乾春”。這是黃岩當地的名茶,也唯有大寺基出產。上世紀六十年代,大寺基開始種茶。父輩們在山上,生活是那樣的單調乏味,於是就種茶、炒茶,將最好的茶賣了發發工資。最次的茶留下,一年到頭喝濃釅的茶。周書記念小學時,放了暑假,也常去茶山採摘夏茶。採茶的工費是兩分三分錢一斤。這也是一份收入。茶制好了,是由供銷社統購。1988年,大寺基研製“龍乾春”品牌茶。

晨讀|大寺基

山高路遙,雲蒸霞蔚,虎豹出沒之地,自然能出好茶。“龍乾春”茶到底還是好的。那樣的深山老林,幾近於野茶,能不好麼?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喝綠茶開始講究時間,要喝明前茶。這裡的海拔高,氣溫低,猶如世外,萬物甦醒都晚,茶樹萌發都要遲上人間一個月。春茶搶的是時間,更是錢,明前茶一天一個價,你比人家晚一個月,那還怎麼跟人比呢。“龍乾春”毫無懸念被比下去了。到了山外,茶葉上又沒有大寺基的印記。這兩年,“龍乾春”也開始嘗試制巖茶,準備探索一條新的路子。

喝茶時,我老想著周書記和章副場長講到的,說在某個遙遠的護林點上,還有護林員守護著森林。他們常常是揹著半個月的糧食蔬菜上山,一住數十年。因為長年地居於山中,與人交流少了,語言似乎也變得不那麼流利。這一點讓我深為震動,想去看看那個護林點,但實在是太遙遠,從場部出發,還要步行一兩個小時。我看窗外深山密林,雲霧籠罩,層巒疊嶂,隱於山中的人,怕是早已與樹與花與鳥獸一起成為山的本身。(周華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