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從“鮮卑的悲劇”入手,淺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功與過

作者:由 小羋文史瓜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10-13

秦為什麼被稱為虎狼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混戰多年,後被魏國完成了統一,可魏國的統一沒過多久,司馬家篡權,晉國取而代之,與此同時,中原地區常年的混亂也導致大量番邦勢力進入中原地區,形成了後來的五胡亂華局面,就此中原進入了十六國時代。

十六國時代最有鋒芒的人必然是前秦的苻堅,他在一定程度上也完成了統一,但前秦並沒有堅持多久便開始四分五裂,這時,北魏進入了歷史的舞臺,也出現了一段別樣的歷史。

從“鮮卑的悲劇”入手,淺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功與過

一、前秦瓦解,鮮卑入場

鮮卑族的起源是我國現在的黑龍江地區,起初鮮卑族並沒有太多的存在感,因為在他們的旁邊就是強大的匈奴,在北匈奴被打敗後,鮮卑族看到了機會,很快選擇西遷進入了曾經北匈奴的地盤,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漠北地區。

在隨後的三國時代和晉朝時代,鮮卑族一直在不斷髮展壯大,並且謀求機會入主中原,此時的鮮卑族雖然不斷強大,但整體文化層次較為落後,基本還停留在部落時代,但屬於他們的時代很快來臨。

在淝水之戰後,前秦土崩瓦解,被前秦所震懾的勢力紛紛自立為王,再次開啟了群雄割據的時代,

而鮮卑族也看到了機會,先是趁亂恢復了代國,隨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在建國後,北魏很快透過南征北戰,不停地擴大疆域,先後攻克了南朝、夏國、柔然和北涼,繼前秦之後又一次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壯舉,與南方的劉宋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至此,北魏開始由進攻狀態,轉變為防守和發展狀態。

從“鮮卑的悲劇”入手,淺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功與過

二、孝文帝改革——全面漢化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三國鼎立會進入僵持狀態,但兩國對峙必然不會和平,在北魏完成統一後,劉宋立刻就對北魏發動了進攻,不過當時的北魏國力非常強大,劉宋多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反而傷害了劉宋的根基,讓劉宋國內的矛盾日益激化,大家進入了短暫的和平時期。

接下來,北魏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讓北魏合理、健康地發展下去,因為戰爭在短時間內無法決定勝負,

這時在北魏內部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一個是按照鮮卑時期的制度去管理國家,另一個是全面進行漢化。

在北魏完成統一後,國內立刻爆發出了大量的問題,尤其是統治階級和平民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因為北魏的統治階級雖然戰鬥力超強,但因為文化積澱不高,始終不能被漢人所接受,這種情況對於國家的統治影響非常大,不但國家難以發展,而且很容易引起民變,

所以北魏以孝文帝為首,開始了全面漢化改革。

其實在這次孝文帝決定漢化之前,北魏的前幾位皇帝早已開始了漢化的旅程,只不過他們的漢化還比較謹慎,僅僅停留在學習漢字和漢族文化的階段,所以到了孝文帝時期,北魏內部的鮮卑族色彩依舊十分明顯,

可孝文帝不同,他要完成的是徹底的漢化、無差別的漢化。

那麼孝文帝的漢化究竟有多徹底呢,其中最典型的三條就是:改漢姓、遷都洛陽、禁止說胡語。

從“鮮卑的悲劇”入手,淺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功與過

(一)改漢姓

孝文帝改革漢族姓氏的來源,一方面是平民和士族對於鮮卑族這樣的番邦遊牧民族十分歧視,這種歧視是留在骨子裡的,不會因為你是當朝統治者就消失,另一方面是鮮卑對於漢人士族的崇拜和敬仰,在完成北方統一後,北魏皇室依舊保持著對士族十分謙卑的狀態,所以孝文帝對姓氏進行了兩大改革。

首先以孝文帝的拓跋一脈為代表,將鮮卑內部的貴族全部改成漢族姓氏,

其次,鮮卑內部各個階層也全部改為漢族姓氏,在短短几年內,北魏已經見不到具有鮮卑色彩的名字,為了更好的完成這次改革,孝文帝還和當地的一些大族進行了大規模的通婚,完成了血脈上的漢化。

從“鮮卑的悲劇”入手,淺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功與過

(二)遷都洛陽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遷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北魏的這次遷都,相當於將鮮卑族內的所有領導者都放在了漢人的包圍圈內,當一個少數族群被一個多數族群包圍後,唯一的結果就是被同化,這無關地位與權力,除非等級制度足夠森嚴、不可逾越,負責很難保持原本的特性,而孝文帝的第三個舉動,給鮮卑帶來了滅頂之災。

