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張愛玲的母親去世前想見女兒最後一面,為什麼張愛玲卻拒絕了?

作者:由 愛生活的大蘋果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12-18

青島原來叫什麼

張愛玲的母親去世前想見女兒最後一面,為什麼張愛玲卻拒絕了?

張愛玲作為民國才女,她的文章和她的人一樣總是飽受爭議。

關於她的一生,有著許多令人不解的疑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尤其讓許多人不能理解的是,張愛玲的母親在去世之前提出想要見女兒最後一面,沒想到張愛玲居然拒絕了。

這讓很多人覺得張愛玲是一個無情的不孝女。

但是,如果你讀過張愛玲的小說《小團圓》之後,也許就會對張愛玲的看法有所改變。

張愛玲的母親去世前想見女兒最後一面,為什麼張愛玲卻拒絕了?

1

張愛玲的父親和母親是舊式封建婚姻的結合。兩個人雖然都是名門之後,但是卻在三觀上完全不能融合。

母親是一個受過新式教育的女性,崇尚追求自我價值、追求自由。父親是一個頑固守舊的大少爺,終日守在煙榻上吞雲吐霧。

幼年的張愛玲和他的弟弟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生活的。

母親在張愛玲只有三歲多的時候,就拋下一雙兒女,遠渡留洋。

在張愛玲的記憶裡,她們母女在一起的時候幾乎永遠是在整理行李。因為母親是環球旅行家,當然總是整裝待發的時候多。張愛玲從記事起,就站在母親旁邊看著母親整理行李,或者是幫忙遞東西。

儘管身邊有保姆陪伴,但是從小就缺乏了母親陪伴的張愛玲和更年幼的弟弟,心裡該有多麼落寞!

當看到同齡的孩子可以放肆地撲到母親懷裡撒嬌的時候,不知道幼年的張愛玲心裡是什麼滋味?

張愛玲的母親去世前想見女兒最後一面,為什麼張愛玲卻拒絕了?

2

父母離婚後,為了不讓兩個孩子成為阻礙自己追求幸福路上的絆腳石,張愛玲的母親放棄了撫養權,將兩個年幼的孩子拋給前夫,再次踏上了留洋的渡船。

不久,父親另娶。

張愛玲和弟弟開始了悲苦的生活。

繼母並不喜歡丈夫前妻留下的這兩個孩子,稍有不慎,張愛玲姐弟倆就會遭到繼母的打罵。

張愛玲不像弟弟那樣懦弱,從小就是一個有反叛性格的孩子。在受到繼母無端的打罵後,常常會反擊。

而繼母也發現丈夫前妻的這個女兒並不好對付,於是改變了策略。

有一次,張愛玲的母親再次回國,張愛玲想去見母親,不料被繼母阻攔。

張愛玲趁著繼母沒在家的時候,偷偷跑去了母親的住處。

幾天後,回到家裡的張愛玲,被繼母堵在客廳裡。繼母非常嚴厲地責罵她目無尊長,竟然不打招呼就私自離家,並且還抬手打了張愛玲一巴掌。

張愛玲本能地想要還手,卻被保姆攔住了。

繼母一不做二不休,來了個惡人先告狀。哭哭啼啼跑上樓去給張愛玲的父親告狀,說張愛玲眼裡沒有長輩,還誣陷張愛玲動手打人。

怒氣衝衝的父親衝下樓來,不問青紅皂白,對張愛玲拳腳相加,直打的張愛玲當場暈死過去。

餘怒未消的父親,將張愛玲關進了一個小房子裡。在此期間,張愛玲生病了,父親不聞不問。

也許是命不該絕,張愛玲在保姆的悉心照顧下,最終活了下來。

後來,在保姆的幫助下,張愛玲終於逃離了那個夢魘一般的家。

無處可去的張愛玲,不得已前來投靠母親。

母親不得不接受了這個被前夫遺棄了的女兒。

母親對張愛玲說:如果你足夠努力,能考出一個好成績,我可以出資送你去英國讀大學。

張愛玲的母親去世前想見女兒最後一面,為什麼張愛玲卻拒絕了?

