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宦官本是皇宮奴僕,為何可以干預朝政?這個鍋應該由皇帝背

作者:由 老施瘦不了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9-25

武以載道什麼意思

在封建社會,如何加強中央集權是每一任皇帝登基之後所需要執行的第一項事務,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如何維持朝中權力平衡、保證決定權始終留在皇帝手中。

但是一旦出現勢力失衡,就會形成專權干政的局面,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諸侯王威脅中央皇權、文臣結黨營私、外戚專權干政、宦官專權干政等情況。今天我們就來解析一下封建社會中重要的政治勢力之一:宦官這個特殊群體,以及宦官專權干政背後的原因。

宦官本是皇宮奴僕,為何可以干預朝政?這個鍋應該由皇帝背

說到宦官,很多人會將宦官和太監混為一談,認為宦官就是太監,實際上兩者在早期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傭人,比如掃地的、做飯的、洗馬桶的,都可以稱之為宦官,但早期宦官有閹人,但不一定都是閹人,為防有人淫亂後宮,東漢開始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

而太監其實本為官名,官員多為正常人而非宦官,後來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

太監(jian,第一聲)

、少監。

宦官本是皇宮奴僕,為何可以干預朝政?這個鍋應該由皇帝背

在明朝時期,宮廷內設有司禮監、內官監、司設監、御馬監、尚膳監、御用監、直殿監、印綬監、尚衣監、都知監、神宮監、尚寶監等十二監來服務皇帝衣食住行,這十二監總領事叫做提督太監

(jian,第一聲)

,十二監裡掌管事物的宦官叫太監

(jian,第一聲)

此時的太監,指的便是官職,以及那些掌握官職的宦官。就像現在很多人以姓帶上職位來表示尊稱,會叫X經理、X科長一樣,古代就叫X太監

(jian,第一聲)

一直到清朝開始,將宦官統稱為太監,

太監(jian,第四聲)

一詞才完全與宦官同義,屬於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那個沒有槍沒有彈的夾子音娘娘腔。

宦官本是皇宮奴僕,為何可以干預朝政?這個鍋應該由皇帝背

說完兩者的區別,我們說回宦官。

在封建社會,皇帝們想要加強中央集權,所面臨的的阻力不是一般的大:王室宗親、功臣勳貴、地方門閥豪強、文臣集團、武將集團、外戚集團、這個黨那個黨,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偏偏這些障礙物沒有一個是屬於他的,相反的,這些人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皇帝們對著幹,只要皇權一旦勢弱,這些人就開始崛起搞事情。

什麼外戚專政、諸侯王造反、豪強造反,那是層出不窮。

哪怕皇帝身邊最親近的妻妾子女們,也時不時蹦出來個人惦記著他屁股下那個位置,弒父篡位,玩個“玄武門之變”,所以皇帝老喜歡稱自己是“孤”、“寡人”,其實也不無道理,因為真的是青蛙的叫聲——孤寡、孤寡。

宦官本是皇宮奴僕,為何可以干預朝政?這個鍋應該由皇帝背

這跟宦官有關係嗎?那關係可大了去了!

宦官作為皇宮中的僕役,服侍皇親貴族們的日常起居,因此與皇帝們的接觸也要比後宮妃嬪子女和朝中大臣更多。在正常情況下,宦官幹到頭也就是皇帝身邊負責飲食起居、幫忙傳遞書信口令的大總管。

可要是碰到大權旁落,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皇帝身邊能夠完全信任的也只有這些天天陪在自己身邊的宦官了。

就拿漢朝來說:西漢時期,當時丞相相權較大,並且擁有可以阻諫皇帝的權力。於是漢武帝為強化君權改革了治國方略,將權力集中於尚書檯,任用身邊的宦官擔任尚書、僕射等重要職務,藉以削弱相權。

宦官本是皇宮奴僕,為何可以干預朝政?這個鍋應該由皇帝背

到了東漢時期,外戚專權情況尤為嚴重,漢桓帝為擺脫梁太后臨朝聽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權的境地、奪回皇權,與單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等五個宦官歃血為盟,最終利用宦官成功剿滅梁翼勢力奪回皇權

此後東漢便陷入了戚宦之爭直到滅亡。

再比如唐朝,為了保證中央皇權對軍隊以及地方藩鎮的監督和控制,力保江山不失,唐朝沿襲的是御史監軍制度。

始聞比來御史監軍,乃有控制,軍中大小之事,皆須承稟,非所以委專征也。以卑制尊,理便不可。

宦官本是皇宮奴僕,為何可以干預朝政?這個鍋應該由皇帝背

但是隨著中央集權發展,府兵制改為專門招收職業軍人的募兵制,地方藩鎮在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不斷髮展壯大,導致軍隊很容易成為私軍。為防止這一情況出現,監軍的職位也必須加以改進。

