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礦冶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馨:九十餘載德智雙馨

作者:由 礦冶園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12-20

德智大師是哪裡人

韓德馨是我國著名煤田地質學家、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一生都在和地質工作打交道,憑藉著自己對祖國的赤誠熱愛,對科學的不懈探索,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後輩的無私教誨,讓他在地質工作者中成為神一般的存在,成為新一代地質人追求的榜樣。

「礦冶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馨:九十餘載德智雙馨

韓德馨在1946年赴美留學,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攻讀經濟地質學和沉積學,在國外求學期間,見識了那裡的湖光山色,過著安定平和的生活,但是這些都阻止不了他想要回國,為正在建設中的祖國做出貢獻的決心,1950年他學成歸國,在那以後,他的一生都在從事著地質工作,為我國地質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從事地質工作的一生中,他曾參與領導並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煤田地質系,在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韓德馨先生參加了對全國重要煤礦勘測報告的審查、礦山設計論證、全國第一次煤田預測、地質災害防治等工作,他組織並承擔了“京西安家灘晚古生代煤系與煤層綜合研究”課題,率先採用多學科方法,從沉積、煤變質、巖相古地理及煤質預測等方面入手,對煤系進行綜合研究,在這些地質工作中,他上鑽機、 下礦井、爬山越嶺,足跡遍佈大江南北,他積累了廣泛的經驗,依靠著堅實的基礎,他對地質研究工作的5個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和思路,促進了煤田地質學的發展,有力地指導了煤炭資源的勘探和開發。

「礦冶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馨:九十餘載德智雙馨

透過對中國不同地質時期聚煤規律的長期研究,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依據“地殼運動形成的各種構造格局決定聚煤凹陷形成和分佈規律”的理論提出:地殼運動在時間、空間上的演化及其表現形式不同,導致了聚煤環境和成煤作用在時間上的盛衰演化和空間上的規律性遷移,且具有階段性、連續性和繼承性;從戰略上指明瞭找煤方向。

在煤的地球化學方面,他與研究生一起較早地對煤中微量元素的分佈、遷移、富集規律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透過對不同地質時代的煤進行系統測試、統計和分析,從成因的角度把煤中微量元素分為原生型、疊加型、流失型、再生型和複合型5種類型,並把煤中不同微量元素在淋濾和燃燒過程中侵入水體和大氣的動態規律建立了數學模型;對煤中有毒、有害元素的分佈規律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指導研究生和青年教師把煤巖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於煤成烴的研究,系統地研究了中國東部高瓦斯突出煤的煤巖、煤質和地球化學特徵,促使煤巖學成為研究開發煤層氣和解決礦山安全生產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煤變質研究方面,根據中國具體情況,韓德馨先生提出了“燃燒變質作用”這種新的型別;對動力變質作用,他強調要加強構造變形與破碎的研究,並以此為依據制定構造動力變質鑑定標誌,或採用構造地球化學元素組合來判別構造動力變質的存在和展布規律,應避免採用鑑定深成變質的標誌來鑑定構造動力變質作用。

提出了中國泥盆紀具有3種聚煤環境型別,並在泥盆紀煤中發現了特徵的標誌性化合物。隨後,對中國其他特殊煤種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根據大量的研究成果,對殘殖煤形成於氧化環境的傳統認識進行了補充,提出了在還原環境下也能形成殘殖煤的觀點,從而恰當地解釋了特殊煤種殘殖煤的成因與組分的特殊性。

「礦冶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馨:九十餘載德智雙馨

韓德馨院士不僅在學術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在教書育人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我國礦業學院創立初期,相關的教育工作還是一片空白,韓德馨院士不懼艱苦的條件,親自編寫教材,為學生開設了6門課,在寒暑假期間也不休息,帶著學生去上山下礦井,帶著他們去實習,在實習過程中他注重採集各類標本,佈置了“煤田地質陳列室”;他曾編寫了多部地質學專著,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他曾教導學生說:紮實的基礎是成才的關鍵,鼓勵學生打好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外文基礎;他拿出自己的稿酬和各項獎金設立了“韓德馨獎學金”,讓優秀學生可以逐夢前行。

韓德馨院士教書育人的一生,帶給他的是桃李滿園,1978年以來,他已為國家培養博士、碩士70餘人,博士後10餘名,他的很多學生走在行業的前端,這也足以慰勞他育人的一片苦心了。

人物資料

「礦冶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馨:九十餘載德智雙馨

韓德馨(1918。09。06-2009。10。17)江蘇省如皋縣人。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大,1943-1945年北京大學研究所進行研究工作。1950年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新中國成立後首批歸國學者。參與了全國許多大型煤礦(區)的開發設計論證及重要煤田地質報告的評議審查,指導並積極參與了全國及江南九省煤田預測。在擔任煤炭部技術委員會委員期間,參與許多工程科技開拓,為煤炭工業發展提出許多遠見卓識的建議。對中國的聚煤規律、聚煤模式演變、煤巖特徵及煤的地球化學等領域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為我國煤炭工業發展和煤炭資源開發和利用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主編的《中國煤田地質學》、《中國煤巖學》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各聚煤時代的聚煤規律及煤巖變化和特徵,資料豐富、理論紮實、見解新穎。1997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