張愛玲聽了母親的話後,猶如溺水者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原本就非常刻苦的她,更加刻苦。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愛玲最終獲得了去英國讀大學的資格。

可是,就在張愛玲準備去英國讀大學的時候,戰爭爆發了。

隨著戰事的不斷升級,張愛玲去英國讀大學的希望也變得越來越渺茫。

後來,在母親一位朋友的幫助下,張愛玲去了香港讀大學。

當時,張愛玲的同學都是富家子弟。而窮困的張愛玲在這群人中間,就顯得有點兒格格不入。

她明白只有非常努力,才能掙脫困境。

張愛玲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她幾乎包攬了每一學期的獎學金。

學期末,暑假到了。

身邊的同學相繼離開校園,回家度假去了。囊中羞澀的張愛玲為了節省旅途的路費,只好厚著臉皮繼續在學校的宿舍裡蹭住蹭吃。

有一次,她的母親路過香港,順便去了張愛玲的學校。當著得知母親下榻在香港最昂貴的酒店時,當著宿舍管理員的面,張愛玲窘得不知所措。

張愛玲的母親去世前想見女兒最後一面,為什麼張愛玲卻拒絕了?

3

有一次,張愛玲的母親邀朋友到點心店去吃點心,順便帶上了張愛玲。

因為馬路上汽車比較多,為了安全起見,母親猶豫了一下,才牽起張愛玲的手,走過了馬路。

就是這樣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動作,卻在母親和張愛玲的心裡,竟然產生極其不適的感覺。

到了馬路對面之後,兩隻牽在一起的手,立即避難似的瞬間鬆開了。

而張愛玲呢,因為母親被牽了手,竟然有種噁心的感覺。

本來,母親牽著女兒的手過馬路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就是這麼個簡單的舉動,為什麼會讓張愛玲母女心裡都感到非常的不自然呢?

可見,這對母女平時很少有過肢體上的接觸。

張愛玲的母親去世前想見女兒最後一面,為什麼張愛玲卻拒絕了?

4

還有一次,母親邀請張愛玲一起去酒店下面的花園裡散步。

花園的環境幽雅、別緻。

張愛玲和母親並排走著,居然覺得非常異樣。

她也不知道為什麼,一跟她母親在一起,就百樣無味起來。

也許是不習慣這樣少有的親近吧。

母女二人在沉默中轉了一圈往回走。張愛玲對母親說:我一直非常難受,為了我帶累了您。也不知道我將來會怎樣。您這樣的人,倒因為我而白白葬送了這些年,多可惜。

張愛玲清楚,如果不是因為自己,母親可能會活得更瀟灑一些。

正是因為自己的到來,擾亂了母親自由幸福的單身生活。

後來,張愛玲依靠寫作,為自己謀得一份生路。

她開始攢錢,準備把母親花在她身上的錢,還給母親。

在兒女未成年的時候,父母為兒女花錢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可是,就是這件天經地義的事情,在張愛玲這對親母女的身上,卻變得格外生分。

也許,從小就習慣了和母親聚少離多的張愛玲,早已習慣了孤獨和寂寞,習慣了默默承受苦難。

親情與母愛的匱乏,造就了張愛玲表面孤傲、獨立,而實際上內心自卑的性格。

她不習慣欠任何人的人情,當然也包括自己的母親。

張愛玲的母親,窮其一生都在追求個人的自由和幸福。卻絲毫不在意一雙兒女在幼年期需要母親陪伴的心理需求。

張愛玲的母親去世前想見女兒最後一面,為什麼張愛玲卻拒絕了?

有人說,張愛玲的文字太過涼薄。其實,她的人比她的文字還要涼薄十倍。

缺乏母愛與親情陪伴的童年,讓張愛玲這一生都活得苦不堪言。

我不是張愛玲,也沒有經歷過她的痛苦,所以我無法理解她的內心究竟有過多少掙扎和痛苦。

但是,造成這個結局的原因,透過上面的文字,或許我們都能從中明白一二。

有人說張愛玲太無情了。

張愛玲說: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我只想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