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岑參一首傳頌很廣的小詩,讀來催人淚下,令人蕩氣迴腸

作者:由 小春說歷史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12-23

回鄉偶書表達了詩人怎麼樣的感情

岑參一首傳頌很廣的小詩,讀來催人淚下,令人蕩氣迴腸

唐代,詩歌達到了一個頂峰。詩人文豪群星燦爛,他們健康積極的心態和高貴生命的精靈,山河共仰,他們的名篇佳句,文質彬彬,日月同輝。

張繼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若虛說:“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正是他們,讓大唐的社會迸發出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也正是他們將“日暮鄉愁”再次高拋詩歌的天空。

寫出過“一川大石碎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這樣雄奇氣象的邊塞詩人岑參,也有著細膩的情懷,他的《逢入京使》就是一首傳誦很廣的鄉愁名作。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一首傳頌很廣的小詩,讀來催人淚下,令人蕩氣迴腸

現代人或許很難再能理解古人的思家之情了。不論身在何地,走得多遠,當今快捷的交通工具,即時的通訊方式,都能使我們和家人隨時保持聯絡。心裡的思念剛剛生髮,就可以立即透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聽到彼此,看到彼此。但是也因此,就不容易如古人那樣思念到刻骨銘心的地步。

當古人遠行萬里,少則幾個月,多則若干年。這期間傳遞音訊更是千難萬難,所以古人在無可奈何之中,有時會幻想天空的大雁或是水中的魚能夠為自己做信使。比較靠譜的方式,就是恰好遇有朋友、熟人要回家鄉,請他幫忙帶信給自己的家人。這種機會不多,遇到了當然要倍加珍惜。

岑參一首傳頌很廣的小詩,讀來催人淚下,令人蕩氣迴腸

岑參的這首《逢入京使》,所寫就是在遠赴西域的路上遇到東歸的友人,可以請友人為自己捎帶音訊,這是何等的驚喜;而漫漫征途上不斷髮酵的對家鄉和家人的思念,也由此觸發,以至於“雙袖龍鍾淚不幹”。

心中自然有千言萬語想對家人訴說,然而曠野荒原,兩人又各攜使命,既無紙筆可以寫信,也沒有時間容他駐馬細細囑託,只有請友人轉告自己的家人:自己在外一切安好。

是啊,家中人對於遠行人最關切的牽掛、最深摯的祈願,不就是希望他平安歸來麼?

岑參一首傳頌很廣的小詩,讀來催人淚下,令人蕩氣迴腸

全詩語言樸素,感情真摯,讀來催人淚下,令人蕩氣迴腸。

首兩句就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故園”是詩人在長安的家,自己已在遠赴西域的征途中行進多日。回首“東望”,親人想隔,長路漫漫,杳無音信,怎不讓人泣涕漣漣。

“雙袖龍鍾淚不幹”,他說自己眼淚怎麼也擦不幹,以至於把兩隻袖管都擦溼了,淚水還是止不住。此舉雖然有些誇張,但是把詩人對“故園”和故園家人的無限眷戀之情寫得悠遠綿長。

如果說首兩句道明的是詩人思鄉之情深,那麼末兩句則表明他思鄉之意長。“逢”字呼應題目,兩人都是戎馬倥侗。相遇匆匆,又無紙筆攜帶在身上,所以只能藉助友人之口傳遞資訊。萬千思念,盡在一聲“傳語”中。

結尾收束乾淨利落,毫無拖泥帶水,含蓄而有韻味。

岑參一首傳頌很廣的小詩,讀來催人淚下,令人蕩氣迴腸

岑參此行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壯志,他一方面有對帝都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另一方面也有渴盼建功立業的豪邁胸襟。他的鄉愁情結是自然流露,他的進取精神令人備受鼓舞,正因為有了二者的糾葛,他的邊塞詩才顯得更為真實而厚重。

唐汝詢在《唐詩解》中這樣評述過曾岑的詩作:“敘事真切,自是客中絕唱。”所以,當岑參的應制律詩和邊塞歌行在詩歌史的評價上,隨著朝代的更迭忽起忽落時,《逢入京使》這首小詩卻從未離開過人們的視線,至今仍在選本和文學史上保留著一定的地位,是人們經常吟誦的詩篇。