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卦爻辭中的歷法週期——《周易》中隱藏的古代曆法(中)

作者:由 抱雪齋讀易筆記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10-05

甲寅是幾時

上回說到,《周易》中的日月執行週期數據,與戰國時期行用的四分曆完全一致。

不僅如此,兩者所用的歷法週期的名稱也是一致的。

我們在《史記》中看到的《歷術甲子篇》,就是戰國時期行用的一部四分曆。該部曆法有四個大於年的的計算單位:“章”、“蔀”、“紀”、“元”。

巧的是,“章”、“蔀”和“元”這三個名稱,都在《周易》中有出現,而且被作者巧妙地安排在了很重要的卦中。

一、天一建元,青龍甲寅

《周易》第一卦乾的開頭的第一個字,就是“元”字。

元者,始也。《春秋》開頭的第一個字,也是“元”。

一部曆法的開始,就叫做曆元。

一年的開始,就叫做元旦。

在戰國古四分曆的歷法週期中,“元”是一個最大的週期,它等於4560年。

為什麼是這個年數呢?

因為一部曆法當然要挑一個非常吉利的時刻來作為開始,這個時刻又稱之為“上元”。古人認為,這個吉利的時刻應該是這樣子的:

甲寅年甲子日夜半子時,既是冬至時刻,又是日月合朔的時刻。

按照戰國時期測算的日月週期,曆法家們認為,這樣的時刻,需要過4560年才會重現,所以4560被稱為一“元”,而因為元的第一年(上元)為甲寅年,所以這樣的歷元又被稱為“甲寅元”。

《淮南子。天文》中就記載了這樣的一部“甲寅元”曆法:

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營室五度,天一以始建七十六歲,日月復以正月入營室五度無餘分,名曰一紀。凡二十紀,一千五百二十歲大終,日月星辰復始甲寅元。

巧的是,“甲寅”這個詞,與東宮青龍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早在戰國時候曾侯乙墓的漆箱蓋天文圖上,青龍七宿的名字旁邊就繪有一頭青龍,而青龍的旁邊,赫然寫的就是“

甲寅三日

”!

卦爻辭中的歷法週期——《周易》中隱藏的古代曆法(中)

青龍甲寅

後世的各種術數中,青龍也通常是和“甲寅”合稱的,甚至可以將甲寅視為青龍的代名詞(例子太多,不贅述),比如《雲笈七籤》中有咒語云:

“某乞左青龍孟章甲寅,右白虎監兵甲申,頭上朱雀陵光甲午,足下玄武執明甲子,月為貴人入中央。”

更巧的是,我們說過,《周易》開頭第一卦中提到的“龍”,指的也是東宮青龍。

青龍又有天一、太陰、太歲等別稱,《淮南子》所說的“天一元始”中,“天一”便是青龍的別稱。

“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太陰所居,不可背而可鄉。北斗所擊,不可與敵。” 《淮南子·天文訓》

“太歲,天別神也,與青龍無異。”王充《論衡·難歲》

由此可見,《周易》的作者在開篇第一卦的第一個字中提到了“元”,又在爻辭中反覆提到了天一(青龍),說明其使用的歷法和《淮南子》一樣,是一部以青龍甲寅年為元年的歷法。

巧的是,記載在《史記》中的《歷術甲子篇》,同樣也是一部戰國時期行用的“甲寅元”曆法。這部曆法的開頭,說的就是:

“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所謂“焉逢攝提格”,就是青龍“甲寅”。

二、章和蔀

前面說到,“元”是一個非常大的週期。

一個甲寅元的週期,是從甲寅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日月合朔兼冬至開始,經過4560年後,才能夠重新回到甲寅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日月合朔兼冬至。

這個週期實在是太長了,沒有人能夠活著看到下一個週期。

於是,古人又把一“元”分成了三“紀”,每個紀是1520年。

但這個週期還是太長了,於是又把每一紀分成了二十“蔀”,每“蔀”是76年。

為什麼這麼分呢?因為76年共有整整27769天,在這麼多天裡,太陽恰好運行了整整76周,而月亮一共運行了整整940周,日月再次回到了曆法開始時的同一起跑線上:此時既是夜半子時,又是冬至,還是一個日月相會的合朔時刻,古人稱之為“氣朔齊同”。

當然,76年的週期也還是略長了一些,古人又把一蔀分成了四章,每章是19年。

為什麼這麼分呢?因為19年裡,太陽運轉了大致19圈的時間,而月亮運轉了235圈。冬至和日月合朔的時間雖然不能同時發生在子時夜半,但可以基本保證在同一天內發生。

所以,《律曆志》說:“

至朔同日謂之章,同在日首謂之蔀

”。

巧的是,我們說過,《周易》的第五十五卦《豐》中,恰好也有“章”和“蔀”這兩個重要的週期名。

更巧的是,我們還說過,《豐》卦中記載了一次發生在正午冬至時刻的日食。

我們還說過,驗證一部曆法準確與否,最直觀的就是看日食。

“曆法疏密,驗在交食”。《授時歷》

日食必然發生在日月合朔的朔日,因此如果一部曆法行用之後,人們發現日食居然出現在曆書上的晦日,那麼這部曆法必然是出現了誤差的。

反過來,相對於無法觀測到的夜半子時冬至和日月合朔,透過對冬至正午日食的觀測,人們可以較容易地驗證日月相會的準確週期,並以此日為基點制定出相對準確的歷法。

巧的是,經張汝舟先生考證,《歷術甲子篇》這部戰國曆法開始施行的時間是在公元前427年。

而我們說過,《周易》豐卦中“日中見鬥”的日食,發生時間是在公元前466年12月26日。

也就是說,無論是《歷術甲子篇》還是《周易》,這兩部“甲寅元”的歷法,都是在公元前466年之後才完成的。

而且很可能,這部曆法的誕生,還要歸功於這一次“日中見鬥”的日食。因為公元前427年這一年的冬至恰恰是一個“蔀”的首日,該日的干支為“己酉”,是一個“己日”——巧的是,在《周易》的《革》卦中,赫然寫著“

己日乃革

”!!明白了“己日”與己酉日的關係,我們才能夠明白為什麼《大象》的作者說:“

《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

(需要指出的是,《歷術甲子篇》這部戰國時期的歷法雖然已經比較精密,在其施行三百多年的時間內都能夠準確地與天象吻合,但是到了漢代時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誤差:人們發現日食的時候已經不在曆法上的朔日了!)

本文為《周易》天文曆法密碼系列第三十篇。未完待續,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抱雪齋讀易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