(三)禁止說胡語

每一個民族的發展前期,語言一定會先於文字產生,尤其是在遊牧民族當中,語言才是民族的根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蒙古,蒙古在入主中原之前是沒有系統文字的,在成立元朝後才整理出系統的文字。

而這種情況就意味著,一個民族的很多文化都依賴語言而存在,可為了將北魏徹底漢化,孝文帝下達了禁止說胡語的命令,這相當於將鮮卑的所有根基全部拋棄,可以想象,幾年之後,鮮卑這個民族已經快要遺忘自己的祖先。

從“鮮卑的悲劇”入手,淺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功與過

在這場漢化完成後不久,北魏很快陷入了內亂,分裂成了東西兩魏,隨後又更替成了北齊和北周,由於胡語被放棄,再加上不斷地通婚,

到了北周時期,幾乎已經看不到鮮卑族的影子,甚至出現很多鮮卑族的後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鮮卑的現象。這種結果對於當時的鮮卑族來說,當真是“鮮卑的悲劇”。

三、孝文帝改革的功過

很多人認為北魏的漢化改革是一場敗筆,也徹底斷送了鮮卑的未來,因為漢化之後,鮮卑從中原大地完全消失,再也沒有捲土重來的可能性,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孝文帝漢化改革也許會造成失敗,但如果不進行漢化改革,那麼孝文帝在位期間,北魏也許就會被推翻。

因為當時北魏境內的反對聲非常大,尤其是當地計程車族群體,見到北魏的貴族依舊趾高氣昂,國家制度和等級蕩然無存,所以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勢在必行。

(一)漢化的優秀結果

孝文帝的在漢化改革過程中,做了兩件非常有影響力的事情,其中一個是徹查貪汙的情況,在改革前,北魏的官員貪汙情況十分嚴重,所以孝文帝進行了大力改革,還對官場任期制度進行了大量修改。

第二點則是實行了十分出名的均田制,

孝文帝按照人口去分田地,不僅實行了耕者有其田,還避免田地被某些地主囤積用來壓榨農民,因為田地是不能出售的,有勞動力的人可以申請耕地,喪失勞動力的時候田地要歸還給國家,這不僅極大的補充國庫,改善了農民生活,還開墾了非常多的荒地。

從“鮮卑的悲劇”入手,淺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功與過

孝文帝改革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孝文帝在位時期,北魏的整體實力得到了快速發展,從這點來說,孝文帝的改革是十分成功的,而且孝文帝漢化改革的初衷也不是為了將鮮卑變成漢人,而是在改革過程中拋棄那些不合適的東西。

但遺憾的是,孝文帝改革過程中,失去了一個主心骨。

(二)改革的失敗

從最後“鮮卑的悲劇”來看,孝文帝在改革過程中過於追求結果,反而忽視了很多必要的環節,例如在等級制度中,孝文帝透過一系列的手段,將鮮卑貴族抬高到了和漢人士族同樣的高度,這讓原本的鮮卑貴族忘乎所以,最後迅速腐化。

尤其是北魏後期,朝內貪汙成風,整個國家幾乎沒有一個人用心去管理國家,最終北魏分裂並被取而代之,

不過也正是由於北魏的例子,後期的元朝和清朝,都有了自己獨特的管理方式和改革方式。

元朝選擇的方式是學習漢族文化後,不斷強化本族的文化,在元朝統治期間,所有上層蒙古貴族都必須精通漢族和蒙族所有的文化,雖然他們也有自己的漢名,但並不會丟棄自己原本的蒙古名字。

同理,清朝入主中原後,雖然表面上大力親和漢人,任用漢族官員,學習漢族文化,但是骨子裡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文化,不但權力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裡,皇室階層也一直保持著一定程度的血統純度。

在清朝早期和中期,很少有漢人女子能夠成為妃子,即使成為妃子,也無法進入到權力中心。

從“鮮卑的悲劇”入手,淺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功與過

即使在清朝晚期,掌權者依舊以滿族和蒙古族為主,漢人的巔峰也不過是大臣,而不是貴族,但無論怎麼做,這些王朝最終覆滅的原因十分類似,那就是內部的腐敗。

換句話說,孝文帝的失敗並不是改革上的失敗,而是整個國家的失敗。

因為北魏的分裂是在孝文帝死後,那時北魏分裂的原因就來到了繼任者身上,就好比嘉慶時期清朝國力衰退,這其中有乾隆的原因,但主要原因還是在嘉慶的身上。

不能因為孝文帝主導了漢化改革,就讓孝文帝成為造成“鮮卑的悲劇”的罪魁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