一方面御史職位太低,監軍難起作用;另一方面唐朝皇帝不信任御史,而常年陪侍身邊的宦官明顯更加知根知底,於是便派出了身邊的宦官進行監軍,制衡地方勢力。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走向衰落,地方藩鎮割據加劇、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唐王朝的統治基礎已經開始搖搖欲墜,為了維護統治,宦官監軍成為常制,監軍也成為了常設機構,宦官監軍逐漸形成制度,監軍甚至擁有了自己的軍隊。

宦官本是皇宮奴僕,為何可以干預朝政?這個鍋應該由皇帝背

而且為了保衛皇室安全,自唐德宗一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皇帝的禁衛機構,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

再比如明朝,大明王朝自土木堡之變後,武將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斷層,而文官集團開始不斷崛起,文官不僅掌握著朝政執行,甚至對皇帝私生活的干涉也十分嚴重,明朝雖然沒有相權與皇權之爭,但卻出現了更為嚴重的文官與皇權之爭。

皇帝對文官集團是大為惱火偏又無可奈何,因為文官集團掌握著這個朝廷的話語權,站上了道德制高點。

為了制衡文官集團,維護自己的皇權,明朝皇帝們勢必要利用自己身邊的宦官們來打擊文官集團,而一些朝臣為了升官發財,也必定會去巴結宦官,從而形成官宦集團,成為文官集團重要的制衡力量。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宦官來打擊朝臣,維護皇權。

宦官本是皇宮奴僕,為何可以干預朝政?這個鍋應該由皇帝背

皇帝為什麼要信任宦官?自然也是有原因的,畢竟皇帝也是人,有七情六慾,也要吃飯穿衣,而宦官們打皇帝小時候起就服侍皇帝,甚至是打小進宮陪著一起長大,彼此都知根知底,那信任度自然是不一般。

而且宦官們為了往上爬,自然也是竭盡全力、使盡渾身解數來揣摩、討好自己的主子,所以最瞭解皇帝的需求、清楚皇帝性情的,不是史官、不是皇后、太后、妃嬪,而是宦官。

歷史上著名的宦官王振、汪直、劉瑾、十常侍等專權干政的大宦官,無一不是長期跟在皇帝身邊侍奉的。

宦官本是皇宮奴僕,為何可以干預朝政?這個鍋應該由皇帝背

再者,就是宦官的特殊出身了。

在大部分朝代中,宦官都經過閹割,沒有槍沒有彈,是一個不完整的男人,家裡但凡有倆錢兒的、或者思想保守一點、有一點出路的,都捨不得把孩子送進宮裡當宦官,哪怕當乞丐都不當宦官,因為那樣就斷子絕孫了,古人最講究的,不就是無後為大。

所以宦官的來源大多由處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貧困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然後閹割,他們出身低微,背後基本沒有什麼家族勢力,更不具有自然的家族傳承能力,更別說生產物質財富與文化財富的職能。

即便宦官廣收養子,但這些養子出身各異,彼此之間又沒有血緣關係,除了在唐朝末年,也很難形成所謂的宦官世家,只要稍加恩賜,就能迅速將其分化瓦解。

所以對於很多又想掌握大權、又不想太動腦子的皇帝來說,任用乃至重用宦官比重用文臣、外戚等勢力團體來得更加便利。

宦官本是皇宮奴僕,為何可以干預朝政?這個鍋應該由皇帝背

再就是,宦官的權力,只能依附於皇帝。

這個很好理解,宦官本身出身低微,背後也沒有龐大的家族勢力,沒有世家大族撐腰,又常年在皇宮內廷裡待著,跟外界幾乎沒什麼接觸,想要升官發財,就只能想盡辦法來討好皇帝和他的親屬家眷們。

而且宦官身體結構上的缺陷和低微的出身,社會地位低下,朝臣尤其是世家出身的外戚、自命清高飽讀詩書的文人士大夫們更是打心眼裡看不起宦官,不願與之為伍,他們在整個朝代中基本就是被孤立的那群人,唯一能依靠的,只有皇宮裡的皇帝和他的親屬家眷們。

哪怕宦官們真的把持朝政了,有實力有能力敢於謀害皇帝了,但依然要推舉新君出來,而不是自己坐上去。就像唐朝中後期,宦官們雖然逼迫唐順宗李誦退位、暗殺唐憲宗李純、弄死唐敬宗李湛、打得唐文宗李昂叫宦官爸爸,但當時的天下依然姓李。

沒有皇帝,宦官什麼都不是。

宦官本是皇宮奴僕,為何可以干預朝政?這個鍋應該由皇帝背

總結一下,宦官之所以能夠成為歷朝歷代中一股重要的政治勢力,實際上來自於封建時代皇帝的授意和默許,宦官其實就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刀子,是依附於皇權身上的寄生蟲,跟皇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皇權覆滅,外戚、士族、豪強們依然有機會可以找到生存土壤,宦官卻只能跟著一起覆滅。

而所謂的宦官專權干政,也只是皇帝和臣子互相推卸責任的一種手段,如同“紅顏禍水”把國破家亡的責任推卸給女人一樣,皇帝和那些世家大閥、自命清高計程車族們為了彼此的利益攪亂了天下,又不想擔責任,只好將宦官這個本就低微的群體推出來堵住天下悠